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销链选择中的十大陷阱_市场营销论文

分销链选择中的十大陷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大论文,陷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生产的产品,从生产者向终端消费者转移过程中所经过的一系列环节,构成企业价值链中分销链条。如同维持人体血液循环通畅无阻的血管一样,分销渠道是否畅通,决定企业资金循环周转的快慢,从而关系到企业的成败。索尼公司总裁盛田昭夫曾说过,“若没有代理商,我简直不知道营销中将面临多少困难”。在我国,2000年伊始,国内外知名石油公司争先恐后地抢购加油站,中石化、中石油“近水楼台先得月”;BP、美孚、壳牌也纷纷登陆,加入抢购风潮。最近,“乐华”彩电从“国美”超市退场。因此,分销渠道的正确选择,愈来愈受到企业的重视。面对日益激烈竞争的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所带来的产品寿命周期的“折寿危机”,更让企业感到巨大的压力。然而,不幸的是,国内许多高层营销管理者依然缺乏分销渠道整体观念,仅把资金、技术、人力、设备等视为企业资源,未把分销渠道看作企业核心战略一部分,并存在种种“心理盲区”或“心理误区”。

误区一:缩短销售渠道就贴近了消费者

销售渠道的长短,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产品的特质性与企业赢利分配能力。缩短销售渠道,不一定就意味着实现了同消费者有效对接,“短时空”不是企业分销目标,而感知消费者信息,随时掌握市场需求的变动尤为重要。定制营销产品更要求企业必须具备敏感的观察力、敏锐的感知力与敏捷的反应力,否则,就无法预测和掌握瞬息万变的市场,培养忠诚的消费者。目前我国“手机超市”、专卖店与手机商场的出现,为手机用户提供选择便利的同时,难免出现鱼目混珠、杂乱无章的局面,不少专卖店,收购低价手机,经过精心组装,进行伪劣产品的销售,值得手机厂家时刻关注,选择自身的销售渠道。保险营销市场也尤为突出,众多的保险推销人员到处摆地摊,上门串户推销,给人以传销的感觉,极易造成保险功能的紊乱,违背了保险市场的初衷,严重败坏了保险公司的形象。反观“永大光明”等外资保险企业,统一的职业培训,统一的售后服务标准,给人真诚可靠的感觉。

误区二:自建销售网络好于中间商销售

许多企业认为,建立自身的销售公司、分公司、办事处,专卖店等分支机构,实现与消费者需求心灵上的直接对接,便于了解消费者需求,适应市场变化;同时,减少中间商瓜分企业利润,“肥水不流外人田”。其实,自身销售渠道未必有利于销售与管制。一对一直复式营销需要人力资源网、配送网络、信息网络的有力支持,消耗过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智力。面对广袤无际的市场,遍及大江南北的消费者,市场信息分散,很难收集、归纳与整理;臃肿的销售体系相互间缺乏沟通,不利于长远发展。更致命的是,企业过多的产品衰退期重合,庞大的销售体系就会成为一叶孤舟,毫无用武之地。三株集团旋风式建立总公司、产品分销中心、战区指挥部、子公司、工作站五个等级组成的销售集团,迅速开辟并占领农村市场。然而,三株口服液湖北老汉事件,加上庞大的军备开支,完备的自身销售体系也无济于事,反而加速三株王朝的崩盘。山东农产品进入日本市场,不得不依赖日本本地零售连锁网络实现农产品的销售,否则,根本打不开日本市场,难怪山东老农惊叹“钱都让日本零售商赚走了。”

误区三:彻底根除冲突

在合作过程中,冲突是难免的,也不能根除的,只能顺势化解。对立性冲突,企业应当进行有效的制止和根除。良性冲突,可以加强相互间理解与信任,巩固和强化战略伙伴关系。联通CDMA新时空手机刚刚入市,面对电信成熟的GSM通信网络的挑战,不得不采取低价机高收费的隐性营销策略,无疑损害了手机生产商的短期利益,广泛引起手机生产商的不满。然而,联通通过与生产商结成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双方从长远利益出发,使生产商不断加盟,有力地推向市场。

误区四:相互合作仅当做权宜之计

高层营销人员认为,随着市场的变化,自身销售网络随之进行修补与完善,分销合作仅是权宜之计,一种相互利用的短期行为,用则合作,不用则分手,合作不可能维持长久。再者,若分手投入太多,沉没成本高,得不偿失。其实,随着整合营销的观念深入,成员间的相互合作与支持非常重要;彼此相互间信任加深,反而节约监督与制约成本,有利于企业集中精力,进行产品开发。重新寻找新伙伴,也会花费过多的时间、精力与金钱;一旦合作破裂,造成孤军奋战的局面。长虹的济南“罢售风波”,使高层管理者不得不调和相互间的利益分配,重新审视销售渠道的建设与维护。微软的中国“维纳斯计划”,联想、方正、紫光等知名企业纷纷加盟;而中科院推出的“女娲计划”,只有长城一家支撑,相信加入微软的中国企业不仅仅充当分销的配角。

