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头回”的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的修辞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修辞学论文,话本论文,形式论文,结构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89(2006)02-0102-011
所谓“头回”,胡士莹说:“在不少话本小说的篇首,有时在诗词和入话之后,还插入一段叙述和正话相类的或相反的故事。这段故事,它自身就成为一回书,可以单独存在,位置又在正话的前头,所以叫做‘头回’。亦称‘得胜头回’、‘笑耍头回’。”[1—p138] 这就是说按照广义的“入话”概念,“头回”是“入话”的一个组成因子,但是事实上“头回”在形式上比较完整,可以自成一体,与广义“入话”的其他组成因子有很大的区别,同时它的修辞价值也是很明显的。这种自成一体的小故事,因为大多与“正话”内容相类或相反,可以起到对“正话”进行烘托、铺垫、映衬,有加强读者对“正话”内容的理解与印象的作用。因此这里我们要另外析出,对其结构形式进行研究与描写,探究它的具体结构形式的类型及其历史演进规律。
(一)“头回”运用情况
“头回”一般是由故事组成,但也有由两个或三个甚至四个故事组成。由一个故事组成的“头回”,故事篇幅相对较长,而由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故事组成,则每个故事的篇幅就非常短小,这也是有它的道理的。如果每个故事都较长,那么由两个以上故事组成的头回在篇幅上似乎就要与“正话”篇幅相当甚至更长,这势必就有喧宾夺主之弊了。
由一个故事组成的“头回”非常普遍,在宋、元、明、清各代话本小说中都是如此。如:
大国长安一座县,唤做咸阳县,离长安四十五里。一个官人,复姓宇文,名绶,离了咸阳县,来长安赴试,一连三番试不过。有个浑家王氏,见丈夫试不中归来,把复姓为题做个词儿,专说丈夫试不中,名唤做《望江南》,……里面写着四句诗,便是夜来梦里见那浑家做底一般,当便安排行李,即时归家去。这便唤做“错封书”。
(头回)
下来说底便是“错下书”。有个官人,夫妻两口儿正在家坐地,一个人送封简帖儿来与他浑家。……
(正话)(《六十家小说》之《简帖和尚》)
由两个故事组成的“头回”,在现见的明清话本作品中都时有所见。如:
我如今先请两位教化陪客与本传做个引子,一个是太平时节的文人墨客,一个是乱离时节的义士忠臣,说来都可以新人耳目。
明朝弘治年间,曾有一个显宦,忘其姓名。他因出使琉球,还朝复命,从苏州经过,慕虎丘山上风景之胜……这是文人墨客的故事了。
(第一个故事)
那个忠臣义士,去今不远,就出在崇祯末年。自从闯贼破了京城,大行皇帝遇变之后,凡是有些血性的男子,除死难之外,都不肯从贼。……这岂不是乞丐里面的忠臣义士?
(第二个故事)
话休烦絮,且把正事说来。明朝正德年间,山东路上有个知书识字丐儿,混名叫做“穷不怕”……
(正话)(《连城璧》寅集《乞好事,皇帝做媒人》)
由三个故事组成的“头回”,虽然数量不多,但在明清话本小说集中也时有所见。如:
据唐人小说,有个木兰女子,是河南睢阳人氏,因父亲被有司点做边庭戍卒,木兰可怜父亲多病,扮女为男,代替其役……
(第一个故事)
又有个女子,叫做祝英台,常州义兴人氏,自小通书好学,闻余杭文风最盛,欲往游学,其哥嫂止之……
(第二个故事)
又有个女子,姓黄名崇嘏,是西蜀临邛人氏。生成聪明俊雅,诗赋俱通,父母双亡,亦无亲族。时宰相周痒镇蜀,崇嘏扮做秀才……
(第三个故事)
那几个女子都是前朝人,如今再说个近代的,是大明弘治年间的故事。南京应天府卜元县有个黄公,以贩线香为业……
(正话)(《喻世名言》卷28《李秀卿义结黄贞女》)
由四个故事组成的“头回”,在话本小说中虽然极少,但清代作品中也偶能一见。如:
在下且把从来恃才傲物者,说几个看看。
唐时有杜舍人,弱冠登第,名振京邑。尝游至一寺,禅僧拥褐独坐,问杜姓氏,又问修何业……
(第一个故事)
