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与教育结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企业论文,结构调整论文,进一步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乡镇企业在我国广大农村得到蓬勃发展。不仅成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而且成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乡镇企业在全面提高企业素质和转换经营机制的同时,各项工作将上一个新台阶。然而,人才匮乏却制约了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根据乡镇企业发展趋势,调整教育结构,为乡镇企业培养大批合格人才已成为当前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呼唤大批合格人才
(一)“九五”期间乡镇企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据统计,到1995年底,全国乡镇企业已拥有2463万家,总产值达520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28%;创利润3096亿元,上交国家税金1280亿元;出口交货值4400亿元,外向度达8.7%;从业人员增至1.26亿人,约占全国剩余劳动力总数的一半,占全国农村劳动力总数的四分之一。[①]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壮大,“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为农村致富和逐步实现现代化,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九五”期间,乡镇企业在全面提高企业素质和转变经营方式的同时,各项工作将上一个新台阶。其趋势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乡镇企业的发展引导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乡镇企业在“九五”期间,要实现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全面改革,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组织,推动乡镇企业继续向纵深方向发展。第二,组建企业集团,发展规模经济,形成规模效益。这有利于获取平均利润,甚至超额利润;有利于市场竞争,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有利于增加“拳头”产品,出现扩张效应;有利于扩大骨干乡镇企业规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第三,乡镇企业布局进一步集中,出现农村区域现代化,局部城镇化。早期乡镇企业“离土不离乡”、“村村冒烟”、“家厂不分”的特点在未来五年将得到改变,代之以住宅和厂房的分离,满足现代工业对交通运输、水电供应、信息往来等条件的需要。第四,依托高新技术,追求高起点、高附加值、高效益。从根本上讲,市场竞争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一切经济上的奇迹都是科学技术的转化物,因此,依托高新技术的强劲推力,是乡镇企业再创辉煌的唯一选择。第五,扩大对外开放,提高经济外向度。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和中国复关日期的逼近,乡镇企业将面临日益尖锐的竞争。据国际经济界预测,世界经济发展重心将从西向东转移,亚太地区特别是太平洋西海岸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发达国家将会对劳动密集型工业品的生产和传统农副产品的生产让渡给这些地区的比较落后国家。因此,乡镇企业必须抓住机遇,加速企业外向发展。
(二)人才匮乏制约着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1.从乡镇企业职工文化素质看,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乃至高等教育并没有为这种经济的腾飞提供大量的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人才储备。尽管乡镇企业通过各种途径吸引了一些人才,也做了大量培训工作,但职工队伍文化素质、技术水平仍然很低。据统计,截止1994年底,全国乡村两级企业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职工达到78万人,占职工总数的1%,仅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同类人才密度的1/14;具有中专及高中学历的有1400万人,占职工总数的20%,相当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1/3;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60万人,占职工总数的3.8%,仅是全民所有制单位(农业除外)同类人才密度的1/8;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所占比例为72%,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28%,其中文盲半文盲约占3%。[②]职工文化素质低,严重阻碍了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从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看,经济学家认为,区域经济的增长速度与专业人才的增长速度呈正比关系,大约经济指标每增长1%,专业人才就相应地需要增长0.8%,否则,经济增长的速度就会滞缓下来。按照这个比例简单地推算一下就会发现,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已是相当大了。1994年,全国乡镇企业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60万人,中级职称以上的60万人。全国拥有2463万家乡镇企业,平均每9.5个企业才有一名专业技术人才,平均40个企业才有一名中级职称以上的技术人员。如果比照国有企业,按工程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8%计算,1994年,全国乡镇企业还差工程技术人员700万人,如果将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乡镇企业职工总数的比重提高到3%,尚缺282万人。乡镇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学历人才无论从绝对数还是从相对数来看都是极低的。
