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骨质疏松症(II型)以及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以I、II型为高发。探讨I、II型骨质疏松症与证素辨证法的相关性,推动中医辨证法的返本与开新。方法按照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将随机选取的100例I、II型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证素辨证法的临床观察,探索病位、病性证素与I、II型骨质疏松症,以及患者疼痛程度与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I型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病位在肾者人数最多,占I型中总人数的59%;其次是脾,占50%;再次是肝,占41%。II型骨质疏松症中病位在肾者最多,占II型总人数的75%;其次是肝,占46%;再次是脾,占32%。I型骨质疏松症中的病性证素例数分级:阴虚>阳虚>寒或痰或湿>血瘀>气滞。II型骨质疏松症中的病性证素例数分级:阳虚>气滞>阴虚>血瘀>寒或痰或湿。疼痛程度是在肝、血瘀上痛势最重,在脾、阴虚中痛势较缓。在阳虚、寒痰湿中痛势尚可。结论根据证素辨证排列组合,I型骨质疏松症以肾阴虚、脾肾阳虚更常见。II型骨质疏松症患者以肾阴阳两虚、肝气郁滞等为多发。骨质疏松症疼痛程度在肝、血瘀上痛势最重,在脾、阴虚中痛势较缓。说明了I、II型骨质疏松症与证素辨证法有很强的相关性,将二者结合为疾病诊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为部分揭示证素辨证法的科学内涵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中医药;证素辨证法;骨质疏松症;辨证论治
引言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随年龄增大而发生的退行性疾病,其特点是单位骨量减少、骨细微结构改变、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不能治愈,治疗的目的在于缓解不适症状,延缓骨量丢失进程,降低脆性骨折风险,减少骨折带来的并发症。国内外学者对其发生的病因、病理机制等细致到分子、基因水平研究,中西医方法对其临床表现、预后并发症等提出详细的诊疗方案,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受益,缓解痛苦。
1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观察对象均为2018年1月至7月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及治未病中心的患者。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100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70例;I型骨质疏松患者32例,II型骨质疏松患者68例。
1.2临床治疗
1.2.1中医组方治疗骨质疏松症
又称仙灵脾,是我国传统的补肾中药。在《本草纲目》中称之有“益精气,坚筋骨,实腰膝,强心力”之功效。淫羊藿抗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证实:淫羊藿的抗骨质疏松作用是通过刺激成骨细胞增殖实现的,对破骨细胞有直接抑制作用。现代研究证明:淫羊藿能刺激成骨细胞活性,促进骨髓细胞DNA合成,加快骨组织蛋白质合成及成骨细胞生长;增进机体对钙的吸收,阻止钙和磷的流失,增强对钙的利用。
1.2.2益肾坚骨汤
用益肾坚骨汤对10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了研究。益肾坚骨汤:主要成分包括黄芪、补骨脂、骨碎补、菟丝子、狗脊、川续断、川芎、鸡血藤、葛根等。方药分析:川续断补肝肾、强筋骨而镇痛;鸡血藤补血活血;黄芪疏经通络、补气行气;狗脊、菟丝子补肾益精;补骨脂补肾壮阳;骨碎补补肾续伤;川芎活血化瘀,祛风止痛;葛根解肌止痛;诸药合用,能够共同达到活血化瘀止痛、疏通经络、行气血、益精髓、补肝肾、强筋健骨、补肾壮阳等作用;全方以补肾治本为主,标本兼顾。结论:益肾坚骨汤对于老年性骨质疏松及其疼痛症状的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1.2.3脾肾阳虚型
辨证要点:滋养人体骨骼的精气主要有先天和后天之分。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骨骼的精气与脾、肾脏关系密切。肾的精气依赖脾、胃精气的滋养,如果脾失健运,脾精气生化不足,造成肾精气生化无力,进而骨髓的生成无源,最终骨骼得不到滋养,而变得脆弱无力。因此后天脾胃精气不足日久必将导致肾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本型表现为:腰背疼痛、腰膝酸软、纳少腹胀,面色不华,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等。治宜益气、健脾补肾,强筋壮骨。处方:党参15g、附子(制)15g、仙灵脾10g、补骨脂15g、巴戟天15g、阿胶9g、黄精15g、丹参10g、白术19g、陈皮10g、干姜10g。水煎服,1付/d,以1个月为1个疗程。
