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申遗时代的大运河德州段保护开发利用
崔玉珍 李志超
2014年6月,大运河申遗的成功,标志着大运河保护开发利用进入后申遗时代。2019年2月,《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印发实施,明确了大运河文化带的空间布局、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德州作为运河申遗的协同城市,被划入规划核心区。为了抓住这一重要契机,做好保护开发的文章,让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永续发展和传承,本文从德州段大运河的历史渊源;大运河的德州文化符号;德州段大运河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分段推进运河保护开发利用,凝塑历史文化符号等四个方面对后申遗时代大运河德州段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进行了探究。
一、德州段大运河的历史渊源
大运河全长近3200公里,自春秋时期起开凿并多次进行扩建与修缮,隋朝大幅开挖并贯通南北,元朝去弯取直而连接北京,距今已有2500多年,见证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是流动的历史文化遗产。
通常行星机构中一个齿轮要同时与多个齿轮啮合,为了使各行星轮正确的装配于太阳轮与内齿圈之间,行星轮的组数与各齿轮之间的齿数必须满足严格的约束条件,如图3所示,否则齿轮之间将因相互干涉而难以装配成行星机构.
德州是大运河沿岸的重要城市。德州段大运河开凿于隋朝,元朝成为贯通南北的漕运要道,明朝和清朝初期漕运能力达到鼎盛。目前,德州段大运河长约141公里,自四女寺水利枢纽分为南运河和卫运河两条主河道,其中,至德城区第三店村为南运河,长约45公里,至夏津白庄村是卫运河,长约96公里。
从历史上看,大运河是德州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大运河奠定了古德州的地位,支撑起古德州的发展,也决定了古德州的城市格局,并推动德州由运设卫、由卫转城,逐步发展繁荣。古时的德州是黄河以北地区的咽喉之地,由于这种特殊的战略位置,所以德州历代都是重要的仓囤、码头和驻防基地。大运河漕运的发展,促进了德州商业的繁荣、城市的发展和政治地位的提升,进而影响了城市的进步与变迁。运河开通以后,德州一直是重要的漕运码头。明朝初期,设立德州卫;洪武年间,德州成为沿岸主要的漕粮仓库,带动商业快速发展。据史料记载,那时的德州“四方百货,倍于往时”。商业的繁荣,促使明朝统治者对德州进行了重新定位。永乐九年(1411年),实行州卫同城,同时召集“四方商旅”进城,由此开始从漕粮码头和军事基地向商业城市过渡,并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重镇。此外,南北文化碰撞交融,也促进了德州运河文化的形成和繁荣,涌现出卢世傕、程先贞、宋弼、李源、卢见曾、田雯等一大批名人志士。康乾二帝数次南巡都在德州停留,王世贞、董其昌、钱谦益、顾炎武、郑板桥、纪晓岚等著名历史人物也多次到德州交流,留下许多关于德州的诗作,使德州成为“人文飙起”的文化高地。
五是环境质量的下降。城区运河大堤内外分布着很多村落和企业,聚集了华能电厂、华鲁恒升等较多大型工业企业,这些企业普遍存在侵占河道、垃圾污水排放等现象,严重破坏了水系生态。
(4)赤佬顶锑多金属矿田已知矿床(点)密集,且分布范围广,矿床类型均为锑、汞等低温热液矿床,勘查深度较浅。其中最具规模的赤佬顶锑矿床的主矿体赋矿标高为409~134m,目前最深开采标高至+170m左右。推测该矿田受隐伏岩体和构造的控制,区域重、磁异常规模大(数十平方千米),电磁法剖面反映隐伏岩体埋藏深(-600m标高以下),显示该地带找矿空间广阔,具备寻找中大型中-高温热液矿床的条件,是本区最具找矿前景的区域,有望成为粤北地区又一重要的多金属矿集区。
二、大运河的德州文化符号
古德州城因大运河而繁荣,有了大运河才有了德州城的诞生和发展。在1000多年的历史积淀下,大运河在便利交通、繁荣商业的同时,也孕育了德州特有的民情风俗,已成为德州极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符号。其中,有三大文化符号极具特色。
一是航运功能的丧失。大运河德州段属于雨源型河流,虽然大部分河道还保持三级航道标准,但由于河道长期严重缺水,导致北部郊野段常年处于干枯状态,已无法通航。目前主要担负行洪、灌溉、调水等功能,还发挥着改善环境、景观休闲等作用。
(一)“仓”符号
历史上的德州作为重要的运河码头和仓囤重地,曾出现过许多仓库,如本州仓、老虎仓、将陵仓、陵州仓、德州新仓、德州卫新仓和儒学仓等,“仓”也就成为德州街巷地名的特有元素。据《德县志》记载,金政权在德州城北,即今天的北厂村,设“将陵仓”(又称“北仓”),用于储存鲁豫两省漕粮。因古时把栈房也称为“厂”,此地取名“北厂”。元代,改“将陵仓”为“陵州仓”。明朝,改“陵州仓”为“广积仓”,也称“水次仓”,之后又将其迁至城内,分为“常丰仓”和“预备仓”,德州仓楼街、常丰胡同、预备仓街由此得名。据《漕运通志》记载:“至明朝中期,德州水次仓有东仓廒29座,263间;西仓廒12座,117间。”清朝雍正时期,又新建仓廒120间,称为“德州新仓”。乾隆年间,并入“临清仓”,合称“德临仓”。这些粮仓经历代修缮、改造、使用,直至漕运停止后逐渐废弃。
