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北苑实验中学 310000
摘 要:建立“班级读书角”,鼓励家庭藏书或借阅图书,有充足的课外书来源;邀请家长参与“亲子阅读”,与家长联手推动课外阅读;变化读后感的形式,让学生由感到思,做读书摘评,触发深层的鉴赏和思考,从而使阅读变成“悦读”。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推进初中生课外“悦读”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课外阅读 悦读 策略
课外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视,但是应如何让学生真正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并在阅读中收获快乐、智慧、思想,使阅读变成“悦读”呢?这是语文教师在实践中必须努力探索的问题。
笔者通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尝试总结出几条策略,在此供同行们在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方面借鉴。
一、教师推介,让其心动
优秀的课外书就好比无价的美玉,但再好的美玉在未被高明的鉴赏家发掘之前,是不会让人倾注眼神的,更不会让人倾心喜欢、爱不释手的。它们可能看起来普普通通,没有吸引力,甚至面貌黑实、有碍观瞻。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努力做一名高明的鉴赏家,要将一些外形看似普通甚至有碍观瞻的玉石进行发掘,让它们闪亮登场。教师可通过别样的推介,点燃孩子们的阅读热情,让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怦然心动”的感觉。
如,笔者给初一的学生推介美国女作家玛·金·罗琳斯创作的小说《一岁的小鹿》时,先让学生观看了由该小说改编的电影《鹿苑长春》片段。片段中,故事中的小男孩裘迪和小鹿小旗在森林中快乐、自由地奔跑、玩耍,裘迪对小鹿拥有纯真的友情。片段戛然而止,教师引出原著中的句子——裘迪的爸爸说:“裘迪……把这一岁的小鹿带到树林里去,缚住它,然后用枪射死它吧。”教师抛出问题:“要是你是裘迪,你会怎么做?”学生们各抒己见,发表看法。教师再引入一段文字:“他在心中和他爸爸妈妈打架,直到他自己精疲力尽。他在废弃的老垦地旁停了下来。短短的一段木栅还留在那儿,没有被他拆下来。在一株苍老的楝树下,他躺倒在草地上呜咽起来,直哭到自己再也不能哭了为止。小旗舐着他,他紧紧抱住了它。他躺在那儿抽泣着。”再问:“裘迪怎么做了?”学生细读赏析这段话。“那么,一岁的小鹿能活下来吗?”学生们纷纷推究故事的结果。所以,此时学生们已经“心动”了,笔者将从图书馆借来的人手一本《一岁的小鹿》发给学生阅读。适时的推介会让学生对课外产生了“心动”,使阅读变成了“悦读”。
除了这样的形式,教师在推介优秀课外书时候,还可以采用另外的方法:用跳讲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水浒》的推介;用具体语段比较法,激发学生细读比较的兴趣,如《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对刘备“三顾茅庐”的记叙描写有何不同,分析后有所得,进而在课后继续阅读;课文的教学设计时,将相关的作品和作者的心路引入其中,推进学生课后去阅读相关作品,如上圣埃克絮佩里的《在沙漠中心》时,由《小王子》的片段引入,并将作者的思想渗入课文教学中,进而激发学生课后阅读《小王子》的兴趣;教师将自己的阅读心得与学生分享,也是能推进学生去阅读的,如笔者介绍自己小时候每天听《平凡的世界》电台连播,后来又在不同年纪时阅读小说,各有感触;可以从朗读文段开始,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品读兴趣,如朗诵龙应台的《目送》一文,推进学生课后阅读《目送》全书和《孩子你慢慢来》等作品。
二、课前演讲,驱动阅读
学习技能的快慢因人而异,但结果都能在短时间后显示出来。比如学习骑自行车,只要坚持下来,基本都能达到会骑的目标。而学生阅读课外书和学习某种技能是不一样的。学生阅读课外书就好比他们平日里的饮食,一天天吃了许多富有营养的饭菜,我们没法看出吃下去的长到哪里了,身体的成长是慢慢而成的。精神的成长也是慢慢而成的,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看到成果。因此,当我们点燃起学生的“三分钟热情”后,必须想出具体的方法鼓励学生把这种热情延续下去,还要有具体的检测手段,形成阅读的驱动力。
笔者在实践中,每节语文课课前五分钟让学生开展演讲活动,主要讲课外阅读中有感触的内容,可以是全书内容的简介、主要人物形象的介绍、优美语段的赏析、阅读的思考或由此及彼想到的东西等等。在寒暑假、春秋假、五一、十一等假期里,要求学生选好演讲的落脚点,配上图文,做成简易的PPT,辅助演讲。演讲时间限于五分钟,演讲时要求脱稿。同时,每周选出课外阅读表现好的同学,评出“悦读达人”,并让他们做评委为演讲的同学量分——量化评价,同时全班同学都可说说该同学演讲得怎样——描述性评价,两者结合评出下周的“悦读达人”。这样的督促,能驱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主动地阅读。他们要完成演讲的任务,必须充分地阅读,读出自己的想法来,这样才能在演讲时得到同学们的好评。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已非常强,同时自尊心也非常强,他们是非常在意同伴的评价的,所以,这样的方式是驱动初中生真正投入课外“悦读”的有效策略。
当然,初中生自主选择、安排的能力还是不够的,教师要为他们领好路,比如哪个时间段重点读什么书、讲那本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的指导要有方向,并且有具体的要求,使学生的阅读有计划。如,初一刚入学,笔者就调查班级学生的阅读情况,以便安排阅读的书目和进程。前两周安排学生阅读《天蓝色的彼岸》,每天安排到具体的章节。后面,慢慢加快阅读的速度,阅读的书籍由易到难。如初三第一学期重点读《傅雷家书》、《水浒》、《培根随笔》,但同时也给学生有自由拓展的可能,在每月一次的课外“悦读”交流课中,他们可以自由推介其他书。
三、亲子共读,家校联动
