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生
摘要:目前,国内水资源日益短缺,并且城市洪涝以及雨水所致的径流污染也时有发生,为了实现绿色城市的建设,国内开始研究“海绵城市”理念,并意欲将“海绵城市”建设成为“城市园林”,使“海绵城市”实现绿色城市的建设目标。为了实现这一建设目标,必须将园林行业相关的理论和事物融入到“海绵城市”的建设之中。而园林植物景观作为园林行业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海绵城市”所产生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此次研究主要对园林植物景观应用于“海绵城市”的建设进行研究,并以具体的园林植物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探讨,从而体现“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园林植物景观的担当。
关键词:园林植物景观;海绵城市;绿色城市;作用
绪论
(一)研究背景
目前,国内城市化进程仍在持续加速,并且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但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环境却受到了污染和破坏。例如,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资源面临枯竭、城市环境受到污染等。这些因城市发展而带来的问题将会反作用于城市的发展之中,从而使城市发展的目标与实际发生偏离。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水资源是其赖以发展的重要条件,但很多城市都面临着“旱”、“涝”之间的矛盾,同时,还存在一些城市还经常出现“逢雨必涝”、“旱涝间歇”等严峻问题[1],这些问题都能够集中反映出城市建设过程中未能够对降水充分的利用,再加上个别城市出现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致使水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块“绊脚石”。因此,“海绵城市”理念得以产生。
(二)研究意义
此次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目前,“海绵城市”理念已经受到人们关注,并且相关研究人员已经开始对其进行研究,但当前有关“海绵城市”的相关研究内容,大部分理论仅仅围绕“海绵城市”来展开研究,有关“园林植物景观”与“海绵城市”之间的关系,尚未形成理论,并且此方面研究也比较欠缺。此次研究能够将两个方面有效的结合,阐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对园林植物景观的作用进行阐述,从而使此方面理论研究的内容得以丰富,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现实意义:通过对园林植物景观与“海绵城市”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能够更好的指导实践应用,通过园林植物景观能够更好的雕琢海绵城市的形象和内在,从而促进绿色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因此,此次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方法
此次研究所使用的方法为文献归纳法、案例分析法。
文献归纳法:通过知网、万方、维普等国内大型文献搜索平台,搜索“园林植物景观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研究文献作为此次研究的资料支撑,并对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此次课题的研究。
案例分析法:以实际的案例作为依据,证明“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园林植物景观所发挥的实际效用。
二、理论研究
(一)海绵城市理念的重要内涵
“海绵城市”主要指的是城市可以如同海绵一样,并具备“海绵”的功能,在应对即将到来或是已经发生的自然灾害,以及顺应自然环境发生的变化等方面能够收纳自如,富有“弹性”,当自然降水时,城市可以通过降水进行蓄水、吸水、净水、渗水等,当城市发展需要用水的过程中,则可以将吸蓄而存留的水进行“释放”,并将其充分利用[2]。“海绵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其核心主要是以生态系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通过对跨尺度手段进行应用,同时,通过将各种技术进行结合,从而使水生态设施得以建设,坚持“生态为主”的原则,将自然调节与人工技术有机结合,以使城市的正常排水得到保证,最大限度的将降水渗透、积存、净化于城市之内,从而使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对雨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并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目的。
(二)园林植物景观与海绵城市之间的关系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蓄水、排洪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重要问题,而“海绵城市”则是基于这些问题而提出来的,此理念是现代化城市、绿色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并代表了城市新一代的雨洪管理理念。在“海绵城市”的建设方面,国务院曾对其做出指导意见,通过滞、净、蓄、渗、排、用等一系列措施,可将城市区域范围内70%的降水进行有效的收纳及利用,从而使城市出现的内涝问题得以有效解决[3]。而为了使雨水得到更好的处理,“海绵园林”理念被提出,园林植物景观在平时不仅具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还能够对城市气候进行调节,使城市的生态平衡得以有效维持。园林植物还具备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的重要作用,从“海绵园林”理念而言,可将园林植物景观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同时,还应用生化技术,来对园林植物景观收集雨水的能力进行提升。园林植物景观之中包含的湿地、植物等都能够对雨水进行最大程度的净化和吸收,从而使城市出现的洪涝灾害出现的几率降低,将园林植物景观与“海绵城市”理念有机结合,可以使“海绵城市”的实际效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三)园林植物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
