外交也是生产力_霸权主义论文

外交也是生产力_霸权主义论文

外交也是生产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力论文,外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386(2007)05—0043—07

一、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处于不断发展和创新中

生产力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生产力有初级与高级、先进与落后之分。在人类发展的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故生产力构成要素很简单,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大基础要素,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个体生产力和小规模团体生产力。人类社会生产活动过渡到大规模社会化生产后,生产力的附加要素增多且日趋复杂,包括劳动组织与劳动者素质、管理水平高低、科学技术、资本投入、制度与体制因素、环境与资源承受极限、信息拥有量、物质与精神生产力发展的外部条件等。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作用下,在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时代,先进生产力正在逐步淘汰落后生产力,因而也更集中和更鲜明地体现了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认知力、攫取力和创造力。① 生产力的发展永无止境。人类对生产力的认识永无止境。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执著地探寻着生产力的发展规律,旨在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来实现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这种探索首先从对生产力要素的认识开始,经历了由浅入深的过程。工业革命初期,对生产力的研究,主要由哲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来从事。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后,国际政治经济学(IPE)和国际政治社会学(IPS),也把对生产力规律的认识,纳入研究范围。焦点都是“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研究生产力理论的各种流派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这一领域做出重大贡献。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都涉及了对生产力的深入探讨。作为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理论延伸,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也对“生产力与国际关系”做出了精辟论述。

马克思主义自创立时起,就把对生产力的研究与世界历史和人类发展联系起来,以世界眼光看待生产力的发展,认为生产力的进步和人类经济活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并揭示出生产力和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历史起源于劳动,劳动反映生产力的进步,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他指出:“生产力是人们应用能力的结果,但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后来的每一代人都得到前一代人已经取得的生产力并当作原料来为自己新的生产服务,由于这一简单的事实,就形成了人们在历史中的联系,就形成了人类的历史。”② 马克思敏锐地看到,劳动分工导致社会分工,社会分工不同导致社会资源的不同分配,社会资源的不同分配导致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出现,阶级斗争贯穿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然而,产生这一切现象的基础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马克思认为,大工业造就了工业无产阶级,也暴露了资本主义无法解决的矛盾;有组织的工业无产阶级代表了先进生产力,他们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掘墓人;无产阶级将在革命政党的领导下以革命的方式建立起自己的政治统治,并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③ 最终过渡到“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④ 这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从马克思的论述中可以感悟到,无产阶级寻求自身解放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努力,实际上也是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列宁在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取得十月革命胜利后,高度关注无产阶级及其新生政权的命运,关注社会主义运动的前途和走向,探索出无产阶级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首先需要保证大工业的物质基础”,“提高居民群众的文化教育水平”。⑤ 列宁所说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是指加快发展生产力。在这里,“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涵义是相同的,揭示出生产力要素的扩展。

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早已从理论变为科学与实践。其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导致了一部分国家出现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中国。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捍卫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毕生致力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生产力,致力于中国人民的全面发展。在毛泽东的许多著作和讲话中,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例如,在《矛盾论》中,毛泽东从哲学角度阐述了事物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使后人感悟到,“事物”指的是“世间一切事物”,当然包括生产力,那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要为生产力要素实现量变到质变创造条件和环境:为了创造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中国人民必须推翻压在自己头上的三座大山,必须建立并保卫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顶住霸权主义的压力,为和平而战,同时,也要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就是这样做的。即使是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的困难时期,中国共产党也没有放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努力。相反,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加深了对生产力要素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并出现了像邓小平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战略家。

邓小平坚定果敢地纠正了“文革”错误,结束了全国范围内的动乱,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将党的工作中心和国家战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对内实行改革,对外推行开放,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并根据中国国情,将其融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之中,在短短的二十几年中,变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变短缺市场为繁荣市场,变单调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为色彩斑斓、百花齐放的生活,使经济大发展,使产业技术水平大跨越,使人民福祉大改善,使综合国力大增强,使国际地位与作用大提升。中国旧貌换新颜。

邓小平指出,“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⑥ 邓小平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真就真在他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这种眼光是历史的眼光,世界的眼光,时代的眼光。邓小平理论贯穿了这种眼光。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全新发展,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基础,辐射在他对时代主题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包括解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及其本质,也包括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⑦ 和“发展是硬道理”。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极大丰富和扩展了生产力要素内涵,触及许多理论与实践命题,包括如何让科学技术发挥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如何获取和发展科学技术,什么样的国际和国内条件才适合科技创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新班子,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做出了进一步的勇敢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包括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包括“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理论体系,也包括对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二者间关系的新认识。从邓小平、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探索成果上看。他们比前人更加重视如下基本事实:(1)生产力要素不断增加和扩展。(2)生产力要素发挥作用,必须在国际交往中实现,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必须要有适宜的国际与周边条件。

值得我们学习和注意的是,邓小平、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精神品质是实事求是。遵循实事求是的精神品质,一个不能回避的理论命题便需要回答:外交与生产力是什么关系?

