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造境”论文_单晓楠

“立体造境”论文_单晓楠

——王崧舟《去年的树》课例分析

单晓楠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观看王老师在“千人万课”活动中的授课——《去年的树》,王崧舟老师的这节课,让我深受触动。从自身专业发展的角度,我感受到成长道路的任重道远;从学生的角度,我体会到了王老师的深厚“功力”和对学生的热爱。我想,这节课值得学习的内容太多了,在享受之余,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反思和分析。

首先,我注意到的是对“立体造境”起着关键作用的课堂语言,王老师在课堂中说的每句话都在诉情,正像王老师在他的《诗意语文课谱》中说到的:“诗意语文的核心和灵魂有且只有一个字:情”。观摩了这堂课后,我发现,王老师不仅是说到了,而且是真真切切、近乎完美的做到了。每一句话都是美美的娓娓道来,不紧不慢,而且王老师十分善用排比、反复,在一次次语气的强调中,将大家带入情境。在课堂中使用的描述性语句,优美生动,与课文内容和学生的语言水平有高度的协调。再加上王老师富有磁性的声线,每句话都像是在讲故事。从上课伊始的“孩子们好”“谁愿意读?”到渲染情境时说的“当太阳升起时,当月亮爬上树梢时,当原野的雪融化时,当秋风把叶子吹落时……可是回不来了,回不来了……我会依然记得你站在树上,唱优美的歌,唱夏日小情歌,唱晚安小夜曲”等等。字字句句都能体现王老师深厚的语文素养,字字句句都是对学生的体贴关爱。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师上课所提的问题,难度适合,富有意义,每一步都在铺垫,我想这就是潘老师说的提问的友好性。而且在借助这些语句和王老师的朗诵给学生以强烈的代入感的同时,也让学生从老师身上学用语、学说话、学朗诵。

其次,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性比较强。在这堂课中,王老师十分注重朗读,并且在课堂中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在读的过程中,有两次朗读给我的印象尤其深刻,第一次是王老师对课文第一段的发掘,“一只鸟儿和一棵树是好朋友。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第一段比较简单,但却是对课文童话故事的重要铺垫,就像故事发生的前情,而且也可以跟后文形成对比,帮助学生体会树与鸟儿的深厚友谊。所以王老师对本段进行了多种形式多次的朗读,如学生读、齐读、配乐读、对话读等等。就在一次次的重复中,学生懂得“天天”应该强调出来,尤其是在配音乐读的时候给人以强烈的代入感,仿佛我们可以看见两个好朋友的友爱日常。所以读完后学生回答体会时很容易就想到“朋友间深厚的友谊”。另一次师生合作对课文进行分角色朗读时,王老师将对话分给学生,将提示语部分留给自己,本来以为是无意的安排,但后来才发现其中大有深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为大家合作读完后,老师说了大家读的都很好,除了“一个人”。这个问题让大家纳闷,直到有位同学说出是老师读的不好。其实这个答案也挺让我惊讶的,直到王老师揭开下一环节的“面纱”。我想这样的转折应该也会让学生感到惊讶和新鲜。我们可以发现,王老师对这个问题曾进行了反复的暗示——“一个人”,而不是一位同学。所以老师把提示语留给自己读也是十分用心的安排,因为如果安排学生读,再导入下一环节的时候可能会让读提示语的同学觉得尴尬。另外我认为同学敢于“指认”老师,这其实也反映了课堂中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状态。

另外,王老师对书面内容的呈现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在课件的制作上,可以发现每一张幻灯片的图文都是互相配合的。而且在板书上,王老师的书法绝对是亮点,是许多老师无法企及的。在板书过程中,王老师充分尊重学生,大部分词语都是学生提出来的。而且整个板书的过程,写了擦,擦掉再写,一有一无,由繁到简,形成一个动态的对比分析过程。直到最后剩下一片空白,回归到文本,分析空白的用意——留下想象空间。我觉得板书的动态过程就是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分析过程,所以学生在分析留白的时候很容易分析出来。可以看出王老师对教学设计的良苦用心。说到良苦用心,我觉得我们还需要深入的感悟,比如潘老师提到的“为什么王老师安排将四次对话的填词一次性完成,然后再分讲?”这样的任务很有难度,但是其中的用意却是很深——词语程度的递进以及学生对词语的调整。我想这样的问题应该还有许多,仍需要我们进行思考。

最后,让我感触最深的还属王老师的造境能力,我称之为“立体造境”,因为王老师在创设情境时,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文字的、朗读的、语言的、问题的、音乐的、图片的、情感的……这些方面无疑打开了学生多重感官。所以在听课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会被王老师带入课文的情境中,设想自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伴随着音乐,伴随着朗读,仿佛自己跟好朋友正在体验着共同的欢乐,同时也在悲伤着朋友的逝去。仿佛课堂中的一切都是为创造情境而服务,从幻灯片的背景图片、音乐、板书到老师的语言、学生的朗读等等都是带着强烈的情感色彩,渲染着课堂氛围。王老师对造境条件的利用是近乎完美的,能够在一堂课中调动这么多方面的条件,对老师的能力要求是极高的,而且还要将这些条件组合在一起,让这些条件和谐而富有感染力的表现出来,是难度极高的。这样的情境其实也正切合了王老师“诗意语文”的“情”之境。

总之,王老师的课堂是十分有意味的,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特别多,如果能够学得一点,那也是十分幸运的。

作者简介:单晓楠,1994年3月27日出生,女,汉族,现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育学。

论文作者:单晓楠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6/5

标签:;  ;  ;  ;  ;  ;  ;  ;  

“立体造境”论文_单晓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