又有郑礼臣,初入翰院,矜夸不已。同席诸人,皆不能对,甚减欢笑。有一佐酒妓下一筹,指礼臣……
(第二个故事)
至于萧颖士,恃才傲物,常自携一壶,逐胜郊野,独酌独吟。会风雨暴至,有紫衣老人,领一小童,亦来避雨……
(第二个故事)
又如陈通方,少年登第,同年王播,年五十六。通方戏拊其背曰:“王老,王老,奉赠一第,”王颇恨之。……
(第四个故事)
却还有一奇绝的事,出人意料之外者。有一人以恃才傲物、愤世嫉俗,变为异类。既变异类,犹复人言,以白明其悔恨之意。待在下慢慢细述一番。唐明皇时,陇西人李微,皇族之子,家于虢略。少年博学,诗词书翰,无有不工。……
(正话)(《醉醒石》第6回《高才生傲世失原形,义气友念孤分半俸》)
下面我们以宋、元、明、清时期的5部话本小说集《六十家小说》(即通常所说《清平山堂话本》)、《喻世名言》、《拍案惊奇》、《连城璧》、《醉醒石》中“头回”所含故事数量的情况为定量统计的对象,列表如下,庶可对话本小说中插入不同数量的小故事作“头回”的具体情形有个清晰的了解与深刻印象。
列表比较之前,我们这里需要首先就《六十家小说》的情况、《六十家小说》中现可确认的宋、元两代的作品、明人冯梦龙所编《喻世名言》(即《古今小说》)中改编自《六十家小说》中的篇目等三个问题予以说明。
先说《六十家小说》的问题。所谓《六十家小说》,即我们通常所提到的《清平山堂话本》,它是明代嘉靖年间钱塘人洪楩(字子美)所刻的话本小说集。洪氏以他的斋名清平山堂刊刻的图书有多种,其中以话本为主的短篇小说六十种,分别结集,取名为《雨窗集》、《长灯集》、《随航集》、《欹枕集》、《解闲集》、《醒梦集》,每集分上、下卷,卷各五篇,合称“六十家小说”。1929年近代学者马廉将得自日本内阁文库收藏的十五篇残存的“六十家小说”付北京古今小品书籍会影印出版,因其时马氏不知有“六十家小说”之事,遂据版心“清平山堂”字样,将此15种话本小说取名为《清平山堂话本》。1934年马氏又从自己购得的残书中发现宁波范氏藏本《雨窗集》和《欹枕集》中的12篇话本,又以平妖堂之名付诸影印。马氏过世后,学者阿英(钱杏邨)在上海发现了《翡翠轩》和《梅杏争春》的残页,经鉴定,发现与清平山堂所刻小说版式相同,因而确定其为“六十家小说”之二种。1957年谭正璧据马氏前、后两种影印本,再加阿英发现的两种残本,共计29种,仍以《清平山堂话本》为名,由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现在我们常说的《清平山堂话本》,其实就是指经谭正璧校点并由古典文学出版社排印的本子。这29种话本小说,其实其中的《蓝桥记》、《风月相思》、《翡翠轩》等3种是文言小说。因此,古典文学出版社排印的《清平山堂话本》所保存的早期话本小说是26种[2—p2~3]。
不过,我们在以下的论述中,还是认为它的作品是29种,以尽可能以比较完整的风貌展现其真实的面目。
次说《六十家小说》中现可确认的宋、元两代的作品问题。《六十家小说》中现见的作品,一般认为大多是宋、元时代的作品。经胡士莹考证,确认其中共有11篇为宋代作品[1—p209],它们分别是:《西湖三塔记》、《合同文字记》、《风月瑞仙亭》、《蓝桥记》、《洛阳三怪记》、《陈巡检梅岭失妻记》、《五戒禅师私红莲记》、《刎颈鸳鸯会》、《杨温拦路虎传》、《花灯轿莲女成佛记》、《董永遇仙传》;确认其中共有6篇为元代作品[1—p288],它们分别是:《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简帖和尚》、《快嘴李翠莲记》、《曹伯明错勘赃记》、《错认尸》、《阴骘积善》。
再说冯梦龙所编《喻世名言》(即《古今小说》)中改编自《六十家小说》中的篇目问题。根据胡士莹上述考据结果,我们再对照《喻世名言》各篇,可以确认有4篇是改编自《六十家小说》的。其中2篇是宋代作品《陈巡检梅岭失妻记》和《五戒禅师私红莲记》,它们被改编到《喻世明言》中,分别是卷20《陈从善梅岭失浑家》、卷30《明悟禅师赶五戒》;2篇是元代作品:《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简帖和尚》,它们被改编到《喻世明言》中,分别是卷12《众名姬春风吊柳七》、卷35《简帖僧巧骗皇甫妻》。