二、外交构成当代先进生产力的组成部分

外交是主权国家以和平方式对外行使主权、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的官方行为。主权国家主要通过专职外交人员和外交机构,必要时通过国家领导人和政府高官,来开展外交。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是外交的目的,其形式包括谈判、访问、对话、交涉、缔约、加入国际或区域组织、参加国际会议、斡旋等。外交涉及的领域很广,包括政治外交、经济外交、安全与军事外交、文化外交、科技外交、人类慈善与道义外交、预防外交、公共外交等,其职能都是利用本国在该领域内的各种资源,将它们化为外交力量,追求或维护国家的各种利益,包括核心利益、重大战略利益、重要利益和一般利益。

外交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先进生产力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在当代世界,正确的外交推动生产力的更新与扩展,进而维护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前面已经提到,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作用下,在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时代,生产力的附加要素增多且日趋复杂,包括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发展的外部条件。解放传统生产力与发展先进生产力,必须在国际交往中实现。在这里,“外部条件”和“国际交往”。指的就是外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外交既构成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础要素,也在催生附加要素,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外交活动是人类生产活动的组成部分。人类生产活动构成人类所有活动的本质和基础。人类生产活动包括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两大部分。这两部分生产活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言,是必需的。人类生产活动过程,就是生产力的形成和更新过程。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时代,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完全国际化了,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的国家几乎没有。外交为物质与精神生产活动国际化搭建舞台,并在这一过程中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在国家利益中,生存与发展利益被包括在核心利益的范畴之内。实现生存与发展利益的根本,是在生产活动国际化的背景下,解放和更新生产力。用这个办法来解决面临的一切问题。因此,先进生产力中的外交要素表现如何,直接关乎生产力其他要素的解放、更新和扩展。

(2)外交人员是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基础要素中的关键要素。外交事务是外交人员的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生产力基础要素。当代外交要求外交人员应用先进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成果开展外交活动。因此,科技成果与手段构成外交人员的劳动工具。劳动工具构成劳动资料的组成部分,是生产力的基础要素之一。

(3)外交是一门科学,既涉及理论科学,亦涉及技术科学。科学既是思维与研究活动,更是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科学是生产力,这已为实践所证明。外交同时也是艺术,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艺术。艺术是精神生产力的基础要素之一。一切正确和成功的外交,都具备这一特征。只有科学办外交,才能实现国家对外战略目标,推动生产力发展。外交作为科学的组成部分,催生出科学运筹、科学管理、外交体制与机构(劳动组织)、外交资源投入、外交信息等生产力附加要素。

(4)外交正在升华为生产力要素中的复合性要素,从多角度发挥生产力要素功能。外交不是简单的社会劳动,而是复杂和高超的国际关系实践活动。外交活动反映出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立足于科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等知识体系,涵盖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借重了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大量成果。外交在具备生产力基础要素功能的同时,还发挥出融合各类生产力附加要素的功能。例如外交活动显示出的科学管理,就能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个论点。“管理”首先指的是生产力基础要素的管理,包括谋划、经营、组织、协调、指挥、监督、决策和反馈调节等总体控制活动。外交科学管理同样有这些环节。马克思指出:“协作和分工产生生产力。”⑨ 他还说:“管理、监督和调节的职能是资本的职能。”⑩ 可见,马克思认为管理是生产力要素。在高科技和信息革命条件下的当代外交,更需要高水平的科学管理,以统合国内外各种生产力要素,包括外交自身具备的生产力基础要素,服务于本国利益。

(5)外交既催生精神生产力,也促进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奠定国家的“软实力”,物质生产力创造国家的“硬实力”。外交一方面依托国家“硬”“软”实力,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增强这两种实力。各国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满足本国人民的各种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须通过更新物质生产力来满足,精神需要则须通过发展精神生产力来实现。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之间存在辩证关系,二者相互作用,并可相互转化。外交恰恰既旨在满足本国人民的物质需要,也力争实现本国人民的精神需要,其基本任务包括: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保障本国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一切人权,塑造民族凝聚力;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适宜的国际条件和周边条件,打造良好国际形象;促进本国与外国及其他国际法行为体之间的文明交往和文化交流,其中,文明交往包括物质文明交往和精神文明交往;构建各种国际合作,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一言以蔽之,外交创造生产力,包括精神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既促进本国生产力,也通过国际合作促进全人类的生产力。就精神生产力而言,通过外交形成的国际法体系、国际关系准则、各种国际合作机制以及普世价值观,外交中体现的国家精神、民族气节、道义和正义,以及人类精神,不但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而且构成精神生产力的成分。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外交实践看,经济外交是总体外交的基本内容。这些国家通过经济外交,为本国生存与发展营造了必要条件,包括科学技术引进,对等科技合作,国与国间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s)的互补,能源和工业原料进口,贸易空间拓展,外资引进,构建区域和跨区域经济合作等,推动了本国生产力的扩展和更新。

