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山东高考文综政治试题浅析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东论文,启示论文,政治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0年山东高考文综试卷与2009年试卷相比,试卷整体结构与题量都保持稳定,未进行大的调整。总体而言,坚持了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原则和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具有较好的思想性、科学性和综合性,代表了命题的方向。和以往高考试题相比,今年的高考试题尤显平稳、相对简单,没有偏题、怪题,学生感觉做起来比较顺手,这是今年高考最突出的特点。这也与我省推进素质教育,删除繁、难、偏、旧内容,适当降低教学难度的精神相符合。其中政治部分试题尤能体现时代性、彰显地方性,符合新课程理念,做到了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一、政治部分试题的特点
1.贯穿科学发展观主线,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和国家意志
科学发展观仍然是2010年高考命题的主线和指导思想。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而且从2008年开始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历时一年半,已经拉上帷幕;期间,山东省的“科学发展观进课堂”活动也快速推进,这些都决定和预示着科学发展观是必考内容,不一定直接考查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但作为一条命题主线是无法回避的,而且是必须予以贯彻和落实的,这也是高考体现国家意志的表现。
以上这些试题均是围绕着科学发展观这条主线来命题的,坚持了正确的价值导向,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志,紧紧把握住了时代脉搏。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2010年我省高考文综政治试题从各方面很好地坚持了这一特点。试题鲜明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正确处理了知识性和思想性的关系,旗帜鲜明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注意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2.重视基础考查,注意了知识考查的覆盖面
试题重视了基础和主干知识的考查,涉及的知识覆盖面比较广,大部分题目不是仅仅局限于一个知识点进行考查,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系统复习情况。试卷中涉及必修和选修模块的知识点如下页表:
通过以上统计可以看出,必修部分四个模块每个单元都有考查内容,高考试题越来越重视对基础和主干知识的考查,且考查的范围也越来越宽泛,增强了知识的覆盖面。在今年试题非选择题部分,特别重视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如28题的(2)(3)(4)问、29题的(3)(4)问以及36、37题,都是对课标和考纲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无形中也降低了试题的总体难度。
3.突出能力立意,体现素质教育要求
能力立意是新课程高考的命题理念,2010年的高考试题继续坚持贴近素质教育,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突出综合能力的考查。试题在承袭往年高考试题经验的基础上,追求高考改革意识、新课程改革理念与推进素质教育的趋向一致,无论在考试内容的要求上、试题的选材上,还是在考试设问形式、答案的设置上,都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创新,进一步坚持了能力立意这一指导思想。
(1)所有试题都是以新材料新情境考查知识点,这非常有利于克服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突出对学生不同的思维能力的考查,既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考查学生的聚合思维;凸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四种能力目标在今年的试卷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从2010年的试题来看,高考越来越重视和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纯考查死记硬背的题目越来越少。不管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对能力方面的要求都有所提升,大部分题目不是看完就能给出答案的。
(2)学科内知识考查的综合性进一步增强。如选择题18题考查的知识点包括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市场的基础作用、统筹城乡发展等。第21题考查的知识点包括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我国选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第28题,综合考查了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个模块的知识。另外,第36题的答案可以看作是必修二和选修三的有机整合。
(3)试题的选择性、探究性和开放性不断增强。2010年政治高考试题在原来选修部分内容实行选做的基础上,又尝试在必做部分加强了选择性。如28题第(2)问“假如你是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运用政治生活常识,谈谈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应如何履职”,既扩大了考查的范围,又增强了学生的选择性,能够很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和要求。同时,试题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把探究性题目进一步延伸到了选做题中。如第36题以2009年中国外交活动为背景,以“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为主题,要求考生根据要求写一篇时政评论;第37题以“低碳生活”为背景,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环境伦理的应有之义”为题写一篇小论文。这两道题目都是通过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根据所学知识多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在答案的设计上也充分尊重了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式,给学生个性的发挥提供了较大的空间,较好地体现了开放性。
4.立足学生实际,关注重大热点
从试题的选材上看,坚持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温总理的庄严承诺,到“同票同权”;从宏观调控保增长,到发展先进文化;从“红色”影视剧,到上海世博会;从爱国情怀,到低碳生活……选择的都是学生身边的生活,可以说整个试卷是一幅生活的画卷。这样就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就是知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引导学生通过关注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既有直面题干直接设问的,又有情境式设问的;既有直来直去直接考查知识的,又有调动学生发散思维的。特别是选修题,采用探究性试题的形式,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这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试题紧密联系实际,不回避社会热点,凸显政治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突出时代特色。本试题考查的社会热点有: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如17、18题)、加强宏观调控保增长(如20题)、修改选举法健全民主政治(如21题)、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如22、23题)、优化产业结构振兴文化产业、上海世博会(如28题)、庆祝建国60周年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如29题)、我国外交成就(如36题)、倡导低碳生活(如37题)等。对于这些社会热点,学生在平日的复习备考中大都接触过、训练过,所以并不感到陌生,也符合高考考查的内容和要求。
