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民主与政治稳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论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民主论文,稳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政治发展是当代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其实质是探讨一个国家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政治问题。西方政治学者一般在四个意义上使用这个词汇:其一是在地理意义上,是他们用以指称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较贫穷或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国家的政治所进行的研究。换言之,凡是对发展中国家政治方面的任何研究,都可以冠之以“政治发展”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学者“西方中心论”的价值取向。其二是在现代化的派生意义上,认为政治发展是更为广阔的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方面的后果,将政治发展置于整个社会现代化的背景下来加以理解和把握。其三是在目的论的意义上,将政治发展定义为政治体系的状态朝着一个或更多目标的运动,一般他们将民主、稳定、合法性、参与、动员、制度化、平等以及安全、福利、正义、自由等,视为与政治发展一体的运动。其四是在功能的意义上,将政治发展看做是朝着现代工业化社会所特有的政治的一种运动,即将政治发展作为现代社会功能上的必须。(注:参阅曾繁正等编译:《西方政治学》,红旗出版社,1998年10版,第223页至225页。)尽管西方政治学者在“政治发展”研究中,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具体课题千差万别,但始终未绕开两个基本主题,即政治民主和政治稳定。应当说,这是由“政治发展”所针对的研究对象决定的。正象一些西方学者所看到的那样,使用“政治发展”一词,可能会出现逻辑上的同语反复,但只要谈论政治发展就回避不了对政治民主和政治稳定问题的涉及。由于受特定阶级立场和意识形态的限制,以及60年代以来行为主义研究方法的影响,西方学者更偏重于以西方发达国家为参照系,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作微观的统计分析,寻找政治发展与其他社会因素的相关性。撇开其阶级立场和民族偏见,他们所构建的一套概念体系,还是为我们认识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现象提供了有益的分析框架和思维工具。事实上,“政治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关注和集中探讨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经济体制迅速向市场经济转轨,加快了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步伐,后发型现代化的社会特征逐步清晰地显出出来,引发了人们对我国“发展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兴趣,围绕“发展”这一大课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争鸣。“政治发展”自然也成为了讨论的中心议题之一。作为政治发展的核心问题,政治民主和政治稳定便凸现了出来。
(二)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这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已经形成的共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将社会主义民主提高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来认识。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目标。早在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过去对民主宣传得不够,实行得不够,制度上有许多不完善,因此,继续努力发扬民主,是我们党今后一个长时期的坚定不移的目标。”(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162页。 )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从80年代以来的历次党代会上,都把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党的十三大指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兴利除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明确:“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绝不是搞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制。”在具有跨世纪意义的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毫无疑问,党和政府已经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因而,也是我国政治发展的目标。
首先,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作为国家形态的民主,包含着民主性质、民主形式和民主运行三方面的含义。在民主性质意义上,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人类社会最高形态的民主,其主要特征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居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在民主形式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形式,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这一制度是经过实践考验的,能够真正体现人民意志和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但在许多具体制度上,还有待不断完善和发展。在民主运行的层面上,就是要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我国的政治发展就是要在保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改革,不断建立健全各项具体的政治制度,不仅在根本制度,而且在具体制度上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充分实现,使社会主义作为高于资本主义的国家形态,在实现人民民主的性质和程度上的优越性得到真正体现。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愈益暴露出来自上层建筑方面的阻力和弊端。生产关系任何方面的改革,都必然要求政治上层建筑作出相应的反应。我国当前改革已经进入到最关键的攻坚阶段,触及到传统体制的内核,遇到的各种矛盾也极其尖锐,一方面存在着两种经济体制的剧烈碰撞,另一方面也有来自政治上层建筑方面的障碍和制约。经济和政治的矛盾一定程度地突出出来,如果不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政治民主化、法制化进程,经济体制改革就很难有大的突破,甚至已经取得的成就,都有被日益暴露出来的政治弊端和腐败消耗殆尽的可能。由于受所谓“东亚模式”的影响,不少人一度曾对集权体制下的经济高速增长抱有某种希望,以至于包括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内的一批西方学者,对此也大加推崇,并从中归纳“权威主义”的现代化理论。但1997年率先发端于泰国,进而席卷了整个亚洲的金融风暴,打碎了人们试图避开政治体制的变革来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幻想,迫使人们对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进行深入地思考。到底是让经济体制改革由于受到政治体制的制约,使矛盾越积越多,最终诱发深刻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还是适时地对政治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在经济市场化的同时,逐步实现政治民主化,发挥民主政治在科学决策、政治协商、利益分配、政治参与、惩治腐败等方面的功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显然不难在两者中作出明智的选择。
