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美国大选蠡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美国宪法规定,总统选举每四年举行一次,选举日为选举年的11月第一个星期一之后的第一个星期二,因此1996年大选将于11月5 日举行。在1992年的大选中,名不见经传的阿肯色州州长克林顿脱颖而出,高举“变革”旗帜,标榜“新人新政”,一举击败了声望一度曾如日中天的布什,布什连任总统的梦想随之破灭。斗转星移,时光飞逝,现在轮到克林顿接受挑战了,幸运之神能否再次垂青已届知天命之年的克林顿,人们尚不得而知。
“驴”“象”相争 各有长短
今年的美国大选形势是否会一边倒呢?从现在的情况看,分别以“驴”、“象”为标志的民主、共和两党谁都不占有绝对优势,双方基本势均力敌,一场激烈的争夺在所难免。
克林顿作为在任总统参加竞选,争取连任,同其他候选人比起来应该说有一定的政治优势和更多的有利条件。克林顿上任以来,强调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振兴经济。在周期因素和政策因素的双重作用下,这几年的美国经济较有起色,年平均增长率在3%左右。 这在发达国家中是不多见的,特别是同日本的严重不景气形成了鲜明对照。此外美竞争力连续两年稳获世界第一,在信息技术等高技术领域的优势明显。当然,功劳不会全归在克身上,但克却会从中捞得不少分数。据美报刊统计,在战后美国历届总统选举中,凡经济增长率低于2%的, 政府就会发生政党换届反过来也可以讲增长率高于2%的, 在任总统所在的党就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克上台后在对外政策上虽屡屡受挫,但也有所收获,促使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协议,在国会通过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同朝鲜就朝核问题达成框架协议,同越南实现关系正常化;美在北约东扩、中东和平进程和波黑等问题上基本争得并确立了主导地位。这都是克可以利用的政治资本。
但问题在于克是一个“弱”总统,“先天不足”表现在克1992年大选时只获得了43%的普选票;另外,克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州州长一步跨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总统宝座,执政经验欠缺,并且还闹出了“白水门事件”,其威信受到影响。在共和党控制的国会以及舆论的牵制下,克当前地位更加受损,其支持率经常在30%─40%的低位上徘徊,过50%的时候不多。选民对他的印象是优柔寡断,政策多变。美国内有人就个人魅力拿他同里根相比较而把他否定得一无是处。还有人挖苦他,说他“既不坏,也不危险,只是有些笨”。另有一些人认为他缺乏战略眼光,与其担当的职位不相称。
共和党在1994年中期选举中大获全胜,自50年代以来首次控制参众两院,改变了1992年大选后形成的民主党同时控制政府、国会的局面。在国会中频频出击,要约束总统的权力,要全面贯彻“美利坚契约”,最近又掀起“预算战”,欲迫使克林顿在平衡预算问题上就范。共和党提出的以缩减政府规模、减少规章、减税、减少社会福利为主要内容的“美利坚契约”主导着当前美国社会的保守主义思潮,实际上意味着共和党远在大选年之前先行一步,已经有了一个基本成型的、具有很大政治影响的竞选纲领。鲍威尔、金里奇等人先后宣布退出今年的大选,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共和党内部斗争的激烈程度,相对有利于共和党的重量级参选人物——多尔。1995年11月份美《新闻周刊》做了一项民意测验,结果是如在当时举行选举,40%的人选多尔,39%的人支持克林顿,12%的人要投佩罗的票。在整个社会倾向趋于保守的背景下,一般被认为是中右政党的共和党不会轻易放弃这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定会重整旗鼓,卷土重来,以求夺回四年前失去的总统宝座。
