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三借助”论文_季炳杰

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三借助”论文_季炳杰

浙江省青田县东源小学红光分校 323908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十分重要,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基于此背景,我们对“借助问题情境,点燃思维火花;借助有效沟通,突破思维瓶颈;借助课堂追问,推进思维过程”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维培养 

思维训练最重要的学科是数学,数学思维是数学能力的核心,学习数学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得到数学知识,还有对学生的思维技能进行训练、对思维品质进行提升的目的。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便体现在强化小学数学思维的训练上。

一、借助问题情境,点燃思维火花

学生的学习认知是有一定发展过程的,它是从直观转变为抽象、从表象转变为本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思维火花点燃的方式有很多,如教材、教师、教法还有环境等各种外部的诱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师,教师通过教材与教具的结合给学生设计出教学情境,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提供给学生放飞思维的广阔平台。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过程中,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置出“我爱我家比一比”的活动情境,让学生把住房总面积、卧室大小、床铺大小这些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东西进行比较。这个活动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争着发言。有一部分学生说:我听妈妈说过,我们家房子的面积有155平米,是我们小区里最大面积的房间。还有一部分学生说:我卧室的面积是14平米,非常宽敞,能够容纳床铺、书桌与钢琴等。

显而易见,因为教师对学生很关心并有熟悉认知的教学活动进行了设计,便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直观地认识了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并对“平方米”的概念有一个更清晰化的认识。

二、借助有效沟通,突破思维瓶颈

教师应该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擅长沟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是要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情,把握学生有何思维方式,对学生的思维水平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二是要与教材沟通,掌握教材编写意图,牢牢把握教学思路,如此一来方可给所学的知识找到恰当的出发点。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轴对称图形”一课进行教学时,把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对学生做以讲解——对折以后可以完全重合,紧接着使学生对“奥运会的五环旗与中国国旗”进行判断,判断它们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学生对于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有一部分学生觉得,要是仅仅只看图形的轮廓,奥运五环旗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可是依照这样的推理,中国国旗的形状是长方形,所以也是轴对称图形;再接着按照这个推理,全部的长方形国旗都能够被称为轴对称图形。怎样才能将这个思维盲点突破呢?设计教材时有明显的意图,无论是怎样的问题怎样的思维,调动学生积极合理地展开科学探究的兴趣才是教学的重点。换句话说,日常生活中很少能见到颜色、图案与图形的背景都符合轴对称图形标准的轴对称图形。可是只关注外观图形,就会让判断国旗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这个问题不具备思考的意义,会产生广泛的答案,从而丧失存在的价值。教师能够在研究教材的过程中明白这个问题:不但要对概念进行关注,还不能脱离对图形现实因素的关注,在对学生思维严谨性与辩证性进行培养时这些都是关键部分,能够对教材所呈现出的不足做以有效补充。

在上述教学环节里,教师利用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可以对情况进行有效的掌握,从而突破思维瓶颈;教师通过与教材进行沟通,便可以站在主导地位,将学生引导着解开思维的盲点。

三、借助课堂追问,推进思维过程

现在的数学课堂中,不但要体现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教育理念,还得让任何一个学生都在课堂中有所收获。在一个学生回答了问题之后,教师想要使班上每个学生都了解这个学生是如何思考的,要利用追问把教学速度变慢,使关键内容得到凸显,从而让班级里每个学生都可以将知识掌握。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圆柱和圆锥”练习课进行教学时,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存在一根内直径为40毫米的自来水管,要是水流的速度为1米/秒,在2分钟之内这根水管能够流出多少升水?”有一个学生展示了他的做法:2分钟=180秒,40毫米=0.4分米,1米=10分米,3.14×(0.4÷2)2×10×180=3.14×0.04×1800=113.04(立方分米)=113.04(升)。 答:这个水管2分钟能流过的水量为15.072升。

这名学生把自己的做法介绍给同学,可是大部分学生还是听不懂。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学会这种基本的解题方法,并能熟练运用,教师便对该生展开了追问,让他将算式的每个步骤都讲清楚。这名学生对算式里每个步骤的意思都进行了详细的解释:第一步转化时间、长度的目的是统一单位,紧接着依照V=πr2h把这个水管2分钟能够流出来水的体积计算出来,末了再次进行单位转化,将体积单位转化为题目里要求求出的容积单位。教师在这个时候再次追问:“听懂了吗?谁还能再讲一讲?”这样有利于更多的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对算式的意义有一个正确认识,并能灵活地解出这类题目。

教师利用简练的追问“算式里每个步骤表示的意思是什么”和“听懂了吗?谁还能讲一讲”,不仅对讲解者的思考过程进行了梳理,还有利于班级里每个学生对解题方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可以灵活运用。

论文作者:季炳杰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3月总第29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4

标签:;  ;  ;  ;  ;  ;  ;  ;  

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三借助”论文_季炳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