误区五:政策越优惠,产品会更加畅销

许多弱小企业,为了开辟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盲目地给予分销商过多的优惠承诺,其实,产品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对于未知的产品,消费者明智地回避;过多的优惠措施,容易养虎为患,消费者就会给予企业威胁,甚至反目成仇。神州电脑2001年始建于深圳,经过短短四个月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电脑十大品牌之一。为了销售向纵深方向发展,开发三、四级电脑市场,神舟采取“特许加盟,连锁经营,共同赢利,共同发展”的销售模式。利润分配方面,公司总部严格规划好公司、加盟店、消费者之间的利益界限,依据销售利润空间有力进行三者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合理分配利润空间,实现共同经营,共付盈亏,共同发展,保持三方的积极性。

误区六:分销渠道建成后,至少管用一段时间

渠道的建成,仅是迈向消费的第一步,随着市场容量、消费者需求、产品寿命周期的变化,企业需要动态地进行调整,重新选择目标市场、细分市场与产品再定位,适当进行中间商的增减,整合优化配置与渠道创新等。联想创立初期,采用直销模式,随着与代理商矛盾的明朗化,彻底放弃直销,建立制造商、一级代理、二级代理,直到用户国际流行模式;1998年,进一步加强一体化建设,不仅将代理商纳入销售体系,而且纳入培训体系,实现产品无限扩张能力。2000年,联想科技商城入驻海龙大厦,综合经营各种电脑品牌,进一步缩短分销渠道,直接面对消费者。最近,海尔店中店、长虹仓储直销,更是渠道创新的结果。

误区七:中间商多,粗缆长栏型销售网络好

“分销者越多,销量越大,利润越丰厚。”是营销管理者常见心理现象,然而,过多的分销商,也会使“中间商利润”锐减,容易出现恶性竞争、降价销售现象,不能有效地对分销渠道进行整合与调控;销售渠道加长,交货时间被迫延长,产品损耗大,资金周转速度缓慢,信息传递效率低,不能正确地了解需求、认识需求、掌握需求、创造需求与满足需求。美国DELL公司,首先成功越过经销商,直接面对消费群体,形成一对一销售。这种逆向经营的分销模式使DELL公司飞速发展,销售业绩直线增长;三九集团下属的精细化工有限公司,通过构建经营部这个利润中心平台,实现了与大型商场、连锁超市、中小商场的超级链接,深度上进行自由拓展。

误区八:中间商实力越强越好

“大树底下好乘凉”,依赖中间商的实力,自己的产品一定会如虎添翼。但是若不能获取足够的利润,中间商抬高自身身价,要求更多的发言权,企业轻易失去控制权,营销战略更不能实现。因此,尤其对于弱小企业,借助知名度高的分销商销售产品的同时,必须提高自身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自己的品牌,培养自己的消费群体。联想1988年有了自己的品牌后,却做起了美国AST产品的代理,原因认为联想还很弱小,没有明显的名牌优势,自己的分销网络与经验运作能力都还不够;10年代理之后,成功地依赖自身实力,不断地拓展,树立名牌优势。

误区九:选择好的中间商后就大功告成

选择好的中间商后,企业认为产品就等于自动销售。其实,这仅是迈向销售的第一步,不代表整个销售活动。受到巨大利益的诱惑,中间商反戈一击,投向竞争对手的营地。因此,企业应当正确地与中间商建立战略联盟伙伴关系,共同并肩作战,进行市场研制、开发、生产与销售,共同开拓市场,寻求更多的消费支点。否则,就会养成企业惰性,造成自身市场敏感度、抵抗力与免疫力的下降,树立不起自身的品牌。以软件起家的方正集团,开始时没有自己的PC机,在销售软件的过程中,发现顾客这方面巨大的需求,毅然选择了DIGITAL PC的代理,双方共同协作,拓展市场,1998年销量进入前五名。以后不断发展,成为知名品牌。

误区十:零售覆盖面积越宽广越好

一般企业认为,覆盖面积越宽,企业触角越长,伸向全国各地,乃至全球,从而正确地触摸到各地市场的脉搏,进行市场开发与预测。一个分销网络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销网络中的各处关键性结点。不同的网络,其结点的数量、位置、连接方式不同,过多的结点,不仅耗费大量的人、财、物,而且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很难同位(即使同步,也会造成浪费);同时覆盖面的盲目拓展,很容易出现纰露,造成连锁反应,给对手留下攻击的空间。1995年,面对封闭、闭塞、孤立分散的农村消费市场,三株集团依赖行政区划布置销售网络,依托本地销售人员进行基层示范与演示,开拓销售的深度与广度,最后成功地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创立具有特色的“三株农村销售市场”体系,使1998年销售业绩达到80亿,这是三株成功的一面。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市场上没有唯一的成功渠道模式,要求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规模、产品的特点、原有的销售网络优势,不断进行分销渠道的整合优化,融入企业价值链之中,使企业主动地去适应市场,开拓市场,并最终占领市场,有力推动企业的发展。

标签:;  ;  ;  

分销链选择中的十大陷阱_市场营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