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储备对通货膨胀影响的新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膨胀论文,外汇储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外汇储备对通货膨胀到底有无影响,外汇储备的规模到底是否适宜,经济界仍未达成共识,观点各异。在此,有必要作深层次、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探讨,以利于国家政策措施的正确制定和实施。
一、外汇储备对通货膨胀有无影响
一些学者认为:外汇储备增加引起外汇占款增加并不构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理由如下:(1 )对外汇储备的增加而引起的人民币占款增加,可以由中央银行采取补偿性的削减供应来部分抵消货币总量的增加。(2)外汇储备是我国对国外资产所拥有的债权, 这些债权同资产负债表资产结构一样,有一个期限结构,相应地,对应这些外汇储备的人民币占款是我国政府对国内的金融负债,同债权结构一样,这些金融负债也有一个期限的结构,只是这一结构中具有最大流动性的负债部分才构成现时的通货膨胀压力。(3)外贸顺差和外汇底存的增加, 会使人民币相对于外汇升值,这样用人民币汇价购买外国商品和服务时,就相对便宜,有抑制通货膨胀的效果。(4)从时间上看, 外汇储备的大幅度增加是1994年下半年以后的事,由此引起的货币增量即使带动物价水平上升,其效应也要到1995年下半年甚至1996年初才能显现出来。因为货币供应量增加到物价上涨,其间约有一年到一年半的时滞。而实际情况则是通货膨胀在先,然后才是通胀与外汇储备增长并行。因而把近年来的通胀与外汇储备增长联系起来缺乏理论依据。(5 )从国际经验看,德国、日本及我国台湾省外汇储备多,但其通胀水平却很低,这是因为由于外汇储备增加而投放的货币量被经济增长所吸纳或被资本输出,而且在货币管理理论及操作中已充分考虑了货币发行中的外汇储备因素,把外汇储备视作货币发行的依据之一,从根源上割断了外汇储备与通胀的关系。
果真象上述分析那样,外汇储备对通货膨胀没有产生压力吗?笔者持怀疑态度。
1.外汇占款成为央行基础货币主渠道,对通胀造成很大压力。1994年我国实行外汇体制改革,建立了银行结售汇制度,国际收支发生大量顺差,年底外汇储备达516亿美元,比年初增加304亿美元。1994年外汇占款为4503.88亿元,比上年末净增3628.34亿元,增幅高达414.41%。1994 年外汇占款占其基础货币供应的比重由上年的7%上升到75.1%。1995年9 月底外汇储备增高到698亿美元,比1994年底净增182亿美元,外汇储备占用的人民币资金已占中央银行总资产的31.6%,经过乘数效用,货币供给倍增。由此可见,外汇储备已成为影响货币供应量的重要因素。由于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是以规模控制为主,具有一定的刚性,外汇储备激增引起了货币供给量的扩大,自然给通货膨胀造成一定的压力。
2.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及基础货币供给结构的变化,对物价上涨具有直接推动作用。正是由于人民币供应机制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货币供给机制基本上是从中央银行到专业银行,再由专业银行分配到全社会。而1994年的情况则从央行到外汇持有者,再由外汇持有者到全社会。这样,沉淀在企业手中的大量外汇占款,企业拥有完全的支配权,使用时不受国家信贷政策等调控手段的制约。尽管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已强调要管好结售汇企业的人民币占款,想努力使企业手中人民币占款纳入“体内循环”轨道,但一些企业用多头开户方式使银行无法掌握其总体情况,也不能保证这些资金全部或部分用于生产。资金体外循环极有可能导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炒房地产、炒股票等,对通货膨胀造成潜在压力。
从供给方面来分析,1995年9月底国家外汇储备达698亿美元,大部分是国外资本流入和等值货物出口形成的,尚未用于进口,而所对应的商品已经以实物或劳务方式流出国内,造成总供给减少。而企业通过结售汇增加了收入,对市场需求就会相应增加。这样供给减少,需求增加,无疑对物价造成压力。