明清时期,南方九省漕粮都要经过德州运到北京,因而德州也被称为“九达天衢”。“九达天衢”的牌坊是古时德州的地标性建筑,曾坐落在运河的岸边。除了这些官办的漕仓以外,德州还有许多民间兴办的义仓,主要是储存粮食应对荒年。
(二)“营”符号
1411年,召集四方商旅入城,设立马市、羊市、米市、柴市、锅市、绸缎市等专业市场,米市、锅市等也成为第一批被命名的街巷地名。1935年,重新规划街巷时,仍有14条以“商”为名的街巷沿用,如招商街、水市街、枣市街、柴市街等,有的名称至今仍然保留着。
当时德州城内全部是军户,以营为单位,如今的南营街、小营胡同等街巷就是当年留下的印记。城外沿河修建的“十二连营”也是旧时德州十景之一,叫作“空营夜月”。后来这里逐渐成为村落,便以营、屯等为名,并使用至今。例如,现在的“驸马营”“胡官营”“哨马营”“第三店”“二屯”等村子皆是由此而来。在哨马营村曾经出土过明朝时期的火铳、火炮,现已珍藏在德州市博物馆内。可见,地名不只是一个地域的名称,它蕴含着历史,见证着变迁,是宝贵的文化传承。
(三)“商”符号
二是文化遗存的损毁。德州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但由于战乱、人为等多种因素,绝大部分古街、古巷、古建筑已消失殆尽,众多历史人文景观逐渐消失,导致德州虽有几千年历史,却无百年以上历史建筑,文化旅游功能也逐渐衰退。
TRP通道家族分布广泛,存在于包括大脑和脊髓等的神经组织以及包括心、肝、肾、肺、胃肠道、前列腺和膀胱等的非神经组织[6]。表达TRP通道的细胞类型亦多种多样,包括神经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等。在与疼痛相关的TRP通道中,TRPV1主要分布于TG和DRG的中、小直径肽能感觉神经元。TRPA1常与TRPV1共表达。TRPV2主要分布于DRG的中、大直径感觉神经元。TRPV3和V4在外周感觉神经元和皮肤角化细胞表达水平较高。TRPM8分布于TG和DRG的小直径神经元,且在TG中的表达比在DRG中高。
为保卫粮仓安全和漕运畅通,明初在德州设卫筑城。今天“窑上”和“伙房”两个村子,就是当时筑城开窑烧砖的旧址。
三、德州段大运河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后,大运河山东段301公里,设有港口、码头13处。德州港于上世纪60年代初具规模,是大运河山东段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和中转港,拥有装卸码头20余座、货场约10万平米,年吞吐量达到200余万吨。上世纪70年代,由于运河上游经常截水导致断流,最终于1978年全线停航。现在仍然保存着当年的部分码头、调度台、仓库等建筑,作为运河城市的重要历史见证。
德州因为漕运的兴起,才有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也正是因为运河的断航,经济文化出现断层,繁华富庶的城镇逐渐衰败。改革开放以来,德州市高度重视大运河的保护利用工作,开展了一系列清理疏浚、整治修复、景观绿化工作。申遗成功后,更加注重在保护传承中开发利用,但保护工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从城区规模的阶段性变化来看,南、西南、西以及西北向的城区规模自1999年~2014年,属于稳健发展,城区规模在逐步扩展;对比东北、东以及东南向会发现:这3个方向在2011年以前的城区规模属于有限的,但2011年以后的4期城市扩展规模来看,属于快速发展,尤其是东北向极为显著。
发达的漕运,促使德州从单一的卫城向商贸流通中心转变。德州从1397年开始筑城时的军事基地,到1411年首次布局城市功能,仅用了14年的时间,这种城市功能转变是被商业推着进行的。南北文化的交流碰撞,也孕育出德州开放、包容的商业文化,“商”的元素也融合到了城市的各个方面。
三是历史符号的消亡。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代表德州运河特色的“仓”“营”“商”三大历史符号,特别是地名符号逐渐被更改或废止。例如,解放战争时期,鼓楼大街、南四牌楼消失,出现了前进街;“大跃进”时期,出现了三八路、青年路;“文革”时期,出现了反修一居、红卫路;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又失去了米市街、豆腐巷。1935年出版的德州解放前最后一本县志里记载的85条街道,如今只剩下“柴市街”等8个地名。
四是用地功能的混杂。南运河沿岸区域是德州老城区,作为曾经的老工业区、商贸区,处在鲁冀两省交界的城郊结合部,人口密集,居住、生产、商储等用地功能混杂,整体布局不尽合理,加上企事业单位众多,产权归属复杂,拆迁改貌难度都比较大。
清朝中后期,随着海运和铁路的发展,加上运河的淤塞,河运逐渐衰落。至1902年,德州段运河全线停航。