三、中国外交体现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外交,始于1949年,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赶走帝国主义、推翻三座大山、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的外交。此前,旧中国乃至清王朝也有“外交”,就其本质和主要方面而言,是屈辱外交和附庸外交,甚至有不少“卖国外交”的事件。

中国外交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外交。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国情,认识到了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之间存在巨大的生产力发展差距,决心变落后生产力为先进生产力,包括更新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谋求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平等生存与平等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建立之初就赞同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主张中国各种政治力量都来顺应世界进步潮流,联合世界上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通过平等互利的外交,学习世界上先进国家的文明成果,用以振兴中国的经济,发展强大的民族工业,建设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改善人民生活,沟通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但是,中国共产党同时认为,必须扫清中华民族振兴与发展的一切障碍,包括驱除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剥削和掠夺,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和尊严,打倒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消灭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各民族一律平等,让各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团结互助,共图中国的繁荣与富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为了实现如上目的。这场革命取得了胜利,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发展以及平等互利的对外交往,创造了必需的前提,也开创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事业。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外交始终服务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努力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主要表现在:(1)捍卫中国生产力发展的主权环境和安全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20世纪最重大的世界历史性事件之一。它不但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与亚非拉新兴国家间的力量对比,鼓舞了广大小、弱、穷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压迫、掠夺、奴役以及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正义斗争,因而引起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仇视和恐惧。绝大多数西方国家在美国率领下,调动各种资源,包括军事力量,企图将新中国和新生的人民政权扼杀在摇篮中。同时,美国还纠集和胁迫一些地区盟友,配合其拼凑反华“包围圈”。从50年代起至70年代末,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周边环境大致经历了以下严峻考验:美国军事介入朝鲜内战并将战火烧至鸭绿江边,迫使中国不得不采取“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军事行动和外交行动;美国发动侵越战争并升级为印度支那战争,迫使中国不得不采取援越抗美的间接军事行动和直接外交行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策动印度在有争议的中印东段和西段边界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企图以武力迫使中国接受因英国殖民统治而制造的“麦克马洪线”和不公正的边界状况,迫使中国不得不采取有限自卫行动和旨在维持边界安宁的外交行动;前苏联将中苏两党矛盾扩展到国家关系领域,出于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一己之私,多次挑起中苏边界地带武装冲突,直至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要挟对华“进行核手术”,迫使中国不得不采取自卫行动和反霸外交行动;越南当局在前苏联支持下,长期并不断以武力侵略和蚕食中国领土,枪杀中国边民,使中越边境地带中国公民的和平劳动及正常生活难以为继,迫使中国不得不采取自卫防御行动以及推动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的外交行动。必须指出的是,中华民族是酷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外交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共同实现和平与发展,是中华文明的价值追求。但是,实现和平与共同发展,既要通过合作,也免不了斗争,甚至是对霸权主义的抗争。霸权主义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有大霸权主义,也有小霸权主义,既有全球性的霸权主义,也有区域性的霸权主义。中国周边曾经出现不同形式的霸权主义,直接对中国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构成威胁。因此。中国不得不反抗霸权主义,既为了本国人民的和平生存,也为了周边和平与发展。对霸权主义的反抗,达到了捍卫中国生产力发展的主权环境和安全环境的效果。中华民族在反抗霸权主义过程中表现出的不畏强暴气概和民族凝聚力,通过中国的反霸外交得到鲜明的体现,对霸权主义形成一定震慑,使新中国自建立至今,没有发生过大规模外敌入侵的情况,中苏、中印、中越边界局势没有失控,中国的领土完整、主权和安全得到有效维护。中国把握这一态势,在30年左右的时间内,基本上依靠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2)直接推动中国物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利益,决定中国外交必须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58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8年来,中国外交不但为中国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营造了相对有利的国际和周边环境,而且直接成为更新中国物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中国外交是和平的外交,合作的外交,开放的外交,诚信的外交,追求互利共赢的外交,促进世界和谐的外交,既服务于中国人民的生存与发展利益,也服务于全人类共同利益。正因为如此,中国外交在赢得广泛国际尊重和信任的同时,扩大了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在生产力领域内的交流和互通有无。综合国家统计局1983年至2006年的统计数据,在这23年中,中国通过经济外交、科技外交和资源外交等渠道,实际引进并利用外资约8104.3亿美元,(11) 用于建立合资企业、兴建基础设施和国有企业技术改造,使“资本”这一生产力附加要素,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注入中国经济,有力地发挥了生产力扩张效应。同样通过如上外交渠道,中国引进了几百个大型工业和科技项目,几千套生产线和重要技术装备,其中包括像宝钢、武钢一米七轧机、天津“大无缝”、扬子石化这样的巨型项目,使我国基础工业、加工工业、高科技产业和国防工业的总体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发生质的飞跃,彻底改变了中国经济的面貌。2006年,中国GDP总量达209,407亿元(约25,122.75亿美元),(12) 由1970年的世界第13位升至第4位,(13) 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由1990年的1.8%升至4.8%,(14) 加入WTO后对世界经济的年均贡献率达13%,(15) 有一百多种制造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16) “中国制造”成为世界经济术语之一,中国的国际竞争力由1970年的世界第54位升至第15位。(17)(3)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巨大的精神生产力。“精神生产力”指的是,人类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创造精神产品的力量和催生精神文明的能力,是精神生产过程中诸要素的统一,主要包括精神生产者、精神生产手段和精神生产对象。精神生产过程中的诸要素,中国外交都具备。58年来,中国外交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直接推动中华文明复兴和精神生产力飞跃。概括而言,中国外交的精神生产力表现是:中国外交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建设和保卫祖国的巨大精神力量,化为民族凝聚力和财富创造力;中国外交的理论,包括世界观、认识论、价值观、方法论,也包括具体的理念、法规、目标、原则、方略、政策等,成为中国社会科学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外交的客观性、公平性、人道性和正义性,对内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对外有助于各国共同努力朝着和谐世界的目标前进;中国外交的和平本质以及开放性、合作性和互利共赢追求,使中国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的发展,彰显出与世界和谐融合的诸多特征;中国外交所体现的国际主义精神,构成中华民族为全人类共同利益和世界进步事业无私奉献的重要努力。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是中国外交的宗旨,具体化作捍卫中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努力构建和谐世界。它的基础和前提是解放和更新中国的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4)中国外交是中国先进生产力最活跃的组成部分。首先,中国外交是中国人民生存和生产活动的组成部分。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态势中,中华民族必须保住自己的生存权,包括生存空间、生存资源和生存环境,继而从事自己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这是中国立足于世界的前提和基础。它必须通过卓有成效的外交来实现。第二,中国外交中的劳动者要素是先进生产力要素。中国外交源自人民,属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中国外交队伍由中国人民中的优秀分子所组成,同时也是由中国共产党中的优秀分子所组成,其主体是知识分子。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中国外交人员队伍,是中国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工人阶级是劳动者。此外,周恩来总理不止一次地提到,中国外交队伍“是文装解放军”。新中国的发展历程证明,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分子群体,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分子群体,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分子群体,是中华民族的精英,是中国生产力构成中的先进要素。中国外交队伍是中华民族精英的组成部分,因而是中国生产力构成中的先进要素。第三,中国外交队伍所从事的劳动,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劳动。这种劳动关乎生产力的解放和更新,关乎民族生存和国家命运,关乎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兴旺。第四,中国外交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科学与艺术都构成先进生产力的组成部分。中国外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努力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用科学来办外交,把外交办成科学与艺术。第五,中国外交正在升华为中国先进生产力要素中复合性要素,从多角度发挥生产力要素功能,推动中国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升华。