说完了上面三个问题,下面我们就可以进行列表比较了。
在表中,宋代作品我们即以上述经胡士莹考据证明的11篇,元代作品也依胡氏考据证明的上述6篇为准。至于《喻世明言》,我们只取其中的36篇,剔除其中改编自《六十家小说》中的4篇作品,尽管《喻世名言》与《六十家小说》中的同类作品在文字上是有不少区别的,如《陈巡检梅岭失妻记》与《陈从善梅岭失浑家》,两篇结尾不同;《五戒禅师私红莲记》没有“头回”;而在《明悟禅师赶五戒》中则加上了一个“头回”,结尾二者也大不相同。《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写得非常简单,所写的主人公柳永则是一个轻薄之徒,而《众名姬春风吊柳七》中,不仅写得非常婉转缠绵,而且主人公柳永的形象也不同了,变成了正面形象,另外还增添了一个“头回”;《简帖和尚》与《简帖僧巧骗皇甫妻》比较接近,但结尾与少数文字还是有所区别的。尽管经由冯梦龙改编的这4篇已经不同于宋、元的话本小说了,但是,为了在我们所掌握的资料的情况下更准确计,还是剔除这4篇作品,只取其中的36篇与其他不同时代的话本小说集进行比较。后面各表准此,不复一一说明。
从表1可以见出话本小说“头回”运用及“头回”所含故事数量的对比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认识:
1.从整体上看,话本小说结构中有“头回”的占主流地位,在所统计的5个话本集共126篇中,有“头回”的计有68篇,占总数的54%。其中,以一个故事组成的“头回”又占了绝大多数,共有69篇,占总数的47%,是主流中的主流。由两个故事组成的“头回”占有一定比例,为总数的5%。而以三个故事、四个故事组成的“头回”,就非常少,分别占总数的1.6%和0.8%。
2.从历时的角度看,从宋、元到明、清,“头回”在话本小说结构中的数量比例基本上依时代呈抛物线状运动的趋势,在宋代的话本比例最小(占14%),而在明代拟话本中最高(《拍案惊奇》中占90%),到清代又回落到一个低位(《醉醒石》中占40%)。
表1 宋元明清5种话本小说集中“头回”运用情况及其所含故事数量比较
比较 比 六十家小说 六十家小说 喻世名言 拍案惊奇 连城璧 醉醒石
合计总数
项目 较(11篇) (6篇) (36篇)(40篇)
(18篇) (15篇)
(126篇)
↓
作 宋代
元代明代 明代 清代清代
/
品 百分比均值
1个故事1 1 11367
359
10%
17%
30.5%90% 39%20% 47%
2个故事0 0 2 0 2
26
0%0%5.5% 0%
11%13% 5%
3个故事0 0 2 0 0
02
0%0%5.5% 0%
0% 0% 1.6%
4个故事0 0 0 0 0
11
0%0%0,% 0%
0% 7% 0.8%
合计
1 1 15369
668
10%
17%
42% 90% 50%40% 54%
(二)“头回”的结构形式类型
“头回”从结构形式上看,可以归纳为两种基本模式,即“头回提示语+故事+X”、“0+故事+X”,两种基本模式又可细分为若干小类。
下面分别述之。
1.“头回提示语+故事+X”
“头回提示语+故事+X”式,是指在故事开始前有一句或几句提示性的语句,说明下面所讲说的故事不是“正话”,而是一个插入的“头回”,是“笑耍”、助兴的。“头回提示语”之后再讲故事,故事结束后还有一种收束语性质的文字,或是诗,或是议论,或是个“零形式”(即没有任何收束语性质的文字),它是个变量,所以我们用“X”表示。下面分述并举例明之。
A.头回提示语+故事+结诗
“头回提示语+故事+诗”式,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头回”结构形式,它是指先出“头回提出语”,次故事,再以诗结之,最后进入“正话导入语”或“正话”的形式。如:
从来因果报应的说话,其事非一,难以尽述。在下先拣一个稀罕些的,说来做个得胜头回。
(头回提示语)
晋州古城县有一个人,名唤张善友,平日看经念佛,是个好善的长者。浑家李氏,却有些短见薄识,要做些小便宜勾当……住了悲哭,出家修行去了。
(故事)
方信道暗室亏心,难逃他神目如电。
今日个显报无私,怎倒把阎君埋怨?
