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学作品教材分析的设想论文_舒聪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学作品教材分析的设想论文_舒聪

(苍南县青华学校,浙江省 龙港市 325800)

摘要:文学作品分析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具有重要意义,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中学语文文学作品分析教学展开过程中,文学作品教材分析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该文本对文学作品进行批判性分析,给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理解、鉴赏提供了优秀的辅助教材,深化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学习。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文学作品;教材分析

引言:

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文学作品教材分析是重要的阅读教学内容,能够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修养、审美情操。近年来,随着语文教育的发展,我国从各方面对文学作品教材分析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解释学、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接受美学等。这些研究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对文学作品进行了分析和解读,为教育教学中文学作品分析教学的展开提供重要的参考知识。本文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学作品教材分析的设想进行探讨。

一、文学作品教材分析存在的问题

通过学者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发现,在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学作品教材分析是阅读教学的薄弱环节,难以有效发挥文学作品的教育价值。文学作品教材分析中,主要存在以下一系列问题:一是为应试而教。目前,中学阅读文学作品教学中很多教师具有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体现在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导致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很多教师将作品拆解得乱七八糟,没有展现出文学作品中的独立意义与价值。二是为写作而教。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进行思想、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中,在阅读教学中通过阅读文章对学生写作语言、句子、结构等进行培养,是很多教师展开写作教学的重要途径。在这种情况下,阅读教学成为写作教学的辅助课,导致学生对阅读文章进行忽视,没有深刻理解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思想内涵。三是教学展开脱离了作品。中学语文文学作品分析教学中,很多教师教学脱离了作品,没有促进学生对作品思想、作品内涵进行深入理解,没有体现文学作品的教育价值。四是滥用现代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技术逐渐被引进教育教学中,成为课堂教学展开的重要辅助工具。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利用现代技术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但是很多时候,教师利用现代技术进行眼花缭乱的作品解读、作品分析,架空了独立学生的进行作品理解、鉴赏的能力,没有体现文学作品教材分析的有效性。

二、文学作品教材分析的意义

文学作品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实体。语文中文学经典将传统文化与先进思想进行结合,具有良好的教育价值。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传统思想品质。在中国漫长发展历史中,我们形成了爱国、爱民族、爱家的优秀思想,传扬了孝顺、尊师、友爱等美好品质。这种先进的思想理念,都可以在语文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如,文学作品《红岩》讲述了国民党统治时期人们的黑暗生活,体现了人们热爱解放、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文学作品《背影》、《荷叶 母亲》,体现了人们心中温暖的亲情,弘扬了孝顺的美好品质。二是培养学生先进的思想意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每个时期都有各自的文化思想,如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等百家思想争鸣;汉武帝时期“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中国成立以来便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时期。中学时期语文课堂上展开文学经典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感悟当代人的思想情感、精神价值,促进学生成长和进步。如,语文教学中引进当代作家莫言的作品《蛙》,促进学生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了解与思考,培养学生先进的思想意识。

三、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学作品教材分析的教学设想

(一)深化文本解读,利用文学作品的互文性特征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任何文学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与其他文学作品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是文学作品的互文性特征。中学语文文学作品教材分析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进行文本解读,让学生展开联想,培养学生互文性意识,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文学作品教材分析能力。学生利用互文性视角进行文学作品分析,通过以前学习的知识对现在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解,提高学生自主进行作品解读的能力。如,初中语文教学中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何其芳的《秋天》这三篇文章都是对季节的描述,同时,也是利用每个季节的景色及其所带有的氛围来烘托作者思想情感,三篇文章中所使用的的写作手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将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互文性思想进行课本理解,提高学生的课文学习效率。

(二)联系生活内容进行文学作品分析,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

传统教学中,教师基于教材展开教学,主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分析,教学内容单调、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种抒发,是对生活态度、人生价值、思想精神的一种体现,能够与人的生活、经历产生联系。中学语文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引进一些生活化内容,可以深化文学作品教材内容,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文学作品《背影》展示了一种深沉的父子之情,能够促进学生对亲情进行深思,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的思想观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一些父母亲情的故事,利用生活故事让学生进行深切的感受,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深化学生对作品思想、情感的理解,提高文学作品教育价值。

四、总结语

文学作品是指具备深厚文化知识、思想内涵的文章。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文学作品,其形式丰富,包含散文、神话小说、现实主义文章等。中学语文教学中对教材上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促进了学生进行文化传承,培养了学生的思想情感。在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学作品教材分析是阅读教学的薄弱环节,难以有效发挥文学作品的教育价值。本文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学作品教材分析进行探讨,从文学作品教材分析存在的问题、文学作品教材分析的意义、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学作品教材分析的教学设想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杨旭东,周艳楠.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学作品教材分析的设想[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5):107-109.

[2]徐兆山.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探微[J].语文天地:初中版,2015(3):61-62.

论文作者:舒聪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  ;  ;  ;  ;  ;  ;  ;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学作品教材分析的设想论文_舒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