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是我国政治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现行政治体制仍然带有浓厚的传统集权体制的痕迹。一方面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等因素的制约,政治民主化的程度还不可能很高;另一方面,由于建国后在指导思想上的长期失误,又人为地延缓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的民主化进程。改革开放逐步唤醒了广大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经济体制的改革使经济利益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进一步从维护物质利益的动机上激发了人们的参政热情。体制转轨造成的部分权力失控和由此引发的腐败蔓延,激起了社会成员的强烈不满;现行政治体系在整合社会利益方面存在严重的局限性,导致分配不公等社会公正问题十分突出;与权力过分集中密切相关,各种官僚主义、长官意志滋生繁衍等等;人们迫切要求革除这些弊端,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因此,“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成为我国政治发展的根本目标。
(三)
政治稳定同政治民主一样,是政治发展的目标之一。人们对稳定的关注,正是因为大量不稳定的存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普遍发生了政治动荡,政治不稳定几乎成为了走向现代化国家的政治伴生物。以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的《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为代表,一大批西方政治学者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稳定进行了多侧面的研究,发表了许多研究成果,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理论或观点。亨廷顿关于“现代性产生稳定,而现代化却会引起不稳定”的观点,以及他给出的三个公式(如下所示)几乎成了人们分析政治稳定的基本框架。
社会动员
(1)─────=社会挫折感
经济发展
社会挫折感
(2)─────=政治参与
社会流动机会
政治参与
(3)─────=政治不稳定
政治制度化
政治稳定经常与社会稳定联系起来讨论。政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广义的社会稳定包含了政治稳定。尽管社会稳定具有多方面的涵义,但政治学更倾向于将政治稳定视为社会稳定的核心,把稳定作为一个政治范畴进行讨论。为此,本文也不再对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作严格区分。
那么,什么是政治稳定?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但中外学者普遍接受的仍是亨廷顿在其政治稳定概念中提出的两个基本因素:即秩序和持续性。“第一个因素意味着政治体系相对来说不存在暴力、武力、高压政治和分裂。第二个因素认为稳定意味着政治体系的关键成分相对来说不发生变化、政治发展不发生中断、社会中不存在希望政治体系来个根本改变的重要社会力量和政治运动。”(注:曾繁正等编译:《西方政治学》,第226页。 )我国学者邓伟志等在其《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一书中认为,“政治稳定指一国政治系统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稳定的政权体系、合理的权力结构和有序的政治过程等三个不同层次。”他们在对上述三个层次和政治稳定的四个标志:即制度的稳定态、公共秩序的有序性、基础阶级关系的均衡态、主要政策的连续性,进行分析后,又进一步提出:“‘政治稳定’是指:面临社会环境系统的种种变化和压力的政治,在内外一系列调节机制的调节下,维系其存在形态和发展过程的有机统一的结构——功能有序性。”(注:邓伟志主编:《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4页,第26页至27页。)
对于我国现阶段的政治发展来说,政治稳定首先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体系不发生根本的变化,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都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基本政治保证,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维护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支柱,也是保持政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有序发展的主导力量;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民族振兴的正确选择;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意识形态,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造就“四有”新人,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科学理论基础和精神力量。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特别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稳定就是一句空话。
其次,是政治共同体的稳定。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多样的国家,国家的完整统一,各族人民的团结和对国家的认同至关重要。政治共同体的稳定是我国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统一,对全体社会成员来说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反对各种分裂主义,反对地方民族主义,是我国政治的一项长期任务。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以不损害政治共同体的稳定为原则。
