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阅读能力的培养--关于改进高中俄语教材的思考_俄语论文

试论第二语言阅读能力的培养——改进高中俄语教材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语论文,试论论文,教材论文,能力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俄语学科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提出,高中俄语教学目的之一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这个要求与初中不同之处就在于增加了侧重阅读能力的培养。WPM(每分钟阅读的词数)的定量规定是:第一级:每分钟30-40个词的语速,生词率不超过3%,正确理解率为70%;第二级:每分钟35-45个词,生词率和正确理解率均同第一级。这个变化给教材和教学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如教科书中怎样体现这个变化、采取什么措施才能达到WPM的第一级和第二级的教学目标,教科书体系与结构方面要作哪些调整等等。本文仅从教材角度针对上述问题作若干探讨。

要求高中俄语教学在全面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侧重培养阅读能力,这就意味着在保证语言教学能充分反映整体语言行为的各组成部分,并且在各部分之间保持适度平衡的同时,在学生语言知识技能大体平衡发展的基础上侧重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与阅读技巧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它们决定着获得知识、技能、熟巧的程度,表现在掌握知识、技能、熟巧之中。阅读,从教育心理学的认知观点来看,就是了解书面材料所包含的意义,然后把了解到的意义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从而领会这种意义。阅读是重要的语言单向交际形式,人们通过阅读获取书面材料提供的信息。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表明,人们获得的信息绝大部分是通过视觉输入的,通过听觉输入的只占很小一部分。而且通过视觉输入的信息比通过听觉输入的信息所能保持记忆的时间要长得多。可见阅读书报、杂志、文件等是一种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但是,获得阅读能力决非轻而易举的事,增强阅读理解能力更是这样。在第二语言学习的一定阶段上对阅读能力提出明确要求是绝对必要的。

阅读是不出声地默读。阅读过程中读者运用记忆中的知识和经验对眼前文字符号所传递的信息进行判断和推理。阅读过程从视觉器官接受文字符号开始。阅读时,眼球时停时动。人们不是在眼动的过程中而是在眼停的时段里看清文字的。各次眼停的时间长短不同,平均为一秒的三分之一左右。一次眼停所能捕捉符号的多少叫视幅。一般视幅约4-6厘米。当看过一次后因未看清或未明白,目光就又须倒退到前面的某一点重看一遍,这叫回视。回视的次数越多,眼停的次数和花费的时间也越多。眼停的次数、眼停时间的长短、视幅的大小、回视的次数以及理解的程度,决定阅读的速度。开始时学生视幅很窄,眼停的次数多,每次眼停的时间长,回视多,阅读速度很低。所以,在阅读实践中,一方面要训练学生扩大视幅,增加每次眼停所能捕捉符号的数量,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扩大阅读理解的单位,从一次理解一个词逐步扩大到词组、整句直至一个意群。这样,阅读速度和质量也就渐渐提高了。学生通过这个过程掌握泛读的能力,同时提高精读的水平。学会泛读,就具备了博览群书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反过来丰富和改进口头言语,使口头言语变得更有条理、更为精练准确。

所以,虽然初中阶段已经打下初步阅读的基础,学生一般能够朗读和低声诵读所学的语言材料,进入高中阶段必须有计划地安排阅读的训练,而且要贯穿到课文、词汇、语法教学,课上练习,课下作业等诸多环节中去。这就首先要求在教科书中有所体现。教科书应该为贯彻侧重阅读的要求提供前提条件。

阅读与词汇 三年义务教育俄语共学习750个单词,高中三年再学800个,总共1550个。据统计,学习外语至少要掌握3000左右常用词才能达到运用这种语言工具的基本水准。六本教科书不允许编进这样多的新词。但是教科书可以也应当通过内容的取舍和编排,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增加词汇的积累,进而养成他们自己扩充词汇量的能力,例如查辞典的能力。初中教科书有分课词表也有全书总词表。对于初学这是必要的。进入高中,可以设想取消分课词表,把课文中的生词排印黑体或加上某种标记。这样可以促使学生使用总词表,也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测一些生词的词义,这是一种有意义的锻炼。要说明的是,尽管取消了分课词汇表,但课文中的生词量仍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各册书后的总词表应当逐步向正式辞典靠拢,成为一种过渡的工具。为了帮助学生熟悉一词多义现象,并逐步学会判断文中所用词义,总词表中的释义可适当多些,并适当增加一些可搭配的词组,例如课文中出现词组“摘帽子”,总词表中则可再给“脱大衣、解下领巾、脱袜子、脱鞋、摘手套、摘眼镜、摘手表”等熟词的搭配。再如“兄弟”词条下可给词组“哥哥、弟弟”,“姐妹”词条下给“姐姐、妹妹”等,起到学一词带多词的作用。