共和党面临的困难是其强硬的平衡预算计划需要削减一些福利开支项目,损害了相当一部分选民的利益,其“富人党”的形象更加突出。此外主要参选人物多尔的支持率自1995年8月以来呈下降的趋势, 这对共和党也不是一个好苗头。
国内问题仍将是较量的重点
冷战结束以后,美国选民要求“多关心国内问题”的呼声高涨。平衡预算、社会福利制度、医疗保健制度以及种族问题等将有可能在今年的大选中占有突出重要的位置。
美舆论称,这次“选举战”实际上就是一场“预算战”。本来克执政之初就把平衡预算、改革社会福利和医疗保健制度等作为主要施政目标,但没取得什么大的进展。没想到共和党的最基本目标之一,一下子就把克林顿置于疲于被动应付的境地。“预算战”也演变成了“选举战”的前奏曲。白宫与国会围绕1996年度财政预算进行了数个回合的较量,较量的背后就是对选民的争夺。共和党要求7年内消灭赤字, 实现预算平衡,削减医疗保险开支4500亿美元,减税2450亿美元。这不仅在数字上同克林顿的计划有很大的出入,而且针对的主要对象是中下阶层,如果照此行事,就会极大地伤害民主党的选民基础,这个代价是克林顿承受不起的。双方对预算之战的重要性都是再清楚不过了,谁在预算方面占上风谁就可以争得政治主导权,也就取得了决定大选胜负关键一仗的胜利。所以双方尽管在预算问题上可以临时达成这样那样的协议,但最终都是想让对方承担平衡预算的责任和后果。
具体到社会福利和医疗保健制度来说,克林顿和共和党都主张进行改革,这一点双方意见一致,但对如何“改”则存在着较大分歧。美现行的社会福利制度主要包括:向有未成年子女的贫穷家庭每月提供约350─400美元的救济金,向穷人发放每月近70美元的食品券。美国政府仅这两项每年就要开支450多亿美元,不堪重负,改革势在必行。 克的改革计划的基本思想是要求有劳动能力的成年男女领取救济金的时间不得超过两年。政府向他们提供教育和职业培训,帮助他们就业。对有幼小子女者政府出资将子女入托,母亲免费接受两年的职业培训,然后就得自食其力。共和党的方案则要强硬得多,主张联邦政府减少对穷人的食品救济和对有未成年子女家庭的经济补贴,甚至提出停止对18岁或21岁以下的未婚妈妈家庭提供福利照顾。美的医疗保健制度积弊甚多,公众普遍不满。克主张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医疗保险费,实现全民保险。但共和党指责克的计划是政府干预太多,参加保险的人自由太少,尤其反对由雇主分担雇员的大部分保险费用。这两方面的改革直接牵扯到7年内实现预算平衡的目标能否实现, 也直接涉及到选民的切身利益,克林顿和共和党之间面临一场苦斗。
1995年美国社会发生了一些同种族问题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重大事件:5月俄克拉何马城大爆炸案、10月初辛普森案审结、10 月中旬美国百万黑人华盛顿大游行,突出表明种族矛盾仍是美国社会的痼疾,克林顿称种族主义“正在撕碎美国的心”。俄城大爆炸举世震动,美国舆论惊呼,“这不是在好莱坞的拍片场,也不是在黎巴嫩,而是在俄克拉何马、在美国的心脏”。由此暴露出的美国极端右翼势力的猖獗活动更是触目惊心,右翼极端势力鼓吹“白人至上”,挑动种族仇恨,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美国社会或明或暗普遍存在的种族歧视使黑人精神压抑,对主流社会有本能的抵触情绪。鲍威尔退出大选,肤色的考虑是一个重要原因,鲍威尔尚如此,一般人的情况可想而知。百万黑人大游行显示了黑人的力量,也是对右翼保守势力回潮的有力回击。联想到1992年大选前夕,洛杉矶黑人爆发大规模种族冲突事件,对当时的在任总统布什以及当年的大选都造成了严重冲击。种族问题也将是今年大选中的一个敏感问题,不论是克林顿,还是共和党,都将在这个问题上加倍小心,力争不给对手留下什么把柄。
第三党运动难爆冷门
美国总统选举长期以来始终为民主、共和两大党所垄断,但这并不意味着参选的政党只有两大党,相反总有一些小党试图在大选中有所作为,第三党运动成为美国政治生活的特色之一。从历史上看,第三党运动影响有限,但有时也会对大选产生一些影响。1924年进步党总统候选人罗伯特·拉福莱特获得了近17%的选票,1968年独立党的乔治·华莱士获得了13.5%的选票。