2结果
2.1中医证素辨证分型
根据病例数进行统计,证素辨证分为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按照证素和骨质疏松症两个分型进行分类展开下一步临床研究。
2.1.1病位证素
I型骨质疏松症的患者32人,病位在肾者人数最多,为19人,占I型骨质疏松症的59%;其次是脾,为16人,占I型骨质疏松症的50%;再次是肝,为13人,占I型骨质疏松症的41%。II型骨质疏松症中病位在肾者最多,男女共51人,占II型骨质疏松症的75%;其次是肝,为31人,占II型骨质疏松症的46%;再次是脾,为22人,占II型骨质疏松症的32%。I、II型骨质疏松症病位在肾者为70人,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70%。
2.1.2病性证素
I型骨质疏松症中的病性证素例数分级:阴虚>阳虚>寒或痰或湿>血瘀>气滞。II型骨质疏松症中的病性证素例数分级:阳虚>气滞>阴虚>血瘀>寒或痰或湿。
2.2疼痛程度
疼痛程度采用积分制度,采用问卷调查方式,疼痛评分1~3分为轻度,4~6分为中度,7~10分为重度。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有腰背疼痛或全身疼痛,常在劳累或活动后加重,亦可出现身材缩短,脊柱后突等。本研究仅统计疼痛程度与证素之间的关系。根据统计发现疼痛程度最重的病位在肝,其次是肾、再其次是脾。病性中疼痛程度最重的在于血瘀,其次是寒或痰或湿,再其次是阳虚,其次是气滞,其次是阴虚。得出结果是在肝、血瘀上痛势最重,在脾、阴虚中痛势较缓。在阳虚、寒痰湿中痛势尚可。
3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如何更好地解决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及健康情况等方面问题,得到政府、社会及家庭等多层面的关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作为随年龄增大而发生的退行性疾病之一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也随着我国老年人数绝对值的增加而日益增多。数据表明,全球已有超过2亿骨质疏松症患者,在我国,超过1/3的50岁以上老年人受到骨质疏松的影响,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社区居民对本病相关知识有一定的认知,自我效能总体只处于中等水平,有约56%的居民表示有骨质疏松预防的需求。该病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更高效地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成为临床工作者关注且努力的方向。大量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治疗效果明显,解决患者病痛,使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获益。总结目前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基本病机认识:肾精亏虚是本病发生的基本病机,与中医肝、脾等脏腑功能亦密切相关,病性有虚有实,然总归于精亏髓减、骨失所养而致;各种原因若导致肾精不足、肾阳亏虚、肝肾阴虚、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肾虚血瘀及血瘀气滞等,则均可导致本病。笔者在临床治疗本病中发现,除以上病机认识以外,围绝经期妇女肝气郁结表现亦常见,表现为情绪抑郁、焦虑、多疑等。因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机具有“多虚多瘀”“涉及多脏腑”“病因复杂”等特点,治疗当以补肾壮骨、健脾益气、活血通络、疏肝解郁。临床很多研究者采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取得良好疗效。
参考文献
[1]宋雨晴,陈红.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10):1226-1229.
[2]孙素和,王鹏,苏春燕,等.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调控巨噬细胞的功能异常[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1):13-19.
论文作者:郭小双,廖秀萍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9年第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5
标签:骨质疏松症论文; 原发性论文; 患者论文; 精气论文; 疼痛论文; 例数论文; 程度论文; 《世界复合医学》2019年第0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