考虑这样做的理论根据是从语言本身特点出发的。我们知道,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符号间有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这是两大类最基本的结构关系。组合关系(syntagmatic relation)是指各语言成分在语流中相互间发生的连锁状排列关系,或者说线性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搭配关系,如“捂住脸”、“结束工作”、“大开的门”、“年轻的水兵”。需要注意的是词的组合有约定俗成的规矩,有些词可以搭配,有些词不可以搭配。搭配不是随意的,各种语言都有彼此不同的一些习惯用法。如中国人说“喝汤”,俄罗斯人说“吃汤”,“喝牛奶”——“吃牛奶”,“红茶”——“黑茶”,“做梦”——“看见梦”等。不了解类似现象,就会出现“汉化”俄语,学不到道地的俄语。同样的道理,常用的固定词组也要有选择地列入总词表。为了帮助那些把俄语作为外语学习(рки)的人们学好俄语,普希金俄语学院院长倡议编写了一本《俄语词汇搭配教学辞典》,可见解决搭配关系有多么重要。

聚合关系(associative relation)是指语流之外因某种共同点(功能、形态、意义等)而聚在一起的关系。这是一种潜在的关系,索绪尔把这种关系称做联想关系。例如,东西南北、春夏秋冬、豺狼虎豹、香蕉苹果大丫梨、笔墨纸砚等,也包括反义的:好坏、大小、黑白等。假如说组合关系是横向关系,那末,聚合关系就可以说是纵向关系。了解纵向关系对记忆单词很有意义,如记住周日至周六的说法,十二个月份的名称,数词1-20,“电话、电报、电传、电视”等词时,放在一起背,就比单个记容易。现代心理学家的实验证实,输入的信息如果是系统化的、有层次结构的,则容易记住、容易提取,否则相反。下面是两组被试者学记120个单词的结果。①

根据聚合关系这一特点,高中教科书中还应在书后提供分类词汇表。分类词汇表就是按聚合关系编排的。学生从分类词表中自己还可以找到某些规律。例如动词前缀В、ВЬI、ОТ、ДО、ЗА、后缀НУ的意义等,聚在一起很容易发现它们的共同点。以后再见到某些熟词加上了这类前缀或后缀,基本可以推想出该词的意思。同时,分类词表还能为学生做替换练习提供语言材料。

任何一种语言中出现的句子都是无限的,学生不可能从教科书中学到他们以后要用的全部现成的句子。但是语言中的语言单位和规则是有限的。人们就是运用有限的语言单位的集合、语言规则的集合创造出无限句子的。这是语言符号系统的生成性决定的。掌握了词的组合、聚合关系之后,说话或写作时就能逐步学会通过句子的表层结构表达深层的意义了。

丰富词汇量要靠日积月累,也要摸索记忆单词的规律。高一学生已经学了近千个词,有条件从构词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单词了。例如安排一些单项构词练习或短文,让学生从词的构成或上下文去了解生词的意义。如编排一篇包含“友谊”、“朋友们”、“男朋友”、“女朋友”、“友好的”等同根词的短文,让学生猜测最后出现的动词“和睦相处”的词义。学生不但能记住动词,还加深了对这一组同根词的理解。

阅读需要一定的词汇量,阅读本身也是增加词汇量的手段。掌握了意义识记的办法,学生阅读的兴趣就会提高,速度也能加快。

阅读与语法 要具有阅读理解能力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识别词的语法形态、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俄语语法是无法回避的一大难关。这是因为俄语与汉语分属两个不同语系,语法范畴差异甚大。俄语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东部语支,词形变化极多。汉语——汉藏语系,是非形态语言,单音节词根占绝大多数,而且大都可以自由运用,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有相当多的表示事物类别的量词。差别大,学习的困难就大,遇到的干扰也大。

义务教育初中三年里的语法教学重点是词法,也就是俄语中词汇的内部结构,如名词、形容词、代词的变格,动词变位等。“词法”一词由希腊文“形式”和“研究”构成,可见其含义了。词法研究词如何通过其形态来表示它在句中的作用。但是语言学习只掌握词法的表现形式是不够的,还要了解这些形式在句中或更大的语言单位中所起的全部作用,词法是不能脱离句法的。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否则,即使整句的语法关系都弄明白了也不一定能明白它的语法意义,也就无从识别整句所包含的内在意义。例如有两个结构完全相同的句子:“老师讲解规则时,学生们注意地听着。”和“他进来时,大家正坐在桌旁吃饭。”但第一句中的两个动词表示“同时”发生的动作和行为,而第二句中的两个动词表示“部分同时”发生的动作和行为。再如,俄语书面语中有很多长句子,甚至一整段文字只是一个句子,其中往往套叠着好几个从句。有时还出现我们常说的“倒装句”,如“主语+动词谓语”结构也可改为“动词谓语+主语”。然而这种词序的改变并非像想象的那么“自由”,随便倒装。例如“动词谓语+主语”结构就增加了一种描述色彩,一般用于表示“事物或自然现象的存在”的句子中。有时为了表示强调的意思,也会改变正常词序,如Газету я читаю.这类问题只能在句法中找到答案。俄语词形变化虽然复杂,但与掌握组词造句的方法相比,后者难度更大。掌握词的形态变化不等于了解它们的功能。

