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外贸顺差的几点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顺差论文,几点论文,外贸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顺差主要来源分析
我国顺差来源体现为四个集中:
一是集中于我国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例如,2006年我国纺织类、办公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计算机及通信技术三大类产品的顺差分别为1124亿、938亿和1542亿美元,三者之和是总顺差的2倍,而逆差产品主要是资源能源产品和技术产品,如我国电子技术、石油产品的逆差分别高达942亿和731亿美元。
二是集中于加工贸易。近年来一般贸易顺差增加很快,但2006年加工贸易顺差仍达1889亿美元,比顺差总额高114亿美元。从历史看,2000年以来加工贸易顺差一直是全部顺差的2—3倍,如2004年加工贸易顺差是总顺差的3.3倍。
三是集中于美、欧。2006年我国对美、欧和中国香港的顺差达到3806亿美元,是总顺差的2.1倍;同时逆差来源于东亚的日、韩、东盟和中国台湾省,2006年对此四地的逆差1539亿美元。
四是集中于民营与外资企业。2006年其他企业(主要是集体和私营企业)顺差1201.5亿美元,外资企业贸易顺差912.2亿美元,顺差完全由非国有企业产生。
二、我国顺差阶段分析
我国顺差主要是长期因素决定的。外因是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经济失衡。2006年我国加工贸易、外资企业顺差分别是总顺差的1.1倍和51%,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也有大量顺差,这都是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内因是我国工业化加速、产能过大,制造业竞争力强。由此可见我国顺差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是一个长期问题。一般的政策调整可能减缓顺差增速,但难以根本改变。
三、我国顺差水平分析
从总量看,2004年前,我国顺差基本排在世界十位之后,2005年才开始升高,居第四,2006年居第二,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连续21年、日本连续18年的顺差居世界第一的情形相比差距很大。
从贸易不平衡度(顺差或逆差/贸易总额)看,我国2005年为7.2%,远低于德、俄、沙特等国11%—52%的水平;现在的问题是我国顺差绝对额较大,且主要集中在美国,因此情形较为突出。
四、我国顺差性质分析
对于顺差是否影响经济增长,目前国际上尚无定论。我们认为,只要符合本国国情,顺差或逆差都算正常。
我国顺差和出口牵涉到大量就业,符合我国当前参与国际分工的特点。当前保持一定的顺差和储备,扭转了长期困扰我国的“外汇缺口”问题,抵御外部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对比长期受外汇短缺困扰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顺差增大只是经济前进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五、顺差与外汇储备的关系
宏观经济外部失衡的表现是外汇储备增加过多。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的主因是双顺差及投机资本流入,贸易顺差只是其一。有专家估计,外贸顺差中有一部分是隐蔽性资本流入,扣除这部分后贸易顺差对外汇储备增加的作用较小。国际经验表明,货物顺差只是影响外汇储备众多因素中的一个,而且不一定是决定性因素。
六、促进贸易平衡的现实意义
看待顺差也需要与时俱进:既要看到我国出现顺差必然性的一面,也要看到顺差增长过快不利的一面;既要看到过去出口创汇紧迫性的一面,也要看到现在调节顺差必要性的一面。与改革开放初甚至与20世纪90年代比,我们外贸面临的形势发生了“四个根本性变化”:一是外汇储备由稀缺变过剩。过去外汇少,所以要拼命出口创汇,但现在担忧10663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太多了,给宏观经济造成压力。二是出口能力由弱变强。过去我们主要出口农产品、矿产品等初级产品,现在我们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出口能力都大大增强。三是贸易地位由小变大。过去我们出口占世界比重不到1%,是贸易小国;现在达8%左右,居世界第三,贸易大国既意味着对国际市场影响增强,也意味着国际市场相对空间缩小。四是贸易摩擦由少变多。
鉴于我国进入贸易顺差期,促进外贸基本平衡将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需要采取综合治理手段,以扩大进口、优化出口及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为目标,采用汇率、利率、出口退税等手段,以及调整加工贸易政策、增加对外投资、刺激国内消费等措施,缓解顺差过快增长,促进贸易基本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