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复旦的多年辩论_大学论文

我在复旦的多年辩论_大学论文

我在复旦的辩论岁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复旦论文,我在论文,岁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简称复旦,始建于1905年,初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创始人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首任校董为孙中山先生。“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复旦大学在解放初期享有“江南第一学府”的美誉,是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的首批全国重点大学。复旦大学涵盖了文学、理学、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工学等十大学科门类,拥有邯郸、枫林、张江、江湾四大校区。

      走在复旦校园的路上,或浓或淡地感受着“自由而无用”的氛围。

      经过光华大道的时候,偶尔会发现一些特别的点缀,一排色彩斑斓的展板展示着复旦人的风采。有时候是例如“校园十大歌手”等校际活动的选手宣传,学生歌手们星光熠熠;有时候是公益活动的照片与故事,又有一群人在假期走进了深山,山区孩子的脸红扑扑的,和志愿者们的微笑一样灿烂…

      在这里,每个人的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共同组成了多彩的复旦:他的故事是红色的,惊心动魄;他的故事是绿色的,公益环保;他的故事是橙色的,温暖阳光……每个人的故事都有自己的主色调。在这里,你会发现,同龄人的丰富阅历令你咋舌,原来自己之外的世界那么广阔。

      就在这个斑斓的校园里,你也会见到这样一群人,他们在黄昏之时,身着正装,手持资料,风风火火地走向“三教”。在很多个深夜,他们头发凌乱、一脸疲倦,却依旧口若悬河、“舌灿莲花”……而我,就在这群人当中,我们,共同构建着复旦的辩论生活。

      我的复旦生活,是从辩论开始的。我大学里最珍惜的人,最热衷的活动,最纠结的社团,都因2013年暑假举办的那场新生网络辩论赛而早早注定了。

      辩论这项耗费脑力、折腾身体的活动,让我认识了许多有趣的人,留下了太多或美好或悲伤的回忆。曾经,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你不比赛了,还要继续留在“演讲与口才协会”,还那么热衷于辩论。我总是一笑而过,不作回答,但到夜深人静的时候,自己却会默默寻找答案。

      也许是队友的缘故吧。

      第一次,网络辩论赛,机缘巧合之下,和一些新生分配到同一个队伍。当时,怯懦的自己曾有过退缩的想法,然而队友的热情,让我觉得,不能因为自己的胆小而导致他们被迫退出。此时,从未谋面的人成了亲密队友,从讨论到比赛,我们之间的联系都是依靠“YY语音”,“YY语音”传递着我们的声音与友谊。

      第二次,新生辩论赛,本来没想过参加,但前队友想组队的意愿使我动摇了,我甚至决定主动做个枢纽,将身边热爱辩论的好友集合起来,组成了一支“杂乱的队伍”。这也许是我之后领队生涯的奠基与开端,而新生辩论赛时和队友面对面的接触,更让我感受到辩论的魅力。这和网辩赛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网络始终无法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无法给你一种鲜活的体验。

      第三次,是系际赛,只能按照学院或者书院组队,曾经的队友,无奈只好各奔东西。这次,我选择了做幕后的领队而不是台上的辩手……

      无论如何,我都感谢那些让我走上辩论这条“不归路”的伙伴们。虽然我知道自己没多少辩论天赋,但我却舍不得完全离开辩论的世界,最让我放不下的就是队友之间的友谊。

      又或许是过程的缘故吧。

      那一个个准备辩题的夜晚,雕刻着我们的大学生涯,塑造着我们的“青葱岁月”。

      一个小小的活动室,当别人都熄灯歇息的时候,这里依旧灯火通明。大家可能会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认同谁,互相拆解,互相质疑,却始终没有人有能力定下一个便于操作又完美无缺的框架。有时可能就只有“噼里啪啦”敲打键盘的声音,各自埋头找着有用的资料,将自己想说的话一个字一个字地码下来。有时还会遇到训练场地缺乏网络的情况,这时。总会有那么一个人“慷慨捐助”,献出自己的流量,开了“热点”供大家使用。有时弥漫着的可能是“厌战”的空气,大家困倦得趴在桌上,眼皮不住地往下耷拉。每人都有着“熊猫眼”,一个个急躁又不耐烦,小小的活动室里一片浓黑的疲惫。

      一条寂静的校路,昏暗的路灯无数次拉长我们疲惫的身影,对于复旦夜景最有发言权的人,不是学霸就是我们这些打辩论赛的。

      还有一个个深夜小吃摊,是我们的开心基地。训练结束,或者比赛结束,不管胜负,我们都要去吃宵夜。据不完全统计,辩论带动复旦附近食肆的当月营业额飙升13.82%,自国定路段到国权路段,凌晨12点后各类小摊上座率均有显著攀升。当然,我们的辩论宵夜还有一个不成文规矩,“Senior pay or rich pay”,因此,新生可以十分开心地蹭吃蹭喝。

      最后,也许是回忆的缘故。

      在学校打辩论赛很难有永远的队友,因此每一场比赛都弥足珍贵。正因为珍贵,所以回忆才更显得重要。

      最让人难忘的是大一“新辩”。

      那时自己糊里糊涂地担当起领队的角色,不认识任何学长学姐,后来才知道,我们这支队伍的教练团是那么单薄。因为不知道如何借用活动室,每天跑到东区KFC训练。当时的KFC还通宵营业,现在已经早早就关门了。当时的KFC还没有WiFi,而我就是那个提供“热点”的人,一轮下来,我的流量就耗费殆尽了,但晋级之后依旧乐此不疲地提供着“热点”。

      最辛苦的是晋级后的第二轮,一周要准备两场比赛。那时正值期中考时期,队里的男生都是理工男,都要忙着准备理科令人颤抖的期中考试,还有一个妹子要准备民乐团的考试,只剩下我和敏怡有空准备辩题。那一周,收集整理资料,写辩案稿子,我都一手包办。虽然大家都嚷嚷着“好累,不如放弃吧”,却依然团结着向前奋斗。男生们下课后马上赶来训练,凌晨回到宿舍才重新拾起课本。每次训练前,我和敏怡会给大家报备一遍资料、立论的情况。幸亏我们还有一个可爱的教练,那时开玩笑地商量着如何把教练卖给对手或评委,以求胜出,似乎成为我们唯一的娱乐。最后,我们两场比赛都胜利了,那时获得的是一种源自心底的喜悦和满足。

      我的大学故事也许很单调,基本围绕着辩论,但我的故事又是复杂的,因为每一次的比赛和训练,都会遇到不同的人,都成就了不同的精彩回忆。

      我的故事只是复旦生活的一个剪影,而复旦生活也只是众多大学生活的一个剪影。这些故事,永远未完待续。

标签:;  ;  ;  ;  

我在复旦的多年辩论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