(结诗)
在下为何先说此一段因果?只因有个贫人,把富人的银子借了去,替他看守了几多年,一钱不破,后来不知不觉,双手交还了本主。这事更奇,听在下表白一遍。
(正话导入语)
宋时汴梁曹州曹南村周家庄上,有个秀才,姓周,名荣祖,字伯成,浑家张氏……
(正话)(《拍案惊奇》卷35《诉穷汉暂掌别人钱,看财妈刁买冤家主》)
B.头回提示语+故事+议论
“头回提示语+故事+议论”式,是指先出“头回提示语”,次则故事,再以“议论”收束,最后进入“正话导入语”或“正话”的形式。如:
我如今先说一个至公至明、造化撞不去的,做个引子。
(头回提示语)
崇祯年间,浙江有个知县,忘其姓名,性极聪察,惯会审无头公事。一日,在街上经过,有对门两下百姓争嚷……那看的人没有一个不张牙吐舌道:“这样的人,才不枉教他做官。”到今传颂以为奇事。
(故事)
看官,要晓得这事虽奇,也还是小聪小察,只当与百姓讲个笑话一般,无关大体。做官的人,既要聪明,又要持重。凡遇斗殴相争的小事,还可以随意判断;只有人命、奸情二事,一关生死,一关名节,须要静气虚心,详审复谳,就是审得九分九厘九毫是实,只有一毫可疑,也还要留些余地切不可草草下笔,做个铁案如山,使人无可出入。如今的官府只晓得人命事大,说到审奸情,就像看戏文的一般,巴不得借他来燥脾胃。不知奸情审屈,常常弄出人命来,一事而成两害,起初哪里知道?
(议论)
如今听在下说一个来,便知其中利害。(正话导入语)
正德初年,四川成都府华阳县有个童生,姓蒋名瑜,原是旧家子弟。父母在日,曾聘过陆氏之女,只因丧亲之后……
(正话)(《连城璧》卯集《清官不受扒灰谤,义士难伸窃妇冤》)
C.头回提示语+故事+0
“起始提示语+故事+0”式,是先出“头回提示语,次则故事,就径直进行“正话导入语”或“正话”的形式。故事之后没有收束故事的“结诗”或“议论”,即以零形式收束。如:
如今且说一段不孝的故事,从前寡见,近世罕闻。
(头回提示语)
正德年间,松江府城有一富民,姓严,夫妻两口儿过活,三十岁上无子,求神拜佛,无时无处不将此事挂在念头上。……自此,那儿子当真守分,孝敬二亲,后来却得善终。
(故事)
(0)
这叫做改过自新,皇天必宥。如今再说一个肆行不孝,到底不悛,明彰报应的。
(正话导入语)
某朝某府某县,有一人姓赵,排行第六,人多叫他做赵六老。……
(正话)(《拍案惊奇》卷13
《赵六老舐犊丧残生,张知县诛枭成铁案》
2.“0+故事+X”
“0+故事+X”式,是指在故事开始前没有如一句或几句提示性“头回”开始的语句(即零形式),就径直讲说“头回”故事。故事结束后还有一种收束语性质的文字,或是诗,或是议论,或是个“零形式”(即没有任何收束语性质的文字),它是个变量,所以我们用“X”表示。
下面分述并举例明之。
A.0+故事+结诗
“0+故事+结诗”式,在话本小说中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结构形式之一。它是指没有“头回提示语”而直接讲述故事,再于故事结束收之以诗,最后才进入“正话导入语”或“正话”的结构形式。如:
(0)
唐朝时有一个弘农县尹,姓李。生一女,年已及笄,许配卢生。那卢生生得伟貌长髯,风流倜傥,李氏一家尽道是个快婿。……后来闻得女巫先曾有言,如此如此,晓得是有个定数,叹住罢了。(故事)
正合着古语两句道: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结诗)
而今再说一个唐时故事。(正话导入语)
乃是乾元年间,有一个吏部尚书,姓张名镐,有第二位小姐,名唤德容。……(正话)