“句法”一词是由希腊文“一起”和拉丁文“排列”构成。句法讲的是组词造句的方法。初中阶段有意回避了一些句法概念。到了高中就应该逐渐把语法重点转到句法上。这应该是处理教材结构、安排教学内容(包括练习)的原则之一。这个考虑不是想赶语法“东山再起”或者说“回归”的新潮,更不是要回到以语法为纲的老路上去,主要是想说明,语法部分的教学中心应该由词法转向句法。掌握语法结构的目的在于加强理解能力的培养。阅读时,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把阅读材料变成自己所理解的东西,不理解等于白读。教材和教学中都应该创造条件加快这个培养过程。

为了减少语法知识对课文的牵制,也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高中语法知识的安排似可改变把语法与课文紧紧拴在一起的“紧跟”的办法。首先,可以考虑采用大块结构,适当集中。如带状语从句的主从复合句可一次讲解。句子的分类、不定人称句、无人称句合并为一次。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与副词比较级和最高级合并。带定语从句和带说明从句的主从复合句各讲一次。形动词、副动词各讲一次。集中讲过之后,在遇到具体语言现象时再分散进行复习巩固。这样做可起到一定的松绑作用,不会限制过死。但是,课文中出现的新语法现象还是要有内部控制,不能太自由,以免增加理解上的困难。假如改动的步子再大些,可将上述项目集中安排到课本的最后部分,课文中出现这些语法现象时,加①②③……并注明见语法部分……页。比较零散的如形容词短尾、定向与不定向运动动词等可仍紧跟在课文后面,采取归纳法处理。就是说有集中有分散,不必一刀切。

从教学要求方面看,有相当一部分语法内容应该适当降低要求,如形动词、副动词等。所谓降低要求就是只要求理解某语法结构的特征,了解它们是怎么构成的、意义是什么等等,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在交际中使用它们,不要求用它们造句。

练习中有意识安排有语言点的材料,但不应让学生觉察出来,否则就成了语法操练活动。

通过阅读学习阅读 除上述各项之外,提高理解能力需要有足够的阅读材料,各种题材、体裁的语言材料,尤其是成文的材料要多读,多接触语言。纵然不能“读书破万卷”,而过少是绝对不行的。多读可以增加对词汇和句子结构的认识,增加背景知识,提高阅读技巧,树立信心。阅读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没有语言实践就不可能形成语言能力。课堂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逐词逐句学习课本,课下要有自学的读物。教科书中的短文要符合高中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开扩他们的眼界,不宜过分地孩子气。有的学校在课外活动中把培养阅读能力与学习文化知识结合,收到良好效果。选作课文的材料要有吸引力,能让学生觉得想继续往下读,学了外语又长了知识、受到教育,或者在读了文艺作品之后得到了美的享受。课下要使学生有机会学到教学内容以外的东西,阅读材料最好是未经改写的原文,而难度不大,内容生动有趣,或者是知识性的。读原文能增强语感,能真正接触、感受到所学外语的感情色彩、风格色彩、形象色彩,更准确地理解语言材料的内容。选文基本上分两大类:文艺作品,如故事、童话、短诗、寓言等;知识性作品,主要是有关生物界、非生物界、人、机器等方面的科普读物。开始时有些地方一下子弄不明白没关系,主要是培养起视读习惯,逐渐就可以扩大阅读单位,能抓住句中关键词,学会泛读,提高阅读速度及质量。另外,阅读材料可有难有易,以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的不同需要。

背景知识不可少 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是要了解有关的背景知识。对于中国学生学俄语来说,还需要了解语言对象国的有关国情知识和语言国情知识。如“万卡”、“流血的星期天”、“帕韦尔读禁书”、“女革命者塔尼亚”的时代背景,“埃尔米塔什博物馆”、“斯莫尔尼宫”、“伏尔加河”、“圣彼得堡”等的介绍,以及俄罗斯民族的风俗习惯等,对学生来说都很重要。所以,不论是教科书中的课文还是补充的阅读材料都要提供背景、国情介绍。一般的就以注释形式安排在阅读材料后面,有些则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在教参中,由教师自行掌握。

培养阅读理解能力需要长期的刻苦训练,需要教科书编者、教师、学生的密切合作、共同努力。高中阶段的俄语教学还有其他各项,也需要协调好。本文所述看法及设想是否可行,能否取得较好成效,尚待实践检验。笔者愿以此文就教于同行们。

注释:

①《中学英语教学心理初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50页。

标签:;  ;  ;  ;  

第二语言阅读能力的培养--关于改进高中俄语教材的思考_俄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