再次,政治稳定还包含国家权力结构的合理配置和执政者的稳定性。权力结构即国家权力的构成形式,如中央权力的构成、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等。所谓国家权力结构的合理性,主要是指权力结构的合法性、有效性和统一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家性质和国情的权力组织形式。这是我国政治改革和发展中必须坚持的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单一制国家结构基础上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是我国政治制度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坚持的基础上加以不断完善。我国权力结构的基本方面作为体现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构成方式和表现形式,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其合法性、有效性和统一性是得到公认的。但也要看到,在具体制度和体制上,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诸如政令不够统一,权力缺乏制约,公民政治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等。我国政治发展就是要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其实质也就是要通过各项具体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来不断完善我国的国家权力结构和政治制度。执政者的稳定性,也是政治稳定的重要标志。避免政治领导人的非正常更迭,保证政治领导人更迭的合法性和有序性,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后,政治稳定还意味着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政治过程包括政治决策和政治实施两个方面。决策的有序性指决策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即基本政策没有大幅度的变化,只有渐进性、边际性的调整。……在政治实施过程中,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如果阻力重重,甚至发生政治骚乱、暴乱、政治抗议等对抗行为,那就是政治过程的无序状态。”(注:邓伟志主编:《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5页。)就我国来说,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在政治过程中实现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当然,并不排除党和政府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适时地对一些具体政策进行调整。也不能绝对保证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局部都不出现政治无序状态。但在总体上,必须坚决防止政治体系中出现暴力、骚乱和分裂。
(四)
政治民主和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两个基本目标,同样,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发展的两个基本目标。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政治民主和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政治民主和政治稳定并不是完全一致和同步发展的。正象现代性导致稳定,现代化导致不稳定一样,完善的政治民主,即高度制度化、法制化的民主,无疑是政治稳定最可靠的基础,但在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进程中,由于政治参与的迅速扩大与政治制度化相对滞后形成的矛盾,往往成为政治、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过程中,屡屡出现的政变、暴乱、内战和分裂,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严酷事实,都足以证明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实现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充满荆棘与坎坷,甚至有发生政治衰退的危险。同样,政治稳定也不必然与政治民主相联系,专制政治在一定条件下,依然可以实现政治的稳定。在社会经济结构尚未发生向现代化的转变,民主政治是不可能发展的,因而,专制统治下的稳定反而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因此,政治稳定和政治民主是两个意义不同的概念,现实中,它们是政治发展两个密切相关,但又有所不同的目标。
其次,政治民主和政治稳定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政治民主只有在国家政权和基本政治制度保持稳定,基本权力结构及其功能保持正常运转,政治过程基本有序的前提下,才能得以展开和发挥作用,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才有基本政治保障。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改革正向着纵深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极其复杂,不安定因素此起彼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成为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江泽民同志指出:“改革、发展、稳定,好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盘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他两着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发生的重大变化作出的自觉顺应,是对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政治参与和民主权利要求的制度化满足,是作为我国政治制度自我完善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因此,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局。另一方面,稳定并不意味着停滞和僵化,稳定不能以牺牲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代价。而且,离开了发展的稳定,只能是暂时和脆弱的稳定,没有政治的发展,没有制度化政治民主的保障,稳定必将为以社会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现代化所引发的无序和混乱所取代。“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在总结89年政治风波的经验教训时,曾说过:“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成果,‘六·四’这个关我们闯不过,闯不过就乱,乱就打内战”。(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1页。)这是非常深刻的。 发展是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全面进步。政治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前提。政治民主化是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目标,也是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政治、社会稳定的必要政治条件。毛泽东在延安时与黄炎培先生关于国家治乱兴亡的谈话,道出了社会跳出“其兴也渤”、“其亡也忽”周期率支配的真理,那就是,人民民主,人民监督。
标签: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论文; 政治体制改革论文; 社会结构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政治社会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