(《拍案惊奇》卷5《感神媒张德容遇虎,凑吉日裴越客乘龙》)
B.0+故事+议论
“0+故事+议论”式,在话本小说中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结构形式之一。它是指没有“头回提示语”而直接讲述故事,再于故事结束收之“议论”,最后才进入“正话导入语”或“正话”的结构形式。如:
(0)
当初有一个老者,一生精于命理,止有一子,未曾得孙。后来媳妇有孕,到临盆之际,老者拿了一本命书,坐在媳妇卧房门外伺候……谁想孩子的头已出了产门,被产母闭断生气,死在腹中。及至熬到长寿长福的时辰,生将下来,他又到别人家托生去了,依旧合着养不大的关煞。(故事)
这等看来,人的八字果然是天公老子御笔亲除,断断改不得的了。(议论)
如今却又有个改得的,起先被八字限住,真是再穷穷不去。后来把八字改了,不觉一发发将来。这叫做理之所无、事之所有的奇话,说来新一新看官的耳目。(正话导入语)
成化年间,福建汀州府理刑厅,有个皂隶,姓蒋名成,原是旧家子弟……(正话)
(《连城璧》丑集《老星家戏改八字,穷皂隶陡发万金》)
C.0+故事+0
“0+故事+0”式,是话本小说中出现较少的一种结构形式。它是指前无“头回提示语”,后无“头回”收束语,而仅有一个故事本体,就直接进入“正话导入语”或“正话”的结构形式。如:
(0)
昔日孙叔敖晓出,见两头蛇一条,横截其路……后来叔敖官拜楚相。(故事)
今日说一个秀才,救一条蛇,亦得后报。(正话导入语)
南宋神宗朝熙宁年间,汴梁有个官人,姓李,名懿,由杞县知县,除佥杭州判官。……
(正话)(《喻世名言》卷34《李公子救朱蛇获称心》)
综合表2、表3、表4,我们可以对话本小说“头回”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从整体上看,在所统计的68篇有“头回”的作品中,“0+故事+X”式占据主流地位,共计51篇,所占比例为75%。“头回提示语+故事+X”式占次要地位,计有17篇,所占比例是25%。
2.从局部看,“0+故事+X”与“头回提示语+故事+X”两式内部都呈比例不均衡的特点。“0+故事+X”式内部,“0+故事+结诗”的形式又占主流,计有30篇,占总数(51篇)的59%,几近60%的比例。“0+故事+议论”、“0+故事+0”二式分别是17篇、4篇,占总数的33%、8%。在“头回提示语+故事+X”式内部,“头回提示语+故事+结诗”、“头回提示语+故事+议论”二式基本上呈平分秋色之势,分别是9篇和7篇,分别占总数(17篇)比例的53%和41%。而“头回提示语+故事+0”式则最少,仅1例,占总数的6%。
3.从历时演进的层面看,无论是两大基本形式,还是两大基本形式的六个次层级形式,在数量比例上都依时代呈抛物线状的曲线运动的特点,宋代(以《六十家小说》为代表)在最低位,明代(以《拍案惊奇》为代表)处于抛物线的峰巅,到清代(以《醉醒石》为代表)又回落到最低位。这个特点实际上反映了话本小说创作的基本规律,由宋代的初始时期到明代的成熟期,再到清代的衰落期,“头回”形式也必然有所发展与变化,形式的主流必然出现在成熟期。
表2 宋元明清5种话本小说集中“头回提示语+故事+X”式结构详细情况比较
比较项目 比较作品
六十家小说 六十家小说 喻世名言 拍案惊奇连城璧醉醒石
↓ (11篇) (6篇) (36篇)(40篇) (18篇)(15篇)
宋代
元代明代 明代
清代 清代
头回提示语+故事+结诗 1
0
1 5 1 1
10%0% 3%
12.5% 5.5% 7%
