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春天”不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企论文,不远论文,春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云同志刚才讲你办的那些公司,我还真有意去浏览了一下那些公司小业主的留言,挺感人的。半夜接到一个单子马上就送出去,送出后告诉购物方,能不能给赞一个。说我们创业不容易呀。然后,我看到,对方回应说你的物品有点儿问题,有点瑕疵。他马上就说,我立刻给你换。最后又说,我们确实不容易,我们是尽了最大的努力,一定给你换,意思是说你千万别毁了我的名声。”这是在2013年10月31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的一场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淘宝网创始人马云说的一番话。它所体现的正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民营企业面对市场竞争所具有的灵活性。
李克强还对马云说,“你的那些公司,要是按照规定实际上都不合法,就到你网站注册一下就成公司了?现在合法了,我们已经规定了,取消门槛了。”他所言的“规定”,指的是在2013年10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这一举措,既降低了创业者门槛,也降低了创业成本。
与改革开放同步发展的中国民营经济,在30多年里,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政策的不允许到允许,从不被重视到日益在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发展历程。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和社会地位,也在逐步得以改善和提高。
民企地位的变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刚一落幕,紧盯改革的民营企业家们就从《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和随后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字里行间嗅到了“春天”的气息,他们感觉“三中全会会是民营企业的又一个春天”。
“过去民营经济虽然有‘两个毫不动摇’,但是毫不动摇还有前提,公有制要为主体。这次讲的是公有制和非公有制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经济基础,我觉得这两个是放在一个平等地位上来提的,这是创新。”正如万达集团这家大型民营企业的董事长王健林所言,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在本届三中全会之后,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作为以经济和改革为主要议题的三中全会,自1978年以来,就成为我国改革不断向前的推动力,而会后的《决定》也是相关领域逐步实施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指引。对于旨在不断寻求突破和成长的民营企业而言,人们也总对其寄予着“春天”般的期望。
事实上,每一届三中全会也的确在一步步推动民营经济向前发展。十二届三中全会引入了“商品经济”的概念,但加了“有计划的”限定语;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并强调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五届三中全会强调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既被看做是未来十年我国改革与发展的“蓝图”,更被称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又一座新的里程碑”;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曾被民营企业认为,一个春天到来了。因为,那次全会的决定中提到“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这无疑意味着民营企业有了一个可以进入的新的利润空间和发展空间。尽管2005年国务院颁布“非公36条”,以期进一步为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领域开绿灯,但随后“国进民退”的现实,却使人们不得不承认,春天延缓了到来的脚步。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不论是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还是对就业和税收等的贡献,民营企业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非公企业利润总额达到1.8万亿元,过去5年年均增长21.6%,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达61.3%,税收贡献超过50%,GDP所占的比重超过60%,就业贡献超过80%。
所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配得上目前的政策“待遇”。对于“船小好掉头”的民营企业而言,它们的转型成功与否也将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国企改革将为民企提供更大空间
“在中国国有经济领域,新自由主义遭到了庞大的国有企业的强有力的抵制。但在社会领域,新自由主义则长驱直入。结果,应当高度市场化的经济领域没有足够的市场化;不应当市场化的社会领域则高度市场化。”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曾如此解读当下中国的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
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这个每每涉及改革就总被拿出来讨论的问题,涉及的不只是放宽领域进入的问题,实质上关乎的是“市场与政府的分工与责任”,以及“中国经济结构与发展方向”。所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表述一出,便被认为是此次改革的最大亮点。因为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其核心问题便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而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地位确立,也就意味着“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因此,市场与政府的分工与责任得以进一步厘清。
中国改革的总趋势当然是国退民进,但国企改革绝不意味着不再需要国有企业,而是要让其变得更有效率。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国企的平均股本回报率(评估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为10.9%,而民企要高于国企约10个百分点。可见,目前我国民企的效率要远高于国企。
国有经济有自身的功能和作用,而且国有经济不等同于垄断,民营经济也同样不等同于竞争。作为一种市场结构形态的垄断,它与所有制形式也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国企改革却仍事关民企的发展前景,人们也总习惯于从众多的国企改革字眼中,找寻到民企发展的“空隙”和机遇。
对于此次《决定》中提及的,“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认为,这将可以使得民企更好更多地参与国企改革改组。而对于“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在他看来,深化国企改革必然会涉及到部分垄断行业或垄断环节的改革,这也将会为民企提供新的投资机会与发展空间。
民资进入银行业是大势所趋
“我希望监管部门能放开准入,允许设立民营银行——当然也不能无序地放,要有比较高的门槛。同时,也要为中小银行提供必要的生存环境。”作为民营银行的呼吁者,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早在2003年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就曾发出过上述呼吁。
如今10年过去了,在逐步解决市场准入问题之后,民营银行也终于要“千呼万唤始出来”了。2013年7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金融“国十条”,首次明确提出“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银行业放开,让民营资本进入,意味着民间金融将逐步走向合法化,这既有利于打破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银行的垄断局面,进一步放开市场,也将进一步推动我国金融改革。所以,《决定》提及“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无疑是再次让民营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
据相关媒体报道,我国首批民营银行试点名单已经上报,预计首批牌照最快将于2014年初公布。而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已有超过35家名称中带有“银行”字眼的企业名称获得了国家工商总局的核准。
民资进入银行业一般被认为有三种形式,设立一家民营银行,入股现有的商业银行或将农村信用社等重组成商业银行,以及将自身拥有的民营金融服务机构转型为民营银行。但不论采取哪种形式,民资进入银行业都是大势所趋,是民资的新机遇。如若改革成功,也势必将推动民资在金融、石油、铁路和电信等领域的准入。
纵观此次改革,除了允许民资进入银行业,在立法保护民营产权、鼓励民企出海、民资可控股混合经济体,以及鼓励民资加快文化创新等方面,都给了民资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想起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说过的一个比喻:过去吃饭是一盘菜,四双筷子。一双筷子是地方政府,先动筷子的也是地方政府,而且总是不断在夹菜;另一双筷子是趾高气扬的老外;第三双筷子是央企,自己不用动手,使个眼神,服务员就把肉夹过来了;第四双筷子是民企,等别人夹完了,才能动筷。但现在情况变了,桌子上多了很多菜,地方政府的筷子放下了,外商的筷子战战兢兢,央企也得自己动手,认真竞争才能夹上肉。民企也不用看更多的眼色,而是看客户、市场的眼色,可以大胆地伸筷子,“这一筷子下来就是民营企业未来10年的成绩”。
民企的又一个春天,是不是真的到来了?即使还未到来,也不会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