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能源强度看我国低碳经济的演变_低碳经济论文

中国低碳经济演进分析:基于能源强度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视角论文,强度论文,能源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候变化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通过;1997年,《京都议定书》达成;到2007年,气候变化问题更是陡然升温,在年初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气候变化超过恐怖主义、阿以冲突、伊拉克问题成为压倒一切的首要问题[1]。气候变化问题何以受到如此关注?其根本原因在于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涉及全人类利益。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年发布的第四次可评估报告认定目前所观测到的全球变暖现象90%以上的可能性是来自于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如不尽快采取实质行动,未来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3-6℃,海平面上升15-35米,导致接近一半的生物物种灭绝,并造成巨大的经济社会损失[2]。在此背景下,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灾难,英国于2003年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此后各发达国家竞相效仿,尤其是近年来,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不同国家纷纷出台与低碳经济相关的规划。但究竟何为低碳经济?目前尚无严格定义,被广泛引用的是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3];气候组织(2007)认为低碳经济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关注点,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发展特征是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核心内容包括制定低碳政策,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和产品,以及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4];冯之浚和牛文元(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它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5]。综上所述,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提出的实现经济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其手段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化石能源的高效利用及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推广和应用,其目标是低碳排放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缓解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上面临的国际压力的需要,这既符合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又可以面对来自国际上的挑战[5],同时可有效解决中国能源资源短缺问题。因此,以能源强度为视角分析1978-2008年中国经济是否经历了低碳化进程,哪些因素影响了这一特征,未来低碳发展趋势如何,怎样有效推动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不少学者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过研究[6-10],低碳经济也在近来引起较多学者的关注[1,3-5,11-12],但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分析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文献并不多见。本文将两者有效结合,基于能源强度视角用因素分析、相关系数、回归模型等方法深入分析中国经济低碳化演进特征、影响因素、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这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实践意义。

能源强度,又称单位GDP能耗,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生产一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一次能源数量,是衡量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二)数据来源

1978-2008年一次能源生产数量、一次能源消费数量、国内生产总值(GDP)、第三产业比重和能源消费结构均来源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数据来源统一,故可消除统计口径不同带来的误差。各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数据以2005年价格表示,使其具有可比性。

三、中国经济低碳化演进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一)中国经济低碳化演进特征

依据公式(1)计算出1978-2008年中国能源强度,显示在表1中。整体看,考察期内能源强度下降显著,从1978年的3.79下降到2008年的1.13吨标准煤/万元,30年间累计降低2.66吨标准煤/万元,总降幅为70.18%,年均降幅达到3.95%。如果以1978年的能源强度为标准对1979-2008年的能源消费数量进行测算,可以得到30年间中国累计节约能源603.40亿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99.67亿吨(依据公式(2)测算)。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低碳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但从图1显示的1979-2008年能源强度比上年下降幅度的特征看,有两个变化趋势值得注意:一是向右下方倾斜的能源强度降幅趋势线表明其下降速度趋于减缓;二是能源强度降幅波动区间增大,即表现出大起大落的不稳定状态,1998-2003年显著地体现了这一特征。

(二)影响因素分析

为什么中国经济低碳化进程呈现出上述变化特征?我们认为国家政策、产业结构、技术进步、能源生产、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都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

图1 1979-2008年能源强度年度降幅变化

1.国家政策 1978-2008年,中国经济低碳化进程很大程度上受国家政策影响。由于我国注重从五年计划层面上提出重要目标和规划,所以我们分析不同时期五年计划的国家政策如何影响了低碳化发展。“五五”计划(1976-1980)期间“左倾”冒进思想盛行,倡导把燃料、动力、原材料工业搞上去,任务严重脱离国情、国力,其结果是国民经济脱离实际发展轨道,比例失调,发展缓慢,高耗能的钢铁等行业以不切实际的膨胀性方式扩张。在这一背景下,能源使用效率大幅度下降,能源强度达到高值,偏离了低碳化发展方向。“六五”计划(1981-1985)是经济发展的转折期,在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基础上,能源使用效率改善,能源强度有所降低,国民经济发展回到了低碳化发展的正常轨道上。“七五”计划(1986-1990)到“十一五”规划(2006-2010)期间,低碳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逐步完备和具体,如“七五”计划提出加强技术改造和智力开发;“八五”计划(1991-1995)提出注重能源资源节约,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扩大利用国外资金、资源、技术和市场;“九五”计划(1996-2000)明确表明国家将节能率确定为每年5%,并制定(1997)、实施(1998)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十五”计划(2001-2005)提出到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0年减少10%,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十一五”规划无论是从法律法规,还是从政策制度层面上,国家都高度重视节能降耗,并对地方各省的能耗指标进行严格控制和约束,明确提出该五年规划时期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的目标。这一系列措施有效推动了能源效率提高和能源强度降低,使中国经济沿着低碳化、可持续发展方向推进。

