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建筑布局中探究中西方建筑论文_刘艳东

从古代建筑布局中探究中西方建筑论文_刘艳东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010000

摘要: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导致中西方古代建筑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建筑体量和布局上,主要表现为西方建筑注重垂直空间的叠加以达到超然震撼的尺度,而中国传统建筑遵从平面的横纵向延伸,形成传统的院落空间组合,层次递进,环环相套,形成不同的心理感受。

关键词:差异;垂直空间;空间组合

一、中国建筑的大与小

1.1群体组合

中国古代建筑的“大”体现在群体组合的丰富多彩。单体建筑在地面上向四面有序的铺开,运用类比、均衡对称的方式,在群体建筑组合中回旋与往复。从空间格局看,中国古代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空间,几乎所有的庙宇、宫殿、衙署等都是由若干座个体建筑和一些回廊、围墙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

例如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宫殿群——紫禁城,它占地面积约为七十二万平方米,共计九千多间宫殿,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以重重院落有规律的横向纵向布局,中轴对称,主次分明,形成似四合院落模式的群体组合,紫禁城以巨大的建筑群体彰显皇权的威严。而沈阳故宫则又以东、中、西三路布局,三路分别建于不同时期,有三条主要轴线,突出主体建筑的重要性,并且强调各建筑组群的联系。[1]再如一些皇家园林,一步一景,虽如人造但宛若天开。各建筑景观需在观赏中逐步发现,层层递进,达到起承转合之势。

中国人崇拜祖宗,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会一同居住,因此决定建筑以群体组合为主。一般居住建筑都以家庭最长者居住的正房为中心。周围是儿孙,晚辈住的偏房厢房,而奴仆们住的就再依附于外围。福建传统民居土楼一般由二至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卧室。[2]一般来说主要建筑位于中心处,次要建筑依次在其周围排布,穿插庭院、连廊。中国古建筑的平面布局总是以房屋包围空间,或是以空间包围房屋两种,以中轴线为基准、以庭院为中心的建筑观念始终存在着,并在实践中起着作用,基本的还是“四合院”布局方法。[3]

1.2空间轴线

中国古代建筑的“大”另一方面体现就是空间轴线艺术。自古以来中国建筑布局讲究轴线对称,例如北京故宫以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神武门等主要建筑为中轴线,形成左右对称的格局,从而烘托中轴线上的建筑。大到城市小到宫殿、单体建筑无不体现着轴线对称的艺术。轴线的延续不断扩大了建筑群体的规模,两者共同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的博大与壮观。

1.3以小见大

中国建筑的“小”主要体现在单体建筑体量适度。古代中国尊重自然,天人合一,认为建筑的使用者是人,因此建筑的尺度多以人的方便使用为出发点,人在大自然面前是一种谦卑的姿态,而非西方建筑追崇超然体量、冲击力渴望战胜自然。另外传统中国建筑是以木材为主要建造材料,这也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体量上的局限性。无论是苏州的拙政园、扬州的个园、南京的瞻园、上海的豫园都是借鉴自然美景于园林规划中,造假山、水系、庭院回廊,以小见大,展现大自然之向往。

二、西方建筑的大与小

2.1超然尺度

西方建筑的“大”不是像中国建筑的群体组合,而是通过超然的体量垂直向上的发展,达到立体感官的冲击震感。超尺度的柱式、尖塔、穹顶均体现了建筑的宏伟壮观。例如罗马万神庙,作为古代尺度最大的建筑,其穹顶直径就达43.3 米;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其两个高耸钟楼,高达70多米;圣索菲亚大教堂东西长77.0米,南北长71.0米,中央大穹隆,直径32.6米,穹顶离地54.8米。[4]不仅建筑单体尺度巨大,而且建筑细部也相当复杂繁琐,有的结合了数代人的结晶。另一方面,由于西方传统对石材的偏爱,使单体建筑体量上的突破变为可能。在哥特风建筑中拱券结构被大胆、夸张的加以运用,使其在垂直方向向高空发展,表现出世人追求永恒、想要超越尘世的愿望。再者在帝国时期,一些建筑是为了表达战争胜利的喜悦,歌颂战士的英勇,因而用建筑的超然尺度才能彰显统治者的伟大。