3.从乡镇企业厂长、经理的管理水平看,根据天津市1995年调查,乡镇企业厂长、经理中,中专以上(包括中专)文化程度的占8.6%,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0.8%,初中及以下的占70.6%,有高级职称的占0.09%,中级职称的占2.2%,初级职称的占14%。[③]估计全国其它大部分地区的厂长、经理素质会比天津更低。乡镇企业管理队伍素质不高,容易滋长小农思想蔓延,一朝富裕发达,就居功自傲,忘乎所以,不思进取,必然导致管理水平不高,经营不善,难于完成我国现代化建设赋与乡镇企业的艰巨使命。
(三)“九五”期间乡镇企业人才需求的基本态势
1.所需人才类型。从我国乡镇企业发展趋势对劳动者的要求看,“九五”期间主要需求以下四种类型的人才:一是具有大中专以上文化水平的管理决策人才,主要是厂长经理;二是具有大中专水平的各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三是具有适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经营人才和外向型人才;四是需要以中级工为主的大量技术工人。据考察分析,“九五”期间苏南乡镇企业对劳动者素质的总体要求是:立足于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努力建设一支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乡镇企业产业大军,争取到本世纪末,基本形成一支以企业家人才为领队,以“三总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总工程师)为高参,以具有大中专(包括高中)文化程度的初级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为骨干,技术结构比较合理,技术工种比较齐全,能适应乡镇企业发展与提高的职工队伍。其重点是建设好企业领导班子、工程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骨干等三支队伍,同时,还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外经外贸人才。在提高素质方面,主要是按照“四有”要求和“四化”方针,着重于提高以下素质:一是身体、心理素质,即有健康的体质,进取的心理;二是政治思想素质,即有一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素养,认真做到“五讲、四美、三热爱”;三是文化、知识素质,即有一定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素养;四是专业技术素质,即有经营管理业务和专业技术特点;五是企业整体素质,即“两个文明”建设和职工总体素质,包括企业形象、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和企业实绩等。
2.所需人才总量。预计到本世纪末,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拥有量从1994年的78万上升到450万,占乡镇企业职工总数的3%,平均每年净增75万人。乡村骨干企业应普遍配备合格的“一长三师”,即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的厂长(经理)及工程师、会计师、经济师各一名。同时创造条件,为优秀的乡镇企业配备一定数量的研究生人才。中专和高中学历的人才拥有量从1994年的1400万人上升到2000年的7500万人,占乡镇企业职工总数的50%左右。这样,乡镇企业每万名职工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约1100人,和全国比较发达的地区1991年每万名职工拥有专业技术人员(自然科学)1026人的比例大体持平。到2000年,乡镇企业技术工人中,60%通过初级工培训考核,30%通过中级培训考核。
二、乡镇企业人才需求对教育培训工作提出的挑战
(一)原有教育体制中缺乏为乡镇企业培养专门人才的机制
当一些乡镇企业发达的地区开始步入中级工业化阶段时,要求教育的重点是完全普及中等教育,大量发展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并适度发展本科教育。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并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点。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大专、中专、技校都是为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培养人才,并在人事制度上建立起了一套相互隔离、划地为牢的格局。现有大中专和技校毕业生由于受教育体制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限制,不可能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地到乡镇企业工作,乡镇企业只能靠“挖人才”、“抢人才”的方式高薪聘任中高级专门人才,这势必造成一方面乡镇企业人才紧缺,另一方面大中专毕业生又分不出去的局面。
尽管在过去的几年中,国家教委和农业部作了不懈的努力,把原有的一些农业院校更名升级,并新成立一些乡镇企业院校,但要完成每年净增75万大专以上人才,仍感杯水车薪,因此,乡镇企业人才教育培训必须解放思想,多头并举,建立适应乡镇企业人才需求的教育培训新体制。
(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乡镇企业发展趋势联系不够紧密
