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促进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思考_政治论文

现阶段促进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思考_政治论文

现阶段推进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阶段论文,全面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

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纵观《建议》全文,一个基本思路贯串

其中,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本文拟就社会

主义全面发展的有关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思考。

立足国情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在实现现

代化的进程中,既有独特的优势,又会遇到特殊的困难。作为社会主义

国家,我们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较低的人均国民收入的

基础上,统筹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

时,保证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防止两极分化,避免因出现激烈的

社会矛盾而中断现代化进程。然而,现实存在并将长期存在的两种社会

制度的斗争、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的“和平演变”,使我国的现代化过

程存在着“现代化”和被“西化”的矛盾。要使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不

致被“西化”,还得战胜许多挑战和困难。同时,作为大国,我国具有

抵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实力,但外部敌对势力企

图阻碍我国的发展,对我国进行各种“遏制”。还要看到,我国像其它

发展中国家一样,由于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以及受极不公平的国际经济

关系的制约,在现代化进程中将会遇到许多困难。

上述的优势和困难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我国的特殊国情,要求我们

的发展战略必须立足全局,着眼长远,注重各方面的协调和配合。为此

,我们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第一,经济增长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关系。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基

础,没有经济的持续和快速增长,任何社会都没有资格谈什么优越性。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缺乏坚实经济

基础的社会主义是无法巩固和发展的。但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同政治、

文化发展之间不是单向的作用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离开了

这种互动关系,经济增长不可能持久,或者是“有增长而无发展”,甚

至可能造成贫富两极分化、政治腐败和社会失序而使现代化进程中断。

因此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经济增长目标的同时,也要重

视社会发展目标,要以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来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第二,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对外

开放是一把“双刃剑”。积极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

,是我国发展经济所必需的;但如果对“度”把握不好,对外开放也可

能变成对外依附,逐渐丧失经济独立,进而影响国家的政治独立。这在

前些年的东欧剧变中已经有过沉痛的教训。我们必须牢记邓小平同志的

指示,要在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坚持把自己的立足点放在独立自

主、自力更生上。要对可能出现的“依附”保持足够的警惕。

第三,发展经济与发展科技的关系。我国是社会主义大国,西方对

我国的技术封锁将长期存在,如果没有自己的高新科技产业,国家的富

强和民族的振兴是很难实现的。邓小平同志对此十分清醒。他强调指出

,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

标志。所以,我们的发展战略要做到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统筹规划,既

强调中间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又要重视发展高新科技和加强基础科学研

究,并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全民科技意识教育

等途径使之得以落实。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社会全面发展

改革是一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其它方面的全面的变

革,改革的各个方面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实践证明,在改革中过分强调“突破口”的带动效应,不重视改革各方

面的“大体同步”,往往会因“孤军深入”而受阻。从后发展国家的普

遍性经验看,由于特殊的国际国内环境,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不仅

仅是一项经济活动,而且是一项政治活动。其每一项重大的经济决策,

无不包含政治目标和政治意义,也离不开政治条件的配合。例如,发展

经济与维护国家政治独立和安全是联在一起的,而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

又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条件。可以说,经济与政治目标的统一性和交互性

是后发展国家现代化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难点。这在客观上要求后发

展国家的宏观决策既要满足经济目标和适合经济活动规律,也要符合政

治目标和社会目标。中国目前也面临着同样的处境。因此,全面深化改

革,为现代化创造更好的体制环境,是推进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根本途

第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要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社会主义的基本制

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这方面最大的难点是创造一种能使公有制经

济高效率运行的新形式。其二,市场经济的一般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相

结合。这要求我们在充分肯定市场经济的正面效应的同时,也要搞清楚

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是一件前无古人

的伟大创举,许多问题有待我们自己在实践中探索。比如政府行为问题

,是不是搞市场经济,政府就什么也不应管不该管了?恐怕不行。政府

在现阶段还不能管得太少,还得干一些市场不能干(或目前干不了)的

事。从二战后西方国家的实践看,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对经济和社

会生活的直接和间接干预是加强了而不是削弱了,这也许是现代社会发

展的一种客观需要,或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要求政治体制改革相

配合。早在80年代中期,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现在经济体制改革

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搞政治体制改

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于贯彻。”这清楚地阐明了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

紧密联系。为了配合经济体制改革,近几年我们把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放在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上,花了不少功夫,但离目标的实现还有

不小距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政治体制改革自身的不配套问题值得

从我国的国情看,政治体制改革主要应理顺三种关系,即党政关系

、中央与地方关系、政府与企业关系。这三方面的关系相互联系和交叉

,单纯调整某一方面的关系都会受到其它两方面的牵制,因而不仅不能

促进政治体制的整体优化,其本身的调整也很难到位。所以,对这三方

面的关系作进一步的调整是必要的。

党政关系的调整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需要周密策划,有序进行

,不能急于求成。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党政关系。

“中心”和“核心”在实践中很难协调,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解决

这一问题的思路不应在“企业需要不需要党组织”上找答案,也不应把

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大小与执政党地位简单联系,而应依次搞清企业

的目标和功能,厂长经理及其行政管理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企业党政组

织在职能上的区分和交叉等问题,进而以企业的目标为核心,明确界定

企业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避免“两辆马车各拉各”的弊病。否则

,现代企业制度将很难建立起来。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涉及全局的大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客观上要求改变原来的大一统体制,实现社会结构进一步分化。由于