四、分段推进运河保护开发利用,凝塑历史文化符号
德州段运河涵盖卫运河、南运河两条主河道以及岔河、减河两条分水河,其中三河穿中心城区而过,形成三河六岸的城市格局。因此,推进运河保护开发利用,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生态、经济、社会价值,对于城市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以规划建设大运河生态文化城,北起新河桥、西南至四女寺水利枢纽,涉及德城区黄河涯镇的7个村庄,占地约7000亩,这一区域文化遗存众多,曾诞生了见于记载的德州最早的南湖书院,出现过一门八进士的卢氏家族,还有明代古官窑的遗址,等等。《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将该区域作为城市规划区,德城区也将其定位为南部生态区。
岔河是卫运河的分水河,经过多年的治理已经成为德州中心城区重要的景观河道,特别是随着锦绣川风景区的竣工、快速路的建成以及堤顶路和沿线景观建设的优化改造,初步形成了自北向南长约10公里的立体型滨水景观带,但是这一景观带在新河路戛然而止。
目前,三河六岸已有的景观包括运河沿岸的古运河景区、运河古街风景区、九龙湾公园、四女寺风景区、苏禄文化博物馆等,岔河沿岸的锦绣川景区、长河公园、董子园风景区等,减河沿岸的减河湿地景区等。但是这些景观项目建设,仅仅是立足局部区域“小景观”的规划设计,没能从整个城市发展角度统筹考虑如何凸显德州段大运河鲜明的文化特色,因此也无法纳入国家层面。由此可知,对大运河的开发利用,应把德州段纳入整个大运河文化带中加以考量,放在城市发展大局中通盘规划,以“大空间”谋划落子,以“大景观”凸显文化特色;应整体规划,集中财力物力,分步分段推进实施。
1.1.2 主要仪器。HP-6890/5973型GC-MS联用仪(Hewlett-Packard,USA);ELX 808型全自动酶标仪(BioTek Instruments,USA);BSA124S型电子天平(Sartorius,Germany);RE-52A型旋转蒸发仪(上海亚荣);DRT-TW型电热套(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
大运河生态城的规划应根据德州段运河的地理格局、生态风貌和人文历史,突出文化、生态主题,定位于观百里运河、赏民俗风情、温千年文化,打造融生态运河、文化运河、产业运河于一体的大文旅综合体。当前,首要的是延伸岔河堤顶路和两岸快速路至四女寺水利枢纽,一方面可以缓解S101、S105交通拥堵,另一方面可以打通运河景观带的生态廊道。大运河生态城的规划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
其一,岔河南岸定位于打造历史文化区。由于齐庄、窑上、伙房、钱庄四个村庄分别是当年烧窑集合、工作、吃饭、领工钱的地方,因此,可以以此为脉络,加强体验功能,重现明朝初年民生风貌。
其二,岔河北岸定位于文化创意区。可以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南运河德州段”以及扒鸡制作工艺、黑陶烧制技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多种专题博物馆、艺术馆、体验馆等文化项目为主体,搭建文创与设计服务产业集群。
何东不光害怕进围城,连自己的专业,每天的工作,和这二十七年都给否了,这事儿可有点儿大。他突然有点儿晕,眼前晃动的全是方格,方的门,方的电梯,方的椅子,方的桌子,方的电脑,方的水泥办公室,他不能呼吸了,喘不上气了,他要憋死了,门呢,门在哪儿,他要出去!
以上5个方面的精致化发展经验为大陆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但是,台湾乡村旅游也进入到一个相对困难的时期。由于岛内市场狭窄,泛文创化和泛生活美学化让游客产生一定程度的审美疲劳。大陆乡村旅游开始全面发力,江浙、四川等地相继出现较多精品案例,整体竞争越来越激烈。希望乡村旅游业能够拥有更多创新,进入更高品质和更精致化的新阶段。
其三,岔河与运河的中间地带定位于休闲旅游区。可以着手强化生态休闲功能,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重点发展生态种植、乡村度假、休闲观光、生态住宅等产业,建设水上游乐与体验、灯光秀等项目,把大运河打造成为高颜值的生态文化长廊,使之成为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作者简介] 崔玉珍,德州学院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阅读推广;李志超,德州学院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为信息资源管理与情报分析。
[责任编辑:刘 霞]
标签:保护开发论文; 利用规划论文; 大运河论文; 德州论文; 申遗论文; 历史文化资源论文; 保护传承论文; 运河文化论文; 德州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