3.外汇占款对通货膨胀影响存在时滞效应,对后期通胀形成隐性压力。有人认为外汇占款大量增加的年份,央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卖出国债的方法回笼一定量的通过外汇占款发行出去的货币,从而使当年外汇占款不致构成对物价上升的推动作用存在一个时滞效应,即随着国债到期日的到来,这种物价上升的压力必然会释放出来。台湾在80年代中后期就曾有过这方面的教训。从我国外汇占款来看,1994年沉淀在企业手中的外汇占款在年内未被企业完全消化、用光对1995年通货膨胀肯定是有影响的。这种影响程度取决于1994年未被使用的那部分外汇占款在1995年何时使用、使用多少和人民币乘数大小等因素。
4.外汇储备对通货膨胀影响还可以从其对通胀的作用系数看出来。1993年,我国的M[,2]年末余额为35025亿元,1994年则达46933亿元,1994年比1993年净增11930亿元,增长了34%。1994 年公布的外汇占款增加额2843.3 亿元,在新增的M[,2]增加额11930亿元中所占的比重为24%,即M[,2]增加的34%中有1/4的因素来自外汇占款影响, 而M[,2]对物价的影响是有相关性的。从而可以看出,外汇占款对通胀的影响比重相当大。
二、外汇储备越多越好吗
与外汇储备对通货膨胀并不构成压力并行的观点是:外汇储备越多越好。理由是,外汇储备多说明我国对外支付能力强,国力强盛可以维持并逐步提高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可以应付意外事故的发生等。
外汇储备越多越好吗?笔者持相异观点。这需要作深层次分析。
1.与国际惯例不符。根据世界各国经验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观点,一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应维持在满足3—4个月正常进口用汇标准,或外汇储备维持在当年国家对外债务总额的40%左右。按1995年我国计划进口总额1200亿美元和外债总额930亿美元计算,我国有350—400 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水平较为适度。而我国1995年9月底,有近300亿美元左右的外汇储备是超额储备,这必然对通货膨胀造成压力。
2.外汇储备过多,使央行调控基础货币灵活性下降。1994年我国实行银行结售汇制,企业向外汇指定银行结汇,外汇指定银行必须将超过央行核定持有限额外汇的部分卖给央行或其他外汇银行,央行通过投放基础货币来购汇。若结汇大于售汇所形成的差额(即外汇储备),由央行的基础货币来支付,储备越多,投放的基础货币越多,那么在基础货币一定条件下,央行对基础货币调控空间越小,国家对货币的宏观调控能力减弱。
3.外汇储备增加,同时也导致了全社会信贷资金分配两个方面的不均衡:一是央行基础货币在各专业银行间分配不均衡。结汇多的银行得到央行的货币越多;二是各专业银行信贷资金在企业间分配不均衡。外贸企业占有了较多的信贷规模,许多国内工业企业可得到的信贷资金却非常有限,外贸企业用不完的人民币存到银行生息或高息拆借给其他企业,形成银行中的企业存款猛增,而许多生产企业却强烈反映资金紧缺的怪现象。
4.外汇储备过多,也是一种不经济的做法。外汇储备过多,说明这部分资金没有很好地为我国所充分利用。花了很大代价赚回的外汇,却以很低的利息存在国外,或购买外国政府债券,反被国外所利用。而每年我国却大量从国外高成本引入外资,这种一方面高成本借入外资,一方面又将国内外汇资金大量闲置不用的现象,是与我国经济发展和利用外资政策相悖的。
综上所述,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除了构成通胀压力外,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也是不利的,需要认真进行反思。
三、如何减缓外汇储备对通胀的压力
鉴于目前外汇储备过快增长对通胀造成很大压力,及超额外汇储备在一系列问题,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外汇储备管理,减缓巨额储备对通胀的影响。
1.加强我国统一完整的货币政策体系建设。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的制定并没有完全将外汇占款主动地纳入货币供应量控制体系,每年在确定国内信贷总量时应将当年合理的外汇储备所需占用的人民币占款额视作和信贷规模一样重要的调控指标,放在货币供应量中考虑,纳入货币政策目标之中。由于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因外汇储备增加而投放的货币不可能形成资本输出,只能滞留国内。人民银行可按照货币政策目标和金融形势要求,独立处置外汇储备的增减,使外汇储备不再游离于货币目标之外,服从于货币政策。
