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论文_朱述凤1,杜林2,朱天文1(通讯作者)

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论文_朱述凤1,杜林2,朱天文1(通讯作者)

1.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滕州市鲍沟中心卫生院

摘要:目的 对PICC导管的穿刺、维护和使用中出现静脉血栓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其产生的具体因素,为了对静脉血栓的形成进行有效控制。方法 对8例PICC置管后出现血栓的情况加以护理,在护理过程中实施有效的干预方法。结果 8例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通过治疗疏通血管,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PICC置管穿刺之前对血管的选择,以及穿刺后的专业维护是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的重要情况。

关键词:PICC置管;静脉血栓;护理干预

静脉置管术在外周中心开展以后,就受到了十分广泛的推广和使用。2006年,我院开展并开始使用这项技术,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应用范围广,主要有肿瘤化疗、为输液患者提供静脉通道等。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一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静脉血栓的形成是对临床的长期困扰。我院对PICC置管应用后出现的静脉血栓护理干预作为研究,对其相关的方法作出探究。

1.临床资料

自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采用PICC置管方法进行化疗治疗的肿瘤患者共376例,其中8例患者在置管后出现了静脉血栓,7例女性,1例男性。关于PICC导管的选择,都是来自德国贝朗和美国巴德的PICC导管,在置管中都采用盲插,刺穿中心静脉之后,都运用常规的方法经X光透视观察导管尖端到达上腔静脉。

本组试验的8例患者都是在术后3~65d形成静脉血栓,其中腋静脉1例,脱出导管尖端7cm下锁骨处下静脉形成血栓1例,导管移至颈内静脉,颈内锁骨下静脉血栓2例,沿导管使上臂形成条状血栓4例。在这8例形成静脉血栓的患者中,2例形成血栓为乳癌患者,带管出院出现局部肿胀和疼痛,并回到医院就诊,其他6例都是住院期间发生在医院。8例患者中,并发脑梗塞卧床病人1例,沿血管走向形成血栓2例,移位3例,上肢静脉血栓4例,其中置管后一周内出现血栓2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本组中8例患者治疗后4~7d还未完全溶解,需要拔管后继续进行治疗,通过溶栓到血管再通。

2.原因分析

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血流缓慢、静脉管壁结构发生改变,以及血液成分发生变化。本组选取的8例都是肿瘤患者,在使用导管的过程中都很顺利,出现静脉血栓都发生在置管后3~65d,判断血栓的具体成因,可能的原因有选择的血管不是最佳、肿瘤状态不佳、患者血流速度较慢、导管位移使血管内壁受到刺激。

3.护理干预

3.1评估置管前

PICC置管穿刺成功必须要做到对患者进行相应的身体评估,在置管前对患者的一般情况与血液情况作出评估是保证穿刺成功的重要前提,也是一直被保留下来的一项重要内容。PICC禁忌的熟悉与掌握,可以使置管穿刺更容易取得成功。如今我们采用的PICC穿刺具有较好的功能,可以观测到血管的状态,减少给组织带来的过多损伤,这样有助于避开可知的不良因素,血管内的组织,避开静脉瓣。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障碍和狭窄,加强一针刺穿的成功率,对并发症的减少具有重要意义。

3.2对置管后进行护理

有效的置管后专业护理能够确保PICC在置管后的安全,对此,专业维护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大多数脑瘤患者一直长卧在床,缺乏身体各个部分的运动,肢体没有获得经常性应有的锻炼,造成血流缓慢和血液淤积情况的发生,更给血栓的形成提供了机会,增强了血栓发生的可能性,主要的置管后专业护理分为四个方面进行。

第一,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认识到避免压迫插管侧肢体,插管一侧手部要做适当的活动,使穿刺上肢的血液能够正常回流,从而达到减少血栓形成几率的目的。置管后护理还需要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嘱咐患者出现置管一侧肢体酸胀、疼痛等不适状况,要第一时间报告给医护人员,让医护人员可以对其进行及时地处理。