2.2单体格局

西方建筑的“小”体现在建筑的布局单一。古代西方的城市规划是以一个圆点为中心,向周围放射状发展,空间的轴线不是像中国的实体建筑,而是由广场、景观这类虚体形成的城市轴线,这种外向的发展模式决定了西方不可能像中国建筑群体组合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卢浮宫整座建筑群中最高的钟楼是“中心”,作为卢浮宫的标志性建筑起着统领外部空间全局的作用,构成场所强有力的内聚点,为整体的空间序列提供一个高潮。[5]建筑单体的庞大雄伟,依托垂直方向的延伸与层次,所以不同于北京故宫水平方向的序列安排。

三、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原因

3.1中国

3.1.1群居的社会结构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一直以和为贵,百善孝为先的思想使中国人习惯与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一起居住,这样方便相互照应,而且大家庭团聚有热闹氛围。“大家庭”、“小聚居”的思想促使中国建筑的组合排布,位中者一般身份地位高贵或为一家之主。

3.1.2中庸的礼教制度

儒家思想在中国影响数千年,主张“仁、爱”,做事不偏执,怀揣理性思想,乐于亲近自然,与大自然相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自古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体现在建筑设计中一般把建筑的最高潮部分往往在最后面展现,前面是对高潮的铺垫和衬托,通过起承转合完美展现匠人的独出心裁,和谦卑含蓄的处世态度。[6]另外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讲究构图的均衡,阴阳协调,虚实互补,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使实体建筑与水系、草木等虚体平衡布局,这也是回归了中庸理念。

3.2西方

3.2.1追求独立自主

西方偏重于对个人的颂扬和物质生活的享受,不追求建筑布局的多样性,不需要周围建筑的烘托,而是强调建筑的独特个性,因而在体量和建筑细部尽可能的超群出众。[8]另外西方的宗教神学认为人生来是受难的,只有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才是幸福的快乐的。建筑追求超然的尺度正是表达对天堂、对自由的向往。

3.2.2思维严谨富有创造力

由于西方外向,勇于创新的思想使西方建筑更具创造力,而中国自古以来的封建制度,等级思想局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西方建筑追求精度和严格的几何构图,无论是拜占庭风格中的万神庙,还是哥特风的佛罗伦萨大教堂其严格的周线对称,穹顶、柱式的严格比例表达了西方建筑师严谨的建造理念。加之西方不断演化的文明史使西方建筑风格不断创造革新,这一点与一脉相承的中国古代空间布局、形式形成鲜明对比。

四、总结

中西方建筑的“大”都是通过扩大规模与体量的方式来凸显,但所运用的方法却有所区别。中国建筑是通过“数”的积累,而西方建筑是通过“量”的集结达到强化中心和弱化边缘的目的。规模依靠“数”的增加,将各种不同功能的部分安置于统一群体环境之中,由单数变双数,由一组变多组,以单个建筑院落为基础,不同建筑院落相套在一个空间中,构成有机协调的人工环境。体量则强调“量”的扩大,通过层数和高度的变化,将不同功能整合到同一建筑中,因而在高度和广度尽最大限度的发展。前者由于群体规模大突出空间序列安排的强烈对比性,建筑的单体尺度就偏小且更为宜人,后者是为突出建筑单体的个性从而达到对空间的统领和引导,建筑布局就较为单一,数量上少于前者。中西方两种建筑文化反应了不同的思想体系、文化价值,它们共同谱写了灿烂的古代人类建筑史。

参考文献:

[1]牛笑.从“礼”到“空”——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沈阳故宫空间布局中的体现[J].沈阳: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9-61

[2]张勇,卢燕来等.浅析福建客家土楼建筑特点[J].山西建筑,2006:33-34

[3]李茜莎,李鹏.不同历史天空下的建筑艺术——浅析中西方传统建筑审美特征的区别[N].西昌: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9-31.

[4]张小迪,史艳红.试析中西方古建筑之异同[J].山西建筑,2007:58

[5]加布里埃尔•巴茨.艺术与建筑:卢浮宫[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17-41.

[6]王晖.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在北京四合院中的体现[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76-179.

论文作者:刘艳东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5

标签:;  ;  ;  ;  ;  ;  ;  ;  

从古代建筑布局中探究中西方建筑论文_刘艳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