2.建立外汇储备调控目标体系,并辅之以相应国际收支政策。可根据货币供应量、进出口额、外债偿还、干预外汇市场调节汇率、机会成本等方面的要求,制定外汇储备的上下限,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通过外汇市场上的吞吐来实现这一目标。这样央行没有必要对外汇实行敞口收购和承担被动托盘的义务,因而形成的外汇供求关系反映了市场规律对汇率的调节作用,同时也使汇率回落到一个比较合理的价位,使国内均衡与对外均衡衔接上,促使国内物价与出口商品换汇成本挂钩,促进出口。
同时,必须从国际收支政策调整的角度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长期保持较大的外汇储备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一是承担国际货币汇率变化及贬值损失;二是会引起发展时间和结构动态迟缓的损失,不利于加快利用国外关键性资源及生产要素;三是会给国内造成严重通胀并在未来不断释放出来。因而在完善外汇储备管理体系的同时,我国保持适当的外贸收支逆差政策才是明智的选择,这有利于实现国内外两种资源在时间和质量上的转换,发展我国民族经济。对目前超额外汇储备可拿出一部分进口粮食、棉花、原材料等,另外可提前归还一部分即将到期的外债,减少高峰期偿债的压力。
3.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完善结汇售汇制度。现行的结售汇管理制度和外汇指定银行持有外汇限额管理办法,造成央行在外贸顺差情况下,只能被动吸纳结售外汇,必然扩大基础货币和流通中货币。为此,可进一步改革现行外汇管理体制,完善结售汇管理制度。(1 )将现行结售汇制中规定“所列各项外汇应结售央行或外汇指定银行”修改为“所列各项外汇应存入中央银行或其外汇指定银行,作为结汇外汇存款”,此项存款的使用,仅限于目前现行结售汇制度中的售汇用途,央行不需付给任何利息;(2)将现行售汇规定中“所列各项需支付外汇, 应向中央银行或其指定银行结购”的条款,修改为“所列各项需支付的外汇应从前面所述结汇外汇存款中提取,或向此项存款所有者申请转让,而后向存款银行提取”。这样一方面不会导致外汇失控,因外汇总额始终在央行控制之中,另一方面,可通过商业银行持有外汇存款,分流一部分外汇储备,减轻外汇占款的压力,同时促进人民币向浮动汇率制过渡。
4.加强资本项目管理,充分利用国内外汇资金。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差额是影响外汇储备的主要因素,在鼓励外资流入的大气候下,资本流入更成了外汇储备只增不减的来源。因而央行应通过各外汇指定银行加强对资本流入特别是投机性资本流入管理,会同计委等部门实行相应的总量规模控制和金额控制,从而将资本流出入作为管理外汇储备的一个重要监控指标。
5.通过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来调节外汇储备流量。目前我国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调控仅仅是依靠外汇人民币占款来收购外汇而实现的,完全处于被动吸纳状态。今后,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调控除此外,还应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对冲”技术措施来解决。也就是中央银行在对外汇市场进行调控时,通过外汇回购交易来实现外汇所有权在规定的时间内转移给指定的商业银行,使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储备减少,商业银行则将这些外汇在外汇市场上做“掉期交易”,以避免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这样做的好处是,央行一方面没有动用外汇占款就调控了外汇供求;另一方面通过回购协议调节了商业银行超额储备。但这些操作的前提条件是具有一个流动性极强、较为完善的货币市场体系,因此,目前当务之急是在完善外汇公开市场操作的同时,配套完善短期国债市场、同业拆借市场、货币市场、票据市场,以利于本外币资金之间的相互调节、运作,更好地将外汇政策与人民币政策协调起来。
标签:外汇论文; 外汇储备论文; 基础货币论文; 银行论文; 外汇占款论文; 外汇交易论文; 通货膨胀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央行回购论文; 央行论文; 货币论文; 人民币论文; 交易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