2.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否推动了能源强度降低,促进了中国经济的低碳化发展,不同学者的研究结论不一。World Bank(1997)[14]、史丹(2002)[15]、张宗成和周猛(2004)[16]、Hang和Tu(2007)[9]认为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中国能源强度下降;韩智勇和魏一鸣等(2004)[6]认为1980-2000年的20年间,结构变化在1981-1985年、1989-1990年和1998年促进了能源强度降低,其他年份则起了阻碍作用;而Ma和Stern(2008)[10]认为1980-2003年期间结构变化提高了能源强度。我们以第三产业增加值在总增加值中的比重作为产业结构的代理变量用相关系数法分析产业结构变化怎样影响了能源强度,结果显示:1978-2008年能源强度与第三产业比重的相关系数为-0.96,表明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强度变化有负向影响,即第三产业比重提高,能源强度下降,经济向低碳化方向发展,且这一影响显著,可信度较高。其原因在于第三产业的能源强度远低于第二产业,其比重上升拉动整体能源强度下降。另外,考察期内能源强度降幅减缓、波动区间增大与2000年后经济结构逐步转向能耗高的部门、第三产业比重徘徊在39.02%-41.47%之间有很大关系。

3.技术进步 长期以来,诸多学者在技术进步推动中国能源强度降低方面取得了一致意见。Huang(1993)发现技术进步能够解释1980-1988年间73-87%的能源强度降低[17];Sinton和Levine(1994)认为1980-1990年间的能源节约58-85%可由技术进步解释[18];Garbaccio和Ho等(1999)利用能源消费强度指数进行分析后发现技术革新是中国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19];韩智勇和魏一鸣等(2004)的研究结果显示:能源利用效率除1989年为负贡献外,其他年份均为正,促进了能源强度降低,1980-2000年的20年间,效率份额累计达到了101.70%[6];齐志新和陈文颖(2006)利用拉氏因素分解法分析的结果显示技术进步是1980-2003年中国宏观能源强度下降的决定因素[20];Ma和Stern(2008)认为技术进步是1980-2003年中国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10];王俊松和贺灿飞(2009)利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研究的结果显示1994-2005年技术进步是我国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21]。上述一系列研究成果显示:整体看,自1980年以来,技术进步对中国能源强度的降低具有重要贡献,显著地推动了中国经济低碳化发展。但1998年后技术潜能未得到有效解释[21],阻碍了能源强度降低,导致其近年下降速度放缓,不利于经济低碳化发展。

4.能源生产 作为供给端的能源生产数量对能源强度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影响经济的低碳化发展。我们借用能源生产增长率与能源强度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考察能源生产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图2显示1978-2008年两者基本走势呈现出较强的一致性,即能源生产增长率提高时,能源强度增长率也趋于提高,或者能源强度的降低幅度较小;能源生产增长率降低时,能源强度增长率也趋于降低,或者能源强度的降低幅度较大。从这一意义上讲,能源供给量的变化对能源强度有重要影响,即能源供给增长较快一定程度上将导致能源强度提高或下降速度较慢,不利于经济向低碳化方向发展;能源供给增长较慢或减少一定程度上将促使能源强度降低或下降速度较快,有利于经济向低碳化方向发展。1998-2003年,能源生产增长率波动趋势增大一定程度上促使能源强度增长率波动区间扩大。

图2 1978-2008年能源强度增长率与能源生产增长率变化

图3 1978-2008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变化

5.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此消彼长的变化直接决定了中国经济是否沿着低碳化方向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说明。图3显示1981、1997和1998年3个年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负,表面上看是在能源消费负增长的情况下,经济出现了正增长。其深层次原因是:1981年状况的出现是由于持续的能源短缺减少了能源消费数量;1997和1998年则因东南亚金融危机使耗能高且污染大的企业被关停并转,国内能源需求疲软[22],但与此同时,经济却保持了增长状态,这使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能源强度有较大幅度下降。除这3年外,其余年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正,其中1989年、2003-2005年大于1,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强度提高,经济向高碳化方向发展。张雷和蔡国田(2006)认为这种大落大起非理性的表现最大可能在于国家一次能源消费统计数据的失真[23]。事实并非如此,1989年的政治事件使经济发展速度放缓(4.1%),但能源消费依旧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4.23%),从而提高了能源强度。2003-2005年能源强度提高则可归因于“十五”中后期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发生逆转,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等高耗能行业发展过快,重新转向低质量、低效益、高能耗的增长模式[24-26]。除这4年外,其他年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介于0到1之间,在能源消费和经济双增长的情况下,经济增长速度快于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导致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强度降低,经济沿着低碳化方向发展。此外,1978-2008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波动区间扩大,其与能源强度变化趋势一致;向右上方倾斜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趋势线(图3)显示了其增大的变化特征,验证了能源强度下降速度放缓的趋势。