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需要大批合格人才,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不可能立即转为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培养人才,需要有经费、师资、设备等方面的投入。目前教育经费紧张、教师队伍不稳、教学设备落后,严重制约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转为为乡镇企业培养合格人才。乡镇企业由粗放经营转为集约化经营,由劳动力密集型转为技术密集型之后,对人才的要求提高到了新的层次,这在数量和质量上又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三)职后培训部分乡镇企业领导认识不清、重视不够
从乡镇企业职工队伍的现状来看,目前重点是职后培训。一般而言,乡镇企业领导都知道教育培训对优化职工素质,提高企业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只注重生产上的投入,而教育培训要动用资金、抽调人员,被看成是当前不急需的软任务。特别是承包后的企业、任期较短的干部(厂长、乡镇长)对教育培训更没有摆上工作日程,很难到位。有的领导还认为社会上就业机会多,职工“跳槽”现象严重,省得为别人做“嫁衣”。有些领导主观上虽有愿望,但企业承包后,工作任务比较紧张,工学矛盾突出,职工教育培训也处于半开半闭状态。
(四)乡镇企业职工对教育培训也缺乏热情
长期以来,农民受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传统习惯势力的束缚,加上一些职工习惯于从事靠体力进行的简单生产,因而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并不那么关心。有些企业职工年龄老化,认为自己工龄较长,资格老,已快退休,不愿再学新技术;也有些职工文化素质较低,感到学习比工作吃力得多,产生了一种畏难情绪;此外,乡镇企业的初级阶段大多是技术要求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这又使这些农民职工对技术、质量的重要性引不起足够的重视;并且乡镇企业职工对外界信息了解很少,缺乏竞争意识,容易满足现状。上述种种原因导致职工对教育培训缺乏热情。
(五)乡镇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影响教育培训顺利开展
一些乡镇企业管理体制还停留在老的模式上,从而严重影响职工的教育培训。这些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上,片面追求资源和资金的投入,靠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和延长劳动时间来增加产值,效率和效益机制没有形成,职工的工资待遇低,因而企业本身就缺乏吸引力;在报酬分配上,许多乡镇企业还是实行“平均主义”,“吃大锅饭”,调动不起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在招工用人上,进厂、上岗只凭私人关系而不管素质,致使想学的学了用不上,不想学、不思上进的职工则照样混得过去,人与人之间失去了价值平衡,从而严重阻碍了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开展。
(六)教育培训投入不足、管理粗放
乡镇企业教育培训费用主要来自教育基金和财政扶持。近年来乡镇企业发展迅猛,急需培养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但教育基金有限,加之有的地区乡镇企业根本不提教育基金,也不上缴教育基金。由于财政困难,教育培训工作当然难于开展。同时,教育培训工作管理也较粗放。表现在:适用的教育培训教材与专业师资缺乏;教学方法从理论到理论,不注重结合实际;课程设置忽视实用性、应急性,而片面追求正规;考核标准不尽合理,考试制度不够健全等。甚至有的无教师、无教案、无教材,只管收钱,忽视质量,在乡镇企业系统和社会上造成很坏的影响,严重损害了乡镇企业教育培训事业的形象。
三、面向乡镇企业,调整教育结构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把乡镇企业教育培训当作战略任务来抓
乡镇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它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九五”目标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实现。因此,调整教育结构,增强为乡镇企业服务的力度,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教育自身发展刻不容缓的事情。列宁曾说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最迅速、最可靠的方法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普及职业技术知识和本领。”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经济发展的后劲的大小,愈来愈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近几年的职工教育培训的成功经验业已证明了这一点。表现在如下几点。一是为乡镇企业发展造就了一大批专业人才队伍,包括管理人员、财会人员、供销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外向型经济人员等,而且还大面积提高了乡镇企业职工的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这样不仅为乡镇企业创造了直接经济效益,而且还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储存了一定的智力资源。二是加速了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的“消失”和新型“农民工人”的诞生,改变了农村劳动力的性质和形态,使乡镇企业职工队伍逐渐成为一支现代化产业大军。三是通过思想教育,帮助企业改进了思想政治工作,塑造了企业精神,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部门的领导和乡镇企业的领导要有一种紧迫感,面对未来的挑战,要做好各种准备,尤其是人才的储备,真正把教育培训工作放到重要的工作日程上来。