1、充当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领航者
从上述“海绵城市”的深刻内涵之中可以了解到,“海绵”可以看做是通过园林植物景观而形成的一类水生态设施,此设施主要是以园林植物配置来对景观进行营造,从而产生具有特殊性质的生态—景观体系,进而发挥水源保护、雨涝调蓄、修复栖息地、雨水净化、土壤净化等重要作用。当前园林植物景观主要通过构建雨水花园作为基本单元来进行实现“海绵城市”构建的,因此,可以说园林植物景观是“海绵城市”构建的领航者[4]。而雨水花园则可以称之为生物的滞留区,也就是在园林绿地之中,种有灌木或者是乔木一带的低洼地域,地表通常被树皮或是植物所覆盖。其能够通过雨水的存留及渗透来对地下水进行补充,从而使因降雨而造成的地表径流形成的洪峰得以降低,同时和自然条件、地理条件相契合而组成的装置,此装置具有雨水调蓄功能,从而使雨水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管理。并且雨水花园还能够通过景观化手段,将植物作为花园的主要构成,使得雨水设施更具活力。
2、成为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绿色框架
“海绵城市”主要以城市水系及绿地作为海绵体,与此同时,水系及绿地也是城市在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和条件,也是园林植物景观与“海绵城市”沟通的引线[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海绵城市”通过结合各类园林植物景观,并对雨水设施进行利用,从而使生境斑块及空间结构的有效性和多样性增强,从而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得到改善,进而成为“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绿色框架。通过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和建设,能够提升“海绵城市”的整体层次。
三、园林植物景观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表现
(一)湿地公园
据相关研究人员统计,依照生境类型进行划分,当前现存城市公园的生境单元主要包括疏林草坪、混交林以及灌木丛等,但城市森林、城市水之类的生境比较缺乏,而水生境具体指的是城市中的河流、池塘、湖泊以及湿地等,这一部分水生境对于雨水净化、滞洪以及蓄积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6]。但当前很多城市存在的河流以逐渐向多渠化方向规划发展,水生境并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利用。依照当前“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并结合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湿地公园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并且在近些年来“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在湿地公园方面涌现出许多成功的案例。
例如,福建省厦门市的五缘湾湿地公园,此项目属于厦门五缘湾区带动项目之一,是厦门市之中最大的公园,同时也属于最大的湿地生态园区,曾被人们长做厦门市的“城市绿肺”,此地成为候鸟南北迁徙的重要驿站,目前,五缘湾湿地公园已经形成了明确的功能分区。按照规划,公园将设有湿地生态自然保护区、红树林植物区、鸟类观赏岛、环湖休闲运动区,并且在保持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还规划有两座水榭、环湖特色生态过渡区、水上运动区、湿地迷宫栈桥等。所有自然景观都依现有的风景和地貌顺势而为,不显人工雕琢痕迹。湿地公园主要的设计理念为:在原有生态的基础上,对当前现有的各类生态环境进行充分利用,以保护和修复为主,重构为辅,营造了一个具备绿色原生态性质的湿地公园。已有的水栖和湿生植物带、水生植物群落、芦苇及湿地区域植物群落都将得到保护,同时种植了木槿、睡莲、银合欢、红树林等特色植物,体现了公园设计者的别具匠心,并且能够使生态系统服务这一设计理念表达的淋漓尽致。
上述案例项目便能够体现城市湿地公园在设计过程中的生态系统服务理念,是“海绵城市”改造的成功典范,其意义不仅使当地城市的发展得到了推进,在全国范围内更起到了一定的模范作用。
(二)屋顶绿化
屋顶绿化设计的思路比较系统化,其主要是用来解决雨水收集和利用方面的问题所采取的一种方式。当前屋顶绿化主要从屋顶材质以及植物配置方面出发,并营造屋顶景观及地下蓄调设施,从而形成具有综合性、科学性的优化方案,在选择植物的过程中,可以将低矮灌木、小乔木以及草本植物等进行相互结合来完成植物配置,同时,还可以选择耐旱、抗风、抗高温、可粗放式管理的植物[7]。在屋顶绿化设计的过程中,排水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必须保证屋顶的排水系统科学合理,应该保证1小时的暴雨排量,并且还应该于排水口的位置加设过滤结构。屋顶绿化可分5层,从上至下依次为种植层、基质层、隔离过滤层、蓄水层、防水层[8]。
例如,芝加哥市政厅的屋顶绿化不仅使城市的整体现象得到了改善,而且还有效的使雨水收集和利用得到了改善,成为美国背部的绿色建筑工程领先城市。国内的屋顶绿化目前仍未能取得较好的发展,仅有的屋顶绿化仅仅出现在新城区之中,并且屋顶绿化的形式比较简单,所创造的生态效益并不是非常突出,但在将来的发展前景是较好的。
(三)小型街头绿地
小型街头绿地主要是通过利用小规模下凹型绿地,来对街区进行分散规划,并通过绿道将其相互连接,从而使传统绿地规划的集中模式得以改变。此类型绿地的占地面积比较小,一般仅为80~500m2,其布局形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该特性更能够使绿地的场地适应性需求得到满足[9]。根据场地条件进行相关的测算和分析,可以在汇水区域范围内设置砾石沟、草沟、干池等,从而达到缓解内涝、雨洪调蓄的作用和目的。而在植物配置方面,可配置水陆长势和适应性都比较良好的植物,例如,细叶芒、狼尾草、千屈菜等植物,从而使小型街头绿地的雨水花园能够实现景观与功能的双重效果,并且无论是在雨季,还是在旱季都能够形成独具特色的园林植物景观[10],从而突出“海绵城市”的建设效果。