第二,通过常规透视确定相应位置,一定要确保将导管的尖端送达上腔静脉,避免导管移位情况的出现。在置管过后的一周之内是观察最主要的时段,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被刺穿部位的肤色、温度,并且按时测量患者臂围,对患者的插管侧肢体活动作出相应的指导,避免出现血栓的情况。医疗人员还需要认真对待患者提供的说明,在观察中仔细辨别PICC并发症的症状,避免出现刺穿部位的感染、静脉炎,以及血栓等情况。

第三,一般都是使用常规10~100U/ml肝素盐水封管,在对患者注射时要检测患者的凝血功能,若出现堵管的状况,不要强行进行注射,需要把血抽回,避免由于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

第四,有关带管出现的患者,在院期间医疗人员要加强对其宣传和教授PICC有关的维护知识,并交给患者维护手册,让患者在出院期间也能够掌握良好的维护方式和方法。医护人员海洋加强走访,对患者的定期护理作出相应的指导,让患者能够及时到专门门诊加强护理,若带管患者插管侧肢体出现肿胀、酸痛等症状,要及时联系相关专业医护人员,以便获得医护人员的正确处理。

3.3对置管后血栓形成进行护理

若置管患者带管侧体或者颈部。肩部等出现肿胀、酸痛等现象,就需要要引起重视。由于管端位置的改变很容易使静脉血管内膜受到伤害,因此,最首要的就是拍摄X光片确定管端的具体位置。锁骨以下的部分和腋下静脉出现血栓情况大多数是由于导管的位移而引发的,需要拍摄彩色B超加以确认后确诊。在血栓最初形成的时候,不能盲目进行拔管,拔管很容易导致血栓脱落而引发脏器梗塞,给患者带来更大的危害,因此,需要采用溶栓治疗的方法。根据医生的嘱托,可以对患者进行低分子皮下注射,口服华法令、静脉注射尿激酶等溶栓和抗凝治疗等。溶栓时很容易产生继发性出血,这需要医护人员加强观察患者是否有皮肤黏膜出血的状况,并判断注射位置皮肤是否出现青紫和血肿等出血的迹象,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进行观测,观察患者是否会出现不适的症状,如头痛、头晕、意识模糊等生命特征,对血尿进行定期的检验,及时观察其他重要器官的特征。在条件允许的基础下,可以先放置腔静脉过滤器,再进行溶栓治疗,放置之后就需要终生进行抗凝治疗。本文进行研究分析的8例患者均没有出现出血迹象,生命体征明显平稳。

4.小结

伴随着PICC置管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静脉血栓就成为了一种我们必须重视的并发症。在对导管进行使用之前,需要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的可能性,已经形成了血栓之后,就需要采取溶栓的治疗方法,还要在抗凝与溶栓的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的监测,观察其是否出现出血或者其他的栓塞情况,保证医疗的安全性。要想保证患者的安全,缩减并发症出现的概率,穿刺之前对血管的选择和穿刺之后的专业维护都是十分重要的,PICC置管后防止出现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需要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加强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袁芳臻,杜华,张家华.肿瘤病人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评估及护理干预[J].全科护理,2014,01:52-53.

[2]李学勤,陈虹,王缘.集束化干预预防PICC置管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4,05:94-96.

[3]杨金红,高迎香.一例肿瘤病人PICC置管并发对侧上肢静脉血栓的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07:672-673.

[4]韩爱玲.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以及护理干预效果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07:1146-1147.

[5]苏莉.肿瘤科行PICC置管后并发静脉血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24:216-217.

通讯作者:朱天文,女36岁,主管护师,护士长,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

论文作者:朱述凤1,杜林2,朱天文1(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7

标签:;  ;  ;  ;  ;  ;  ;  ;  

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论文_朱述凤1,杜林2,朱天文1(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