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厂设备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方法论文_陈晓英

(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电厂设备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基于生产系统和设备,辨识、分析设备部件可能存在的故障模式、原因及表象,评估对设备部件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严重程度,控制设备故障率、提高设备可靠性,为日常维护、定期检修和工程技术改造等制定和完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1、依据

DL/T 870火力发电企业设备点检定修管理导则

DL/T838发电企业设备检修导则

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

DL/T302.1火力发电厂设备维修分析技术导则-第1部分:可靠性维修分析

DL/T302.2火力发电厂设备维修分析技术导则-第2部分:风险维修分析

GB/T 7826系统可靠性分析技术 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程序

2、电厂设备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流程

电厂设备管理部门组织成立设备风险评估小组进行关键设备和重要设备的风险评估,小组成员包括:工程人员、生产管理及作业人员、具有特定操作知识的人员(操作工\维修工)、安全监督部门专业技术人员。设备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流程,见图1。

图1 设备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流程图

2.1建立系统、设备以及部件清单

电厂设备管理部门确定风险评估的范围或界限,识别本单位涉及的生产、工作过程设备,建立系统、设备以及部件清单,完成《设备清册》(见附表1)。

2.2设备关键等级分析

2.2.1电厂设备管理部门对设备进行危害因素识别时应考虑:安装地点、运行环境、技术状况、运行工况、维护水平。

2.2.2分析过程

电厂设备管理部门根据设备评分表 (表1),从设备的安全及环保性、可靠性、经济性、维修性三个方面,对每台单项设备逐台进行评价计分,综合评定每台设备的重要程度,完成《设备分析表》(见附表2),确定本单位《关键/重要设备清单》(见附表3)。一次评定后根据设备变动情况,每年可进行一次调整。

2.2.3关键等级的计算

关键因数得分=安全及环保性+可靠性+经济性+维修性

2.2.4设备等级分类

设备分级办法本着申报与评级相结合原则,先由班组对每台设备评分后进行申报,电厂设备管理部门对设备实行分级评定和管理。根据设备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根据评定分数的不同,按设备分级表(表2)分为四级:即A级关键设备,B级重要设备,C级一般设备,D级次要设备。

级别代号级别名称评价分数范围考核控制部门

A关键设备42分及以上厂级领导

B重要设备33-41分生产技术部

C一般设备18-32分设备部

D次要设备18分以下班组

2.3设备风险评估

2.3.1电厂设备管理部门组织各设备风险评估小组对识别的关键设备以及重要设备进行风险评估,基于生产系统和设备,辨识、分析设备部件可能存在的故障模式、原因及表象,分析对设备、系统造成HSE影响。

2.3.2采用设备故障风险矩阵图(见图1)确定故障模式的风险等级,故障模式风险等级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2.3.3填写《设备故障风险评估表》(见附表4)。

2.3.4设备故障风险评估表及填写说明

(1)系统:按照燃料入厂到电能输出的发电生产全过程,将发电厂主机与辅机及其相连的管道、线路等划分为若干系统。如制粉系统、烟风系统、除灰系统等。

(2)设备:系统中包含的具体设备名称、编号,多台相同设备应分别填写。

(3)部件:最小的功能性部件。如阀门类分解到阀杆、阀芯、阀体、弹簧组件、填料密封装置等对阀门正常运行起到关键作用的部件。

(4)故障模式:部件所发生的、能被观察或测量到的故障形式。可参照以下几种故障模式分析评估(不限于此):

a)损坏型故障模式,如断裂、碎裂、开裂、点蚀、烧蚀、短路、击穿、变形、弯曲、拉伤、龟裂、压痕等。

b)退化型故障模式,如老化、劣化、变质、剥落、异常磨损、疲劳等。

c)松脱型故障模式,如松动、脱落等。

d)失调型故障模式,如压力过高或过低、温度过高或过低、行程失调、间隙过大或过小等。

e)堵塞与渗漏型故障模式,如堵塞、气阻、漏水、漏气、渗油、漏电等。

f)性能衰退或功能失效型故障模式,如功能失效、性能衰退、异响、过热等。

图1 设备故障风险矩阵图

(5)故障原因: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

(6)故障现象:部件发生故障引起的设备不正常现象。

a)功能的完全丧失。

b)功能退化,不能达到规定的性能。

c)需求时无法完成其功能。

d)不需求其功能时出现无意的作业。

(7)故障后果影响:包括:

a)对设备的损害 如 对部件本身影响,对设备影响、对系统影响

b)对人员的伤害,如 对人员的健康损害、人身伤害

c)导致违反法律/法规

d)事故事件:如火灾、泄露、爆炸、

e)影响环境,水体影响、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

f)影响公司形象

(8)危害类型:分为9大类,包括:物理危害、化学危害、机械危害、生物危害、人机工效危害、社会-心理危害、行为危害、环境危害、能源危害。

(9)风险等级:根据4.4.2风险结果,填写高、中、低。

2.4设备中高风险风险控制

2.4.1根据《设备故障风险评估表》,确定中高风险,形成《设备中高风险清单》。

2.4.2根据分析结果判定低风险可接受,判定中高风险需要根据故障原因及后果制定针对性风险控制措施,并编制风险控制措施计划。

2.4.3风险控制措施分为日常维护措施和定期检修措施,并在措施中规定相应的方法和周期。对于由于设计、制造等原因产生的故障模式,通过维护和检修等手段无法有效控制的,根据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技术改造计划。对于每一种故障模式制定发生故障后的临时处置措施和故障处理方法,高风险等级的故障模式要制定应急预案。

2.4.4故障模式风险评估结果的应用

故障模式风险评估后针对中高风险设备制定和完善控制措施,明确日常维护、定期检修以及故障处理的方法:

(1)日常维护

措施:如检查、清扫、加油等。

检查方法:如看、听、摸、测温、测振等。

周期:执行日常维护措施的周期,如X 小时、X 天等。

(2)定期检修

措施:如检修、更换、加固等。

方法:简述修理方法。

周期:执行定期检修措施的周期,如X 天、X 月等。

(3)改造计划:设备技术改造计划。

(4)临时措施及故障处理方法:

临时的控制措施以及发生故障的处置方法或应急预案。

2.5归档

《设备故障风险评估表》、《设备中高风险清单》必须保存到的设备台账中。

2.6设备风险评价周期及更新

2.6.1不定期、设备变化时的更新

当发生如下情况时,电厂设备管理部门应按照上述条款及时辨识和评价并更新《设备故障风险评估表》、《设备中高风险清单》:

1)设备发生变化;

2)法律、法规、标准及相关要求发生变化;

3)事故、事件、不符合出现后的评价结果;

4)主要原辅材料发生较大变化;

5)相关方抱怨或要求;

6)目标、指标管理方案完成,对残余危险进行评价;

7)新增项目时其他情况需要时。

2.6.2定期评价

电厂设备管理部门每年对设备风险全部重新识别一次,重新评价中高风险,及时进行调整《设备中高风险清单》。

2.7风险和中高风险信息沟通

2.7.1电厂设备管理部门应将本单位有关危险源的识别、评价、更新的信息通过书面资料或电子文件发放给各部门。

2.7.2设备风险评价的结果由电厂设备管理部门进行培训宣传。

3设备风险管理对策

开展设备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对设备部件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严重程度,控制设备故障率、提高设备可靠性,为日常维护、定期检修和工程技术改造等制定和完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如:完善点检、运行巡检的管理措施(制度及检查周期);修订维护标准,编制日常维护计划(月、周、日计划);修订检修标准,编制等级检修计划;高风险的设备或部件实施技术改造;完善反事故措施等。设备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在设备评级基础上,对生产设备进行更详细全面的分析,从“人、机、料、法、环”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分析,但是与设备评、定级之间的有效融合还需要进一步探索试行。

4附件

4.1附表1 《设备清册》

4.2附表2 《设备分析表》

4.3附表3 《关键/重要设备清单》

4.4附表4 《设备故障风险评估表》

4.5附表5 《设备中/高风险清单》

附表1:

设备清册

记录编号:

论文作者:陈晓英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0

标签:;  ;  ;  ;  ;  ;  ;  ;  

浅谈电厂设备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方法论文_陈晓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