收稿日期:2007—06—18

注释:

① 参见农华西:《生产力要素新论》,《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第12期,http://www.wanfangdata.com.cn/qikan/peliodical.Articles/xdcj-tjcjxyxb/xdcj2004/0412/041220.htm.

② 马克思:《致帕·瓦·安年科夫》,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马列著作选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49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马列著作选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74页。

④ 同上,第75页。

⑤ 列宁:《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马列著作选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515—516页。

⑥ 邓小平:《结束过去,开辟未来》(1989年5月16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292页。

⑦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88年9月5日、12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

⑧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378页。

⑨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23页。

⑩ 同上,第367—368页。

(11) 参见国家统计局1983年以来的统计数据,http://www.stats.gov.cn/tjgb/.

(12) 参见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fjgb/ndtjgb/qgndtjgb/t20070228_402387821.htm,另外参见“2006年世界各国经济实力排名”,http://www.ceeeo.com/Article/sipd/200703/408/html.

(13) 参见“世界经济排名中国排第几?”,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420148.html.

(14) 参见“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分析”,http://www.fx998.com/?uid-8212-action-viewspace-itemid-1127.

(15) 参见“中国对世界经济年均贡献率13%”,http://intl.cn/zgysj/200609/07/t20060907_8453119.shtml.

(16) 参见“中国有百种制造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http://economy.enorth.com.cn/svstem/2002/12/20/000476730/shtml.

(17) 参见“中国国际竞争力排名升至全球第15位”,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i/jyil/m/200705/20070504665668.html.

标签:;  ;  ;  ;  ;  ;  ;  

外交也是生产力_霸权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