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志忠
(江苏省丹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江苏丹阳 212300)
【摘要】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各6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两组并发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的患者例数,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6.7%,明显超过对照组的31.7%,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形成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的可能性较高,医生在临床诊断中可借助彩超进行预测,及早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0-0087-02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人体的脑部血液供应发生障碍引发脑部缺血、缺氧而导致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或者脑软化的疾病[1],在脑血管疾病中所占比例高达75%。如果缺血性脑血管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会严重损伤患者的脑部组织,导致偏瘫、失语,甚至是死亡。为了提高脑梗死治疗的有效率,本研究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各60例为研究对象,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各60例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符合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对照组为60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为(48~80)岁,平均年龄为(68.2±9.7)岁;观察组为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为(50~78)岁,平均年龄为(67.9±8.4)岁。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0.05,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型号:ViVi7)探查所有患者的颈部,探头频率设置为(10~13)MHz[2],接受检查姿势为仰卧位,仔细观察患者的颈部血管动脉中是否存在硬化斑块。
1.3观察指标
分别统计两组的颈部动脉硬化斑块患者例数,并进行比较。
颈部动脉硬化斑块诊断标准:患者的颈部总动脉内中膜的厚度达到1.2mm及以上[3]。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的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得到的汇总数据完成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如果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6.7%,对照组患者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为31.7%。观察组较对照组的更容易发生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的颈部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统计情况(例;%)
3.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常见疾病类型,多发于(50~60)岁及以上的老年患者,患者的脑部功能遭到破坏,病情发展迅猛,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生活能力被大大削弱,生命健康亦遭受极大威胁,致残致死率很高。
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是一种常见的动脉硬化类型,患者的颈动脉壁变厚且失去弹性,血液流至此处易形成湍流,产生高切应力[4],颈动脉内膜在切应力作用下受到机械性损伤致使血液中的脂质沉积在变粗糙的血管壁上,平滑肌细胞和纤维基质成分大量增殖,逐渐发展为硬化斑块。
人体颅脑血液供应的主要来源为颈部动脉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部动脉变狭窄,血液流动受阻,血液供应中断或者是供血量骤减,引起血栓,使得其颈部动脉血管内膜增厚,形成硬化斑块。斑块中含有大量的炎性因子[5],能够促使新血管的生成,在其他因素作用下容易产生板块出血、破裂等;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不稳定性斑块,很容易脱落,堵塞患者的颈部动脉,阻碍血液流动,减少向脑部组织的血液供应,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高达76.7%,远远超过了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发生率,表明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有密切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形成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的可能性较高,医生在临床诊断中可借助彩超进行预测,及早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参考文献】
[1]郑政.老年人群颈部动脉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研究[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2):252-253.
[2]张艳汝,张媛媛.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J]. 医学综述,2013,19(5):947-948.
[3]方乐,王田蔚,佟丽媛等.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30(6):528-530.
[4]高先彬.颈部动脉硬化斑块形态与缺血性脑梗死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2):90-91.
[5]崔奕,李育.脑卒中与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J].临床医学,2015,35(9):45-47.
论文作者:臧志忠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7
标签:缺血性论文; 颈部论文; 动脉硬化论文; 患者论文; 血管论文; 脑血管论文; 病患者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