这个转轨的过程充满着复杂性矛盾性,如果没有中央权力的宏观协调和

控制,很难保证分化目标的顺利实现。可见,分化离不开集中,集中才

能更好地分化。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的发展条件差异很大

,发展现状很不平衡,如果这些差别继续扩大,可能会激化不同地区和

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进而影响社会稳定。解决这个涉及全局

的问题,需要各地区之间的互相帮助和“先富带动后富”,但这不可能

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还得靠代表国家整体利益和全局利益的中央政府的

权威和有效的宏观调控。然而,目前中央与地方之间不合理的经济利益

格局,明显不利于中央权威的实现。改革以来实行的“放权让利”政策

,一方面增强了地方(尤其是发达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活力,另一方面

却使国家的积累能力下降,中央财政汲取力大为削弱。有学者指出,我

国自改革以来,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

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这样下去,中央政府实际上很难对全国经济和社

会发展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针对上述情况,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和五中全会都明确提出“必须

加强中央的统一领导,维护中央权威”的要求。怎样实现这个要求?最

简便的方法是强化行政控制,用行政命令来强化权威,但这无疑是退回

到原有的集权体制,是不可取的。正确的方法是经济、法律、行政三个

手段并用。其中,经济手段是首要和主要的手段,中央通过资源配置和

宏观政策,对地方政府的经济和社会行为进行引导和制约。其次是法律

手段,通过的法律规范,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明

确界定中央和地方的事权、财权和决策权,力求做到“集分平衡”,发

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行政手段指中央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

对地方进行直接而具体的控制和调整。三个手段并用是有条件的,使用

经济手段的前提是中央必须掌握足够的财力和物力,因而必须通过财政

、税收体制改革,切实改变“两个比重”的不合理的状况。加快宏观调

控方面的立法和执法则是运用法律手段的必要条件。

政企关系能否理顺,直接关系市场经济体制的前途。这方面的改革

主要是两个内容:一是政府放权于企业,使企业真正成为利益主体和市

场主体;二是建立起有效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使政府能够高效率地解

决市场运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弥补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这些思路本

来是清楚的,关键是怎样落实。近几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进

展较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大的难题是精简机构和政府裁员,

处理不好将影响社会和政治稳定。能否“软”、“硬”两手并用?软方

式即以相当数量的“离职金”和原有福利待遇构成有吸引力的离职条件

;硬方式即以立法手段严格规范机构编制和设置,严格离退休制度。两

手并用,坚持数年,必有成效。

第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智力支持和精

神支持。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从当前的迫切需要看,必

须在全民族的教育和精神动力两方面取得大的进展。教育的主要任务是

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条件。我国改革开放

以来,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要看到,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

,文盲、半文盲的比例虽然有所降低,但绝对数仍在增加。农村教育的

发展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前途的大事,农村教育的落后制约了农村经济发

展,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和农民的相对贫穷又制约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发

展,限制了社会积累的增加,延缓了城市化进程,引发了新的社会问题

。可以说,没有农村的相应发展,我国的现代化是缺乏根基的。因此,

必须切实加强对农村教育工作的领导,下决心把教育搞上去。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精神动力。市场经济体制能否建立及建立后能否

顺利运行,不仅取决于能否确立一些规范和制度,还取决于能否形成一

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价值观和精神动力。目前尤其需要强化和倡导的

是:1、契约观念。契约是现代社会普遍用于规范社会个体之间、 个体

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形式。契约观念的核心是

双方订约时平等自愿和履约过程中诚实守信。契约观念在西方文化中历

史久远,已潜移默化于民众意识之中,在规范社会成员的经济、政治行

为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契约”形式及其观念,民

众的契约观念淡薄与此有关。但是,契约观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

或缺的,它是信誉观念、信用观念的基础,是反对损人利己、弄虚作假

、狭隘自私、维护经济和社会秩序的重要精神条件,因而要大力强化。

2、勤奋、节俭精神。 一个社会的成员怎样对待物质享乐是关系社会发

展的大问题。从我国目前经济不发达的现状出发,大力倡导勤奋和节俭

精神十分必要。勤奋可以使我们争取时间,在困难的条件下加快发展;

节俭可以增加积累,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以节俭增加国家积累,

以勤奋促进现代化发展,应该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

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但抓好以下两件事就

有希望:一是抓各级领导干部的示范。领导干部是国家和社会生活的组

织者、管理者,其行为往往是群众和舆论关注的焦点,对社会风尚的影

响很大。如果领导者勤奋敬业,下属怎敢懈怠?反之,如果领导者追求

“大款化”,必然助长社会的奢侈之风。二是切实发挥舆论工具的作用

。要大力抨击和揭露各种不良社会风气和社会丑恶现象,更要大力宣传

艰苦创业和“两手抓,两手硬”的先进典型。

(作者单位:四川省委党校科社部)*

标签:;  ;  ;  ;  ;  ;  ;  

现阶段促进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思考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