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循环一病房 116001
摘要:目的:分析循证护理运用于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择在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进入我院的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6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采用循证护理模式,比较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抢救成功率90.32%明显高于对照组67.74%,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率93.55%高于对照组64.52%,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采取循证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抢救率,同时对改善护患关系、促进护患关系和谐、提升护理满意度有着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循证护理;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效果
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中会出现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严重危害到患者的生命。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近些年心肌梗死发病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每年至少新发50万[1]。关于心肌梗死的病因,大部分患者都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基础上因各种诱因导致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2],后出现心肌缺血坏死,常见诱因包含过劳、激动、暴饮暴食、寒冷刺激、便秘、吸烟与大量饮酒有关[3]。针对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通过积极有效的对症治疗以及护理工作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拟采用循证护理进行临床分析,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分析2015年4月-2016年4月进入我院的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临床中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的标准;②患者了解本次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62例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1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2例,年龄在55-83岁之间,平均年龄(62.47±4.11)岁。对照组31例,年龄在57-82岁之间,平均年龄(63.23±4.09)岁。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包含用药指导、生活护理、基础护理等。
实验组采用循证护理模式:①成立循证护理小组:医院、科室成立专门的循证护理小组,组长由科室护士长组成,组内成员均选择工作经验超过3年的护理人员。定期对组内成员加强有关循证护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培训。②制定科学合理的循证护理方案:根据护理人员多年临床护理经验以及患者各项临床资料,针对临床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然后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③加强循证护理方案的实施:严密监控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医生汇报。由于疾病患者的心理会承受较大的压力,也就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甚至存在轻生的念头。在加强患者心理护理之前,需要了解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与患者多沟通,多用鼓励性话语排解患者的不良情绪,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特别是针对文化程度低或者理解能力差的患者,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安慰,向患者介绍成功病例,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与护理工作。考虑到疾病的特殊性,要嘱咐患者尽量选择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特别是重症以及危重患者在进食不足的情况下通过鼻饲或者静脉的方式,为患者提供能量。多吃水果和蔬菜,可以吃肉、鱼、鸡蛋、牛奶、豆类、荞麦。向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充分介绍心肌梗死以及心力衰竭这两种疾病的相关情况,同时解释两种疾病之间的关系,让患者认识到两种疾病的相互影响机制。让患者充分理解两种疾病需同时治疗的意义。
1.3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抢救成功率。
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分析,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 SPSS 20.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抢救成功率
实验组抢救成功率90.32%明显高于对照组67.74%,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的患者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死亡率[4]。针对该病的临床抢救,以早期治疗合并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为主。在本次研究中,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循证护理概念诞生于1991年,其不仅在医疗领域,在护理、公共卫生领域都有着广泛的研究[5]。该护理模式通过采用批判性思维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护理行为,实施全面护理质量改进程度,以最低的成本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护理服务。循证护理作为一种新型护理理念[6],强调在护理工作中根据存在的问题,参考相关治疗,并结合患者临床资料从而制定科学性的护理措施。循证护理的基础是真是可靠的科学依据,比起传统的护理模式更加具有经验性和目的性,对于提升护理质量、改善护理效果有着积极意义。关于循证护理在我国的应用仍然探索阶段,循证护理的主要3要素包括最合理的护理研究依据、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和个人技能以及患者的实际状况和自身愿望。从患者的实际出发为患者提供最科学的护理方案。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抢救成功率90.32%明显高于对照组67.74%,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率93.55%高于对照组64.52%,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循证护理能够有效降低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死亡率。
综上所述,针对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采取循证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抢救率,同时对改善护患关系、促进护患关系和谐、提升护理满意度有着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兴菊.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15,13(01):146.
[2]王玉娇.循证护理用于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27(23):224-225.
[3]乔燕燕.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实施循证护理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54(67):219.
[4]洪梓玲.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8(18):6-7.
[5]孙环,王秋玲,刘其可,梁冰燚,朱肖霖.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37(30):226-227.
[6]康淑荣.循证护理用于在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19(07):245-246.
论文作者:韩杰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4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心力衰竭论文; 实验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意义论文; 对照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