(二)理顺体制、统筹规划,增强为乡镇企业服务力度
乡镇企业教育培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的双重任务,牵动着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两大阵地。因此,必须统筹规划,协同管理。要求政府部门协调,农业部门支持,乡镇企业搭台,教育部门唱戏;需要与科委、计委、人事、劳动、组织、财政部门以及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国营企业等积极主动地联系,取得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形成全社会对乡镇企业教育培训的整体推动。
各级教育委员会应协同乡镇企业局统一组织,具体实施,规划指导,协调监督,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形成体系,建立以地方办学为主、社会联合办学的管理体制。乡镇企业人才教育培训应列入我国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阶段,乡镇企业人才培养问题应由计划部门实行计划单列,弥补其空缺。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起来之后,乡镇企业教育培训应考虑市场经济特点,让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和教育发展规律,敞开办学大门,实行职前与职后并举,普教与成教并举,教养与培训并举,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格局,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调控下,为乡镇企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乡镇企业部门首先要加强领导力量,部、省、市、县区、乡镇等各级乡镇企业主管部门都要有专人管教育培训,最好是一把手直接分管,运用行政手段,保障乡镇企业教育培训正常运行。其次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颁布的《乡镇企业职工教育规定》,以及三部一委颁布的《乡镇企业技术进步战略实施大纲》和《全国乡镇企业系统教育培训“九五”规划》等方针政策,把乡镇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优劣,列入各级干部任期考核目标体系,甚至推行“一票否决制”。再次是要为教育培训创造条件,筹措资金,配备设备,建立基地等。
(三)面向生产、开放办学,形成相互衔接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网络
我国目前亟需建立具有区域特征的纵横贯通、相互衔接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把当前的低、中、高三层次,普通与成人两形式,公办与民办两体制纳入这个体系之中。首先要建立区域性的初、中、高三级职业技术学校。初级职业技术学校,主要是培养初级从业人员和初级专业技术人员。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1年或几个月,少许特殊工种,招收小学毕业生,学制3或4年。侧重实用技术训练,达到能“上岗”的要求。一般由乡办为主,可以单独设校,也可设在初级中学内,还可以由乡教委安排在成人教育基地内实施。至于各乡需求量少或技艺性强的初级技能训练,可以县为单位统筹组织实施。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在回乡之前,短期学习乡镇企业技术知识,亦属初级职业技术教育范围。中级职业技术学校,主要培养中级技工和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包括现有的中专、技校和职业高中,以及附设在普通高中的职高班。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至4年,或招收普高毕业生,学制1至2年。主要进行比较系统的专业训练,中专以培养技术员为主,技校以培养中级操作工为主,职中有的按中专要求,有的按技校要求。一般以县区办、局办为主。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主要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招收高中毕业生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学制2至3年。此类学校建设费用较大,一般以市办为主。其专业设置、培养规格应充分考虑当地乡镇企业的特点。
实行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在我国教育结构中,多年来将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隔离开来,不仅互不相闻,而且划地为牢,严重制约了教育资源的有效发挥。随着近年来普通学校与成人学校的相互开放,一所学校多块校牌,一个基地多种功能,逐渐沟通了普教与成教两个营垒。特别是普通高校实行完全学分制,取消补考,推行弹性学制,学生可以在规定的一个较长期限内上学——工作——再上学,这就使得成人概念模糊了。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根据国家教委规定,自1993年始试行以招收普通调遣应届毕业生为对象的“双招”,同样沟通了职前与职后教育。此外,电视大学既招普通班又招成人班。可以相信,随着教育民主化和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学校的开放度会增大,学生选择学校和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会更趋自由,使得普教与成教、职前与职后的界限趋向淡化,并走向一体,最终为乡镇企业和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学校,加强地方高校(特别是市属高校)为乡镇企业培训人才的力度。