近年来,第三党运动本身有高涨之势,舆论也给了第三党运动较前更多的关注。这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政治背景。从世界范围看,冷战结束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的“冷战后并发症”动摇着传统政党政治的运行机制,政党格局处于大调整、大改组之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些长期执政的传统政党因腐败严重,丑闻不断等各种问题无法立足而最终解散消亡;一些党调整了政策以求自保;同时另有一些新党则乘势而起,作为一股“新兴”力量活跃在各国政坛。美国也不能不受到这种大潮流的冲击。美两大党长期轮流坐庄,把党派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相互攻讦,彼此掣肘,造成选民对党派政治感到厌倦,出现一股强烈要求变革美国政治现状的政治思潮。1992年“佩罗现象”的出现就是这一思潮的反映。现在这一情绪又有了新的推动力,即广大低收入阶层中把第三党运动作为自己的政治选择的人数呈上升趋势。美经济形势虽然较好,但广大低收入者从中获益不大。据美国劳工部统计,工薪阶层的实际生活水平连续20年下降,受打击最大的就是受教育不多和技能有限的低收入阶层。克林顿在共和党的牵制下,政策“右”转,广大低收入阶层更加感到自己的利益没有保障,民主党不可靠,共和党又无法指望,在许多问题上持极端立场的第三党运动就成了他们自然的选择。美《华盛顿邮报》曾对第三党运动的高涨做过分析,他们的结论自成一家,他们认为信息经济造就出新一代选民,其特点是受过高等教育,靠知识吃饭,工作独立性强,其政治观点既不同于传统政客,也不同于传统的工会人士,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政治选择,而且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这部分人的作用更重要,人数也必将不断扩大,从而将改变当前的选民结构。这是第三党运动兴起的深层次原因。
当前的第三党运动除了佩罗的“独立党”(在加利福尼亚州被称作“改革党”)外,还有其他一些党,象“自然法则党”、“基督教传统党”、“保守党”、“环境党”等十多个党,比尔·布拉德利等知名政客也正酝酿筹建一个新的政党。至于这些党在本次大选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不发生重大意外,基本可以讲它们难以爆出冷门,但有可能起到搅乱大选形势的作用。
美选举制度制约了第三党运动想一举成功不太可能。美总统选举实际是一种间接选举制度,选民实际是投各党在各州提出的选举人的票,再由选举人投票选出总统。选举人以州为单位计算,各州的选举人数目是该州联邦参议员和该州联邦众议员数目相加之和。对选举人票实行“胜者得全票”原则,即任何政党只要在一州中得到的选民票数比对手多,那怕只多一票,则可获得该州所有的选举人票。这对第三党十分不利,一般说来,新党一开始总是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由于“胜者得全票”,新党就很容易被排挤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在1992年的大选中佩罗获得了19%的普选票,但却没能获得一张选举人票的原因。此外第三党运动并不是一个统一的运动,力量分散,主张五花八门,同经验丰富的两大党比起来还有一定差距。而且第三党运动的领导人在选民中的印象往往同一些极端的主张联在一起,真要把大权交到他们手上,总使人有些不放心。
第三党运动的“搅局”作用可能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选举过程中影响两大党的力量对比格局,第三党参加竞选总要拉走一部分选票,两大党中谁被拉走的选票多,谁受到的冲击就大。在上次大选中,佩罗拉走了布什不少选票,是布什竞选失败的原因之一。二是一旦第三党获得了选举人票,并导致总统候选人当中没有哪个人获得过半数的选举人票,则将由众议院以州为单位(每州一票)投票(各州众议员先行表决,以决定该州的一票投给哪位候选人)从大选得票最多的三名候选人中选出总统。估计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