课外阅读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教育的一部分,老师和家长要联合起来,形成联动力。“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曾说:“大家不要以为阅读就是孩子的事情,实际上,很多好书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效果会完全不一样。因为,只有共同的阅读才能拥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生活密码……那样的生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生活。”这道理许多家长可能都懂,现在也很流行“亲子阅读”,但是,实际上有多少家长能真正坚持呢?恐怕冷暖各自知吧:有的家长可能因为工作生活忙碌,没有时间或不愿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有的家长可能自身对阅读缺乏兴趣,没有坚持下去的动力;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是学校老师的事,对于交给的阅读任务只是应付了事;也有的家长没有良好的教子方法,没法带着孩子好好阅读。
笔者在实践中尝试着与家长建立联动关系:
1.在初一入学开始,我就领着孩子们建立“班级图书角”。图书角的书一部分来自学校图书馆,每月换借一批图书;一部分来自孩子们自己的书,在家长的支持下,孩子每月带两本,每月换带不同的书;还有一部分来自我的私人藏书。班级里选出图书管理员,制定专门的班级图书借阅规定,使借阅有秩序,借了就要阅读。
2.为学生开出初中阶段的阅读书目,对每本书有简单的介绍,鼓励孩子有计划地购买或向城市公共图书馆借阅书籍。笔者设计了专门的表格,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写上自家书架上的书目,优秀的书目表在全班展出。
3.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写阅读感受。家长们文化程度各异,但只要孩子有需要,他们都会尽心写一点,而且朴实感动。如阅读《天蓝色的彼岸》时,有位家长写道:“拿起这本书之前,我一直感觉这应该是给儿子看的。没能想到的是呈送给我们的是这般的感动……书中清新、温暖的文字在这即便是个冬天的季节,也变得身心暖暖的。学会关爱、珍爱生命,唤起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生命的旅途终将走向死亡,但这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相信生活、相信生命,爱就会延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善待自己,善待自己身边的人。”
教师要认真阅读,有所点评,与家长形成交流,这样才能得到家长进一步的支持。家长在写阅读感受时其实是在跟孩子在精神层面交流沟通。教师和家长联手加强教育的合力,对孩子的触动是很大的。
四、课后摘评,触发思想
学生阅读课外书之后,教师往往会让学生写读后感。于是,一些学生就为写读后感而读书,带着不情愿去读课外书,索然寡味,没有兴趣。甚至有的学生根本没看书,而是抄袭网上现成的别人的读后感,或者摘抄一点故事梗概,开头结尾加几句千篇一律的句子,如“这本书对我感触太大了”,至于到底有什么感触,并不知道。这样下去,本来是用来促进阅读思考的写读后感作业就变成了学生心目中面目可憎的包袱。
那么,读后感是否就不用写了呢?古人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而且留下了许多优秀的阅读评注,所以,阅读后写写读后感还是必要的。读后感是读者阅读思考的成果,是读者与作者思想碰撞产生的火花,写读后感也是促进学生成长的一种方式。怎样落实呢?笔者认为我们并非非要让学生将读后感写成一篇独立的文章,教师可以变换读后感的写作形式:
一种是片段的摘抄,摘抄的语段可以是语言非常有表现力的,或特别的有思想哲理性的,或是由此令人想到什么的;然后是语言的赏析,或思想的阐释与碰撞,或有感而发的随想。开始时,学生并不大会写,教师要给学生摘评的指导,将做法细化——格式,如何摘语段,如何评,并有示例。当学生静下心来做时,会有一些零星的火花冒出,教师要紧紧抓住给予肯定,并作为全班的榜样。学生做摘评的收获是很大的,他们的思想变得深邃起来,如有学生已在摘评中质疑《水浒》的农民起义说法,他发现梁山英雄中有许多并不是农民身份。
还有一种是设计一些简单易操作的读后评估形式,如“问题简答”、“表格填空”等。如问学生:“《骆驼祥子》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你能说出几个与本书主题相关的事实吗?”“你喜欢《水浒》中的哪个人物?跟他(她)有关的有哪些故事?”“《男生贾里》、《女生贾梅》,你和主人公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吗?读完这两本书你的想法有什么改变呢?”“《简爱》中,简为什么要离开桑菲尔德山庄?结合全书内容说说她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的评估既有助于名著阅读的考试,也有助于学生理清内容、触发思想。
虽然在课外阅读教学实践中还有遗憾之处,比如,一小部分学生总不能很好地跟上班级阅读的步伐,读书的深入度也不够,但笔者觉得只要用这些悦读的策略,对每个学生都是有所促进的,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在阅读中的成长,收获是幸福的。
参考文献
[1]邵瑞珍 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朱永新 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朱永新教育随笔,新浪博客,2010,10,17。
论文作者:吴赛俊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2月总第9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
标签:学生论文; 家长论文; 读后感论文; 教师论文; 孩子论文; 笔者论文; 课外论文; 《教育学》2016年2月总第9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