(四)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属于自然形成的或者是通过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和吸收源自于屋顶或者是地面上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所产生的综合作用,使得雨水能够有效的得到净化,并使雨水能够逐渐渗入到土壤之中,使地下水得到涵养,或者是使雨水能够补给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一系列城市建设及生活用水。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雨水花园的结构由内之外通常分为砾石层、砂层、种植土壤层、覆盖层以及蓄水层,并且还设置穿孔管,以对雨水进行收集,同时,使设有溢流管,用于对超出设计的蓄水量所形成的积水进行排除。
雨水花园除了上述功能之外,还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功能:第一,雨水花园可以对径流之中存在的有机污染物、悬浮颗粒、病原体以及重金属离子进行有效排除;第二,通过对植物的合理配置,雨水花园能够更好的为鸟类和昆虫提供栖息之地;第三,雨水花园能够借助植物蒸腾作用对环境之中空气的温度及湿度进行调节,从而使小气候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第四,雨水花园在建造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比较低,并且易于管理和维护;第五,与传统的草坪景观进行对比可知,雨水花园可以将新的视觉感受以及景观感知提供给观赏者,使观赏者能够更加亲近大自然。
例如,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洋唐保障房片区的雨水花园,已成为构成海绵城市的重要元素之一,其通过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此外,当地打造的雨水花园比较多,并且典型性强、颜值较高,从园路上最简单的石头、花卉与植草沟的组合到梁溪苑旁树池与下沉式绿地等形式的综合运用,厦门的雨水花园逐步升级。从市绿化部门获悉,今后雨水花园的设计将更注重与周边环境结合,做到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为居民提供身边的休闲场所。绿化部门将打造森林式雨水花园,突出紫薇园特色,创建慢行系统。此外,雨水花园集合了各类雨水花园的要素,生态草沟、雨水蓄水模块、下沉式绿地等,此地四季可赏花,雨天成“海绵”,能够对当地的气候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改善。
通过厦门市雨水花园可以看出,雨水花园不仅能够作为“海绵城市”的重要表现形式,而且还能够打造成靓丽的景观,供人们观赏,并为生物创造宜居的环境。
四、结论
从“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出发,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植物配置应该适应“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需求,同时,园林植物景观还应该保持自身的特点,并发挥其功能作用。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坚持“经济适用”和“因地制宜”的重要原则,在“经济适用”的原则下,可以使景观的美化效果达到最佳,并能够使园林布局及造景艺术的具体要求得以满足。
园林植物景观在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今后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将逐渐对硬质、灰色的设施进行取代,从而使良好的生态系统得以构建,通过大自然的馈赠来实现现代化绿色城市的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景观的形成。
致 谢
时光荏苒,学习生活转眼即逝。马上就要告别母校,告别我最敬爱的老师们和亲爱的同学们,在此,通过此次机会向他(她)们表达深深的谢意。
此次所撰写的毕业论文,在总体设计方面是由我的指导老师王莎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进行完成的,此次毕业论文从开始到结束,王莎老师给予了我非常大的帮助,并通过耐心的指导和细心的关怀使我顺利的完成了此次论文的写作,通过老师的帮助使我更加了解了本专业的相关知识,使我在毕业论文设计方面有了明确的方向,王莎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的感动了我,并且为我今后在此专业的学习和深造做出了榜样,再次,对王莎老师表示感谢!
同时,还要感谢学校能够给予我这次专业性研究的机会,并感谢一直以来,各科目任课教师以及同我一起学习的同学们在学习方面给我的帮助和关怀及相关项目的管理单位给予了全方位的帮助及指导,你们的帮助将会给我带来不竭的动力,再次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张静茹,秦华.试论园林植物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担当[J].现代园艺,2016(21):84-85.
[2]崔桂华.园林绿化景观在海绵城市构建中的担当[J].中国林业产业,2016(9):71-72.
[3]曹婷.浅析园林植物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7(12):107-107.
[4马超群.园林植物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7(14):194-194.
[5]俞孔坚,李迪华,袁弘,等.“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39(6):26-36.
[6]李方刚.浅析海绵城市建设中园林植物的作用及有效发挥[J].居舍,2018(7):89-89.
[7]冯冬林.福州市园林景观植物在海绵城市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7(24):200-201.
[8]谭询.杭州城市水陆生态交错带的植物景观设计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6.
[9]孟岭超.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生态景观重塑研究[D].河南大学,2015.
[10]刘洋.雨洪资源在城市园林绿地中的景观应用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
论文作者:张培生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6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植物论文; 雨水论文; 景观论文; 园林论文; 过程中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