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趋向

假定上述影响因素在未来仍发挥作用的前提下,基于1978-2008年能源强度数据用Eviews6.0软件对中国低碳经济走向作回归分析,以x代表年份,y代表该年份的能源强度,其可能的回归函数模型可设为直线函数形式:①y=c(1)+c(2)×x;幂函数形式:②lny=c(1)+c(2)×lnx;对数函数形式:③y=c(1)+c(2)×lnx;双曲线函数形式:④y=c(1)+c(2)×(1/x)和指数函数形式:⑤lny=c(1)+c(2)×x。表2显示了回归分析的结果:无论是回归系数的t检验值,还是总体效果的F检验值均能通过显著性检验,且值均大于0.9,回归效果良好。但通过预测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与1978年实际能源强度3.79吨标准煤/万元相比,与之最接近的是模型②和⑤,回归值分别为3.60和3.79,模型①、③和④则有较大差距;与2000年实际能源强度1.17吨标准煤/万元相比,与之最接近的是模型②和①,回归值分别为1.38和1.39,模型③、④和⑤则有较大差距;2020年预测值显示模型②和⑤有较好效果,其分别为0.58和0.61,这与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预测到2020年我国能源强度比2005年降低40%-60%[27],即2020年的能源强度为0.49-0.74吨标准煤/万元的目标相吻合。其他模型预测值为负数,不具有现实意义。一定程度上,模型②和⑤对2050年和2100年的预测值也具有合理性。综上,可利用模型②和⑤对2010-2020年的能源强度进行预测(表3),模型②的预测结果显示:能源强度将从2010年的0.89降低到2020年的0.58;模型⑤的预测值则从2010年的0.94降低到2020年的0.61;两者的简单算术平均值则从2010年的0.92降低到2020年的0.60吨标准煤/万元,总降幅为34.78%,年均降幅为4.18%,比1978-2008年3.95%的年均降幅快0.23个百分点,这表明未来中国经济将依然沿着低碳化方向快速发展。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1978-2008年,中国经济低碳化进程显著,能源强度从1978年的3.79降至2008年的1.13吨标准煤/万元,年均降低3.95%,30年间累计节约能源603.40亿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99.67亿吨;因素分析发现:国家政策、产业结构、技术进步、能源生产、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对中国经济低碳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模型预测结果显示:中国能源强度将从2010年的0.92降至2020年的0.60吨标准/万元,年均降低4.18%,未来中国经济将依然沿着低碳化方向快速发展。

(二)政策建议

为实现预测目标,推动中国经济继续沿着低碳化、可持续方向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强化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国家政策的引导对能源强度变化有重要影响,需重视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和严格实施,强化低碳发展理念,从政策、制度到法律、法规等不同层面对生产、生活进行全面规范和约束。“十二五”规划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制定更加具体、详细的节能目标,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强度。

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是降低能源强度、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据国家发改委测算,如果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比重相应地降低一个百分点,能源强度可相应地降低约一个百分点。从世界范围内纵向比较看,我国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2008年这一比例为40.07%,OECD国家平均超过70%,其中美国为75.30%,与我发展水平相近的巴西和印度分别为75.10%和51.20%。因此,继续积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第三产业发展不仅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能够有效降低能源强度、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3.加强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技术进步在促进能源强度降低、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作用显著。因此,要积极鼓励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尤其要在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小的新能源领域有所作为,实现“弯道超车”,缩小差距。同时注重先进节能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充分发挥技术潜能,以技术进步促进经济低碳化发展。

4.发挥能源供给的调配作用 能源生产从源头上对能源强度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应充分发挥能源供给的调配作用,适当控制能源生产增长速度,使能源供给增长较慢或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促使能源强度降低或下降速度较快,有效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5.控制能源消费增长速度 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适当控制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促进能源强度降低,走出一条能源、经济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在刺激经济走出低谷时,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应注重投资导向,尤其是大型项目,需采取高效节能的创新技术,否则“锁定效应”将使其在今后很长时间内无法有效实现节能降耗。在经济繁荣时期,需严格控制投资规模及高耗能项目的投资,并合理引导投资流入低能耗产业和领域。

标签:;  ;  ;  ;  ;  ;  ;  ;  ;  

从能源强度看我国低碳经济的演变_低碳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