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肝癌患者行肝叶切除术后由于活动减少、血流缓慢、抗凝药物限制应用等更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血栓一旦形成,除增加治疗成本外,还有可能因为脱落导致肺栓塞,威胁到患者生命。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积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意义重大。运动预见性护理是通过改善传统护理方式或患者自身行为习惯,达到促进恢复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在护理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不良后果的发生[1-2]。为探讨运动预见性护理对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现对我院172例老年肝癌术后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肝胆胰外科172例老年肝癌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术后经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肝癌。⑵无神经、精神异常,可进行正常沟通。排除标准:(1)凝血功能障碍。(2)有血栓病史。(3)血小板计数异常。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 86例和观察组86例。对照组患者年龄60-86岁,平均年龄(70.35±8.46)岁,手术时间126-198min,平均(148.56±12.98)min,术后卧床时间24-49h,平均(26.24±7.56)h。受教育情况,初中以下(含初中)56例,高中以上(含高中)30例。观察组年龄60-88岁,平均(69.97±7.68)岁,手术时间122-201min,平均(152±11.56)min,术后卧床时间22-54h,平均(25.97±6.99)h,受教育情况,初中以下(含初中)54例,高中以上(含高中)3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方法1.2.1 对照组 对照组以常规护理为主。其主要内容主要有:(1)术后日常护理,督促患者增加饮水量,可以稀释血液黏稠度,注重少量多餐、清谈饮食,以低盐低脂、高蛋白、粗纤维的易消化食物作为主食,避免刺激性饮食,大便确保通畅,防止用力大便引起血栓脱落。(2)心理护理,认真观 察术后患者的心理状态,特别注意其负面情绪,并实施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解除患者对疾病、手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方面的疑惑,介绍护理干预在对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用和重要性。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运动预见性护理。首先,建立运动预见性护理团队,团队成员由护士长、责任护士和本研究的研究人员组成。其次,以循证护理为指导,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确定干预时间为术后第1~5d。运动预见护理过程是指从术后6h开始,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做下肢肌肉舒缩活动,特别是腓肠肌、股四头肌、足背屈肌、足背伸肌等处的舒缩运动,术后第2天开始,指导患者做膝关节、踝关节的主动与被动屈伸运动,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床边行走,再离床行走。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d和干预5d后各项指标变化。1.3.1凝血指标检测 通过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imer)了解患者凝血指标。分别于手术后第1d和护理干预5d后,在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2ml肘静脉血,实验室送检。1.3.2下肢深静脉血酸发生率的比较采用ZLOGIQE9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美国GE公司)检测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具体如下:患者采取仰卧位,自上而下按照股总、大隐、股浅和股深静脉的顺序,观察静脉内径是否扩张、管腔张力大小、管腔能否通过、内径是否变扁、血流状况等。当发现以下情况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探到血栓回声。(2)探头对静脉加压后,静脉腔未被压扁或只有部分压扁。(3)超声未测到静脉腔内的血流频谱。(4)无彩色血流信号。(5)发现充盈缺损[3]。1.4统计学方法 使用 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

论文作者:王晓润,赵胜男(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7
标签:术后论文; 静脉论文; 下肢论文; 患者论文; 预见性论文; 肝癌论文; 血栓形成论文; 《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