头回提示语+故事+议论 0
0
0 4 2 1
0% 0% 0%
10%
11% 7%
头回提示语+故事+0 0
0
0 1 0 0
0% 0% 0%
2.5% 0%
0%
表3 宋元明清5种话本小说集中“0+故事+X”式结构详细情况比较
比较项目 比较作品
六十家小说 六十家小说 喻世名言 拍案惊奇连城璧醉醒石
↓→(11篇) (6篇) (36篇)(40篇) (18篇)(15篇)
宋代
元代明代 明代
清代 清代
0+故事+结诗 0
0
11
15 1 3
0% 0% 31% 37.5% 5.5% 20%
0+故事+议论 0
0
210 4 1
0% 0% 6% 25%22% 7%
0+故事+00
1
11
1 0
0% 17%3% 2.5%
5.5% 0%
表4 宋元明清5种话本小说集中“头回提示语+故事+X”与“0+故事+X”二式情况比较
比 比 六十家小说 六十家小说 喻世明言 拍案惊奇 连城璧
醉醒石合计
较 较
项 作(11篇) (6篇) (36篇)(40篇)(18篇) (15篇) (共126篇)
目 品
↓ → 宋代
明代明代 明代 清代清代 /百分比均值
头回提示语+
1 0 1 103
2 17
故事+X10%
0%3%
25% 17%13% 13%
0+故事+X 0 1 14266
4 51
0%17%
39% 65% 33%27% 40%
合计 1 1 15369
6 68
10%
17%
42% 90% 50%50% 54%
(三)“头回”故事“发端语”类型及其历史演进
前面我们说过,话本小说的“头回”结构形式中,有的除了在“头回”的“故事”开始之前有一个“头回提示语”(诸如“先讲一个故事,权作得胜头回”之类)之外,在“故事”的开端往往也会运用一些模式化的“发端语”,如“且说”、“却说”、“话说”之类,语言上的标示色彩非常明显。对这种“发端语”的系统研究,必将有助于我们对话本小说篇章结构及其修辞价值的认识。
下面我们仍以《六十家小说》、《喻世名言》、《拍案惊奇》、《连城璧》、《醉醒石》等5部话本小说集为研究与定量统计分析的对象,看看宋、元、明、清话本小说“头回”中“故事”发端语的具体类型及其历史演进轨迹。
通过对上述话本小说集中作品的调查与分析,我们发现宋、元、明、清话本小说中最常见的“头回”故事的“发端语”类型有如下诸类:
1.且说
“且说”作为话本小说中“头回”故事的“发端语”,在话本小说中时常出现,尤其在明代作品中最为常见。如:
且说近来苏州有个王生,是个百姓人家。父亲王三郎,商贾营生;母亲李氏,又有个婶母杨氏,却是孤孀无子的,几口儿一同居住。……
(《拍案惊奇》卷8《乌将军一饭必酬,陈大郎三人重会》)
2.话说
“话说”作为话本小说中“头回”故事的“发端语”,在话本小说中出现频率更高,尤其在明代作品中最为常见。如:
话说晋朝有一人,姓石名崇,字季伦。当时未发迹时,专一在大江中驾一小船,只用弓箭射鱼为生。……
(《喻世名言》卷36《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3.且如
“且如”作为话本小说中“头回”故事的“发端语”,在话本小说中时有出现,主要是在明代作品中。如:
且如宋淳熙末年间,舒州有个秀才刘尧举,表字唐卿,随着父亲在平江做官,是年正当秋荐,就依随任之便,雇了一只船,往秀州赴试。……
(《拍案惊奇》)卷32《乔兑换胡子宣淫,显报施卧师入定》)
4.单说
“单说”作为话本小说中“头回”故事的“发端语”,在话本小说中也时有出现,常见于明代作品中。如:
单说有一人,姓金名孝,年长未娶,家中只有老母,自家卖油为生。一日,挑了油担出门……
(《喻世名言》卷2《陈御史巧勘金钗钿》)
5.只说
“只说”作为话本小说中“头回”故事的“发端语”,在话本小说中也时有所见,但数量不多。如:
只说唐时有个妇人狄氏,家世显宦,其夫也是个大官,称为夫人。夫人生得明艳绝世,名动京师。……
(《拍案惊奇》卷6《酒下酒赵尼媪迷花,机中机贾秀才报怨》)
6.只如
“只如”作为话本小说中“头回”故事的“发端语”,数量不多,但在明代作品亦时有所见。如:
只如宋朝崇宁年间,有一个姓王的公子,本贯浙西人,少年发科,到都下会试。一日将晚,到延秋坊人家赴席……
(《拍案惊奇》卷12《陶家翁大雨留宾,蒋震卿片言得妇》)
7.却说
“却说”作为话本小说中“头回”故事的“发端语”,在话本小说中亦时有所见,主要是在明代作品中。如:
却说春秋时郑国有一个大夫,叫做徐吾犯。父母已亡,止有一同胞妹子。那小姐年方十六,生得肌如白雪,脸似樱桃……
(《拍案惊奇》卷10《韩秀才乘乱聘娇妻,吴太守怜才主姻簿》)
8.却是
“却是”作为话本小说中“头回”故事的“发端语”,在话本小说中数量不多,但亦偶有一出。如:
却是靖康年间,金人围困汴梁,徽、钦二帝蒙尘北狩,一时后妃公主被虏去的甚多。内中有一个公主,名曰柔福,乃是钦宗之女……
(《拍案惊奇》卷2《姚滴珠避羞惹羞,郑月娥将错就错》)
9.今说
“今说”作为话本小说中“头回”故事的“发端语”,在话本小说中出现不多,但在明代作品中也偶有出现。如:
今说国朝万历十六年,浙江杭州府北门外一个居民姓扈,年已望六,妈妈新亡,有两个儿子、两个媳妇,在家过活。……
(《拍案惊奇》卷16《张溜儿熟布迷魂局,陆蕙娘立决到头缘》)
10.如
“如”作为话本小说“头回”故事的“发端语”,不是很多,但在明清作品中亦能偶而一见。如:
如万历年间,讹传要点绣女,一时哄然起来。嫁的嫁不迭,讨的讨不迭,不知错了多少。其时青田县有一人,出外方回……
(《醉醒石》第3回《假淑女忆夫失节,兽同袍冒姓诓妻》)
11.昔日
“昔日”虽是一个表示时间的副词,但在话本小说中有时也会作为“头回”故事的“发端语”。如:
昔日孙叔敖晓出,见两头蛇一条,横截其路……后来叔敖官拜楚相。(《喻世名言》卷34《李公子救朱蛇获称心》)
12.当初
“当初”虽是一个表示追述的时间副词,有时在话本小说中常常也能充当“头回”故事的“发端语”角色。如:
当初汉文帝朝中,有个宠臣,叫做邓通,出则随辇,寝则同榻,恩幸无比。其时有神相许负,相那邓通之面,有纵理纹入口,必当穷饿而死。……
(《喻世名言》卷9《裴晋公义还原配》)
13.据……有个
“据……有个”作为一个格式,在话本小说中也可以作为“头回”故事的“发端语”。如:
据唐人小说,有个木兰女子,是河南睢阳人氏,因父亲被有司点做边庭戍卒,木兰可怜父亲多病,扮男为女,代替其役……
(《喻世名言》卷28《李秀卿义结黄贞女》)
14.且听说……乃是
“且听说……乃是”作为一个格式,在话本小说中也能充当“头回”故事的“发端语”如:
且听说一人,乃是宋朝汴梁人氏,姓金,双名维厚,乃经纪行中人。少不得朝晨起早,晚夕睡迟……
(《拍案惊奇》卷1《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
15.0
“0”是指“头回”故事的“发端语”为“零形式”,即无“发端语”,直接叙事说“某朝某年,某地某人,……”。这种情况,在宋元明清话本小说中都普遍存在,是一种常见的形式。如:
宋时乾道年间,福建福州有个太常少卿任文荐的长子,叫做任道元。少年慕道,从个师父,是欧阳文彬。……