民办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学校近年来有所发展,但发展速度和规模迟缓,严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是乡镇企业发展的需要。这是一笔潜力巨大的教育资源,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80%是由民办的,其它西方发达国家也占相当高的比例。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大力支持和扶持民办职业技术教育,不仅使其成为公立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补充,而且应该成为整个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特别是市属高校是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地方高校应该立即作出反映,要主动积极地调整办学方向为乡镇企业服务。如佛山大学1991年毕业生83%到乡镇企业工作。[④]专业设置要更多地照顾乡镇企业的行业特点,人才培养规格要更多地考虑到乡镇企业人才应用性强、多学识、多技能的特征,学校培养目标、服务方向要与乡镇企业的发展联系起来。加快地方高校与乡镇企业的横向联合,学校通过科技成果转让和有效的人才培养,以及建立多种形式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形成相互依存、密切配合、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四)建立基地、培养师资,形成乡镇企业教育培训辐射链
稳固的教学基地和良好的师资是搞好乡镇企业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保证。基地的建设可以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形成教育培训生长极。目前,全国建立了一些培养高、中级人才培养基地,在乡镇企业教育培训中起到了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各省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继建立了一批乡镇企业中专学校。尤其是无锡、上海、苏州、南京、杭州等地培训基地与有关院校联合,形成了全国乡镇企业第一个培训链。这个培训链在为中西部乡镇企业培养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94年该链培训了近8000多人次,辐射全国22个省(市、区),其中近80%的学员来自中西部地区。[⑤]江苏省1983年全省创建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199所,1987年发展到1386所,1992年建成1919所,1994年全省2000多个乡镇已基本普及成人教育中心校,成为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基地。[⑥]由此可见,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是当前乡镇企业教育培训又一重要举措。
同样,乡镇企业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可采用专职与兼职并举的办法加以调解。在继续聘请、引进的同时,不断扩大专职队伍,并有计划地选派现有教师到高校学习进修,提高素质。专职教师要有自编教材的能力,教材应体现计划性、动态性、针对性、可行性、少而精的原则。克服过去那种把现成高等院校或中专、技校教材拿来套用的做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五)制定法规、增加投入,确保乡镇企业教育培训正常进行
改革和发展乡镇企业教育培训工作,需要制定一套相应的政策法规,以调动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尽管农业部已发布了《乡镇企业职工教育规定》、《乡镇企业技术进步战略实施大纲》等政策法规,但还不够,还需要一套更加完善的乡镇企业教育培训法规体系,从而使教育培训工作走上法治化的轨道。以促使乡镇企业职工和厂长(经理)教育培训经常化,保证各项工作落实,不断提高乡镇企业劳动者素质。农业部、国家教委应该意识到这项工作的迫切性。各级地方政府也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保证教育培训工作的贯彻落实。
增加对教育培训的投入,主要是资金、人才和物质三方面的投入。最重要的是增加乡镇企业教育培训资金方面的投入。首先,教育培训资金的投入应和固定资产、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项资金的投入比例协调配置,这样才能推进教育培训事业伴随乡镇企业的发展而发展。同时,要考虑到教育的超前性,凡具备条件的单位和地区应搞一部分教育培训的超前投入。其次,在按照“三增长”、“一优先”的原则同时,坚决落实企业职工工资的2~2.5%为教育基金这个最低标准,并且教育费附加要征足用好,保证成教、职教部分所占比例达5~10%。这些经费由乡政府统筹,直接下拨到有关办学单位。第三,要切实改善教育培训投资结构,重点投入周期短、投入少、见效快的职工岗位培训和初、中级技术人才、技术工人的职业技术教育,以及少量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对大量自学成才者的扶持。第四,继续提倡和鼓励企业与社会捐资助学、企业与院校联合办学、社会和个人共同兴学。第五,逐步过渡到由培训单位向培训人收费,由用人单位向培训人进行奖励或补贴的制度。
注释:
①程云:“流年似水,笑傲依然——95年乡镇企业回顾与分析”,《农民日报》,1996年1月16日。
②⑤宗锦耀:“扎实有效地做好乡镇企业教育培训工作”,《农民日报》,1995年6月29日。
③戴贺兰:“提高我市乡镇企业职工文化素质的对策研究”,《天津成人教育》,1995年第9期。
④广东省乡镇企业人才情况调查组:“根据市场经济特点,深化高等中专教育改革”,《中国高教研究》1992年第6期。
⑥陈乃林:“异军突起——江苏省乡镇成人学校走上良性循环道路”,《农村成人教育》,1995年第2期。
* 本文是全国教育规划“八五”重点课题《中国教育类型结构研究》子课题之一,是在导师金一鸣、钱曼倩教授指导下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