(《拍案惊奇》卷17《西山观设篆度亡魂,开封府备棺追活命》)
下面我们以上举5种宋、元、明、清话本小说集中“头回”故事“发端语”的运用情况列一详细的比较表,可以直观地观察这种“发端语”的运用频率及其历史演进。
根据表5的数据分析,对于话本小说“头回”故事中“发端语”的运用情况及其历史演进,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
1.从整体上看,在所统计分析的5部话本集中,126篇中有68篇有“头回”。而在68篇有“头回”的作品中,有“头回”故事“发端语”的共计36篇,占总数的53%,而无故事“发端语”(即“发端语”形式为0)的计有32篇,占总数的47%。可见,有故事“发端语”的形式,在有“头回”形式的话本作品中居主流地位。
2.从局部看,在有“头回”故事“发端语”的形式中,各种“发端语”使用的频率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的特点。其中,以“话说”为“发端语”的,频率最高,其比例占到总数18%。以“且说”与“当初”为“发端语”的,频率次之,其比例分别占到总数的9%和7%。其他各种“发端语”使用频率都较低,很多是偶一出现。可见,“话说”是“头回”故事“发端语”的主流形式。
3.从历时演进的层面看,“头回”故事“发端语”的使用频率明显地随时代而呈现出抛物线状运动的特征。在宋元与清代作品中,“发端语”的使用频率都相当低,高频都在明代两部作品集中。主流“发端语”——“话说”的使用频率也呈抛物线状运动,宋、元与清代都处于抛物线的低谷,而明代则处在抛物线的顶峰。
表5 宋元明清5种话本小说集中“头回”故事“发端语”运用情况比较
比 比
较 较六十家小说 六十家小说 喻世明言 拍案惊奇 连城璧 醉醒石 有“头回”总数
项 作 (11篇) (6篇) (36篇)(40篇)
(18篇) (15篇) (68篇)
目 品
宋代元代
明代 明代 清代清代 /所占百分比
↓ →
且说1
0 2 3 0
06
10%0%
6%
7.5% 0% 0% 9%
话说0
0 3 9 0
012
0% 0%
8%
22.5%0% 0% 18%
且如0
0 1 1 0
02
0% 0%
2.8% 2.5% 0% 0% 3%
单说0
0 1 0 0
01
0% 0%
2.8% 0%
0% 0% 1.5%
只说0
0 0 1 0
01
0% 0%
0%
2.5% 0% 0% 1.5%
只如0
0 0 2 0
02
0% 0%
0%
5%
0% 0% 3%
却说0
0 0 1 0
01
0% 0%
0%
2.5% 0% 0% 1.5%
却是0
0 0 1 0
01
0% 0%
0%
2.5% 0% 0% 1.5%
今说0
0 0 1 0
01
0% 0%
0%
2.5% 0% 0% 1.5%
如 0
0 0 0 0
11
0% 0%
0%
0%
0% 7% 1.5%
昔日0
0 1 0 0
01
0% 0%
2.8% 0%
0% 0% 1.5%
当初0
0 1 0 4
05
0% 0%
2.8% 0%
22%0% 7%
据……有个 0
0 1 0 0
01
0% 0%
2.8% 0%
0% 0% 1.5%
且听说……乃0
0 0 1 0
01
是 0% 0%
0%
2.5% 0% 0% 1.5%
0
0
1 5 165
532
0% 17% 14% 40% 28%33%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