试题答案设置中依然涉及时政术语,对于运用时政术语回答的酌情给分。如36题中若答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构建和谐世界”等言之有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等要求。
5.选取地方素材,彰显地方特色
试题继续注重选取地方素材,开发地方资源,突出山东地方特色,营造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亲切感。如22题以山东省启动的“放飞梦想”绿色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活动和开展的“诵读经典,爱我中华”活动为背景出题考查。第28题选取山东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山东两会关注文化产业发展为背景设计题目考查。这些都凸显了我们山东省自主命题的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关心本地区各项事业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关心山东、热爱山东,也有利于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本地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考生营造一种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
6.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1)必修各模块分值稳中有变。下表是四年来必修模块的分值统计情况: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四大必修模块在试题中的分值分布是基本稳定的,四年来没有很大的变化。《经济生活》和《生活与哲学》两个模块所占比重相对大些,今年试题中《文化生活》比重有所增加,《政治生活》比重略有下降。
(2)试题难易度把握较好,区分度较好。题目看似不难,但得高分不容易。选择题在题干材料的设计上有了很大的创新,古今中外、人文与社会的和谐、重大时事的影响,可谓包罗万象,体现了思想政治教学的方向。探究类题目由选择过渡到非选择,2010年又进一步延伸到选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选修的考查设问越来越灵活,有意打破机械的记忆,而转向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对于重点知识内涵和内在逻辑的理解、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应该说,2010年的命题在选修题目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创新和突破。
(3)增强了选择性,最大程度地保证了高考的公平、公正性。2010年政治高考试题在原来选修部分内容实行选做的基础上,又尝试在必做部分加强了选择性。如28题第(2)问“假如你是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运用政治生活常识,谈谈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应如何履职”,既扩大了考查的范围,又增强了学生的选择性,能够很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和要求,最大程度地保证了高考的公平、公正性。
总的来说,2010年山东省文综试题政治部分体现了素质教育改革的新方向,认真贯彻了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体现了能力立意,与以往试题相比,在保持了试卷形式和内容的稳定性的同时,又兼顾了多样选择性和地方特色。既能较好地测试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能有效地考查考生获取有效信息、认知理解、分析综合等能力。
二、试题对新高三复习备考的启示
1.加强研究,明确方向,做到科学备考
加强对高考相关问题的研究,把握命题方向和规律,可以使我们的复习备考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对照《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加强对2010年高考试题的研究,尤其是通过与2007、2008、2009三年试题的对比,探寻和把握高考命题的动态走势,明确复习方向,增强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同时,坚持和落实一轮复习全面、系统、扎实、灵活,二轮复习巩固、完善、综合、提高,三轮复习仿真、内化、迁移、调整的基本要求,并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确保复习策略的科学性。
2.稳扎稳打,重视落实,全面筑牢根基
基础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离开了基础知识,能力与觉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考试题无论怎样的新、奇、巧,终究“万变不离其宗”,基础知识始终是高考命题的第一依据,越是基础的就越具有决定性意义。基础不扎实是学生失分的第一原因,这一点在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卷28题第(2)(3)(4)问、29题第(3)(4)问、36题第(1)(2)问以及37题第(2)问中表现尤为明显。这些题目的答案要点所用语言均来自课本,并且有些是我们比较容易忽略的。因此,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要以《考试说明》上明确的考点为依据,立足课本和基础,引导学生细致地梳理所有的考点,在突出主干的同时一定要做到全面、系统、扎实。既要到边到沿,不留死角,又要总体把握,形成知识网络体系,做到点、线、面的结合,加强知识的熟悉度,以便能随时调动或提取所需知识内容,提高知识运用的针对性,初步形成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平时教学和复习中将规定的考点落实到位,做到点点清、点点明、点点通,对原理的理解要准确简练,使用政治术语要规范,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听写、提问等形式不厌其烦地落实好基础知识。即使在复习的最后阶段仍然要强调基础的重要性,回归教材,避免舍本逐末,事倍功半。在平时的练习或测试中加大基础试题的比重,引导学生在基础知识过关上下工夫。
3.讲求方法,注重运用,提升解题能力
基础知识不牢固然是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但思维不活跃、能力不强,却是学生得不了高分的关键因素。因此,培养能力也是今后复习、备考的重点。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复习备考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切实重视和加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针对学生在迁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审题能力等方面存在的欠缺,采取相应的措施与方法,做到知识掌握与能力的培养相统一。根据《考试大纲》中关于四种能力及其不同层次的要求,在复习备考中要精选典型例题特别是近几年的高考题加以训练。要抓住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教师点拨总结,逐步找到做题的方法、规律、技巧;同时,通过一定的变式训练,内化为学生的做题能力。
在扎实把握基础知识前提下,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尤为重要。教师要指导学生熟练掌握几类高考典型主观题的解题方法。如图表类28题第(1)问;原因类28题第(4)问,29题第(3)问;辨析类28题第(3)问;措施类28题第(2)问;探究类36题、37题;还有2010年高考没有涉及的题型。研究其他省市高考新题型(如上海市的小论文式的题目、江苏省的综合探究题、广东省的漫画主观题等),设计题目适当训练运用,做到举一反三;同时,还要加强答题技巧的指导。例如:
(1)答案组织注重正确套路,实现理论与材料有机结合;重要的观点、要点、关键词写在前面,做到“画龙先点睛”。这样会让阅卷者一目了然,便于提高得分率。例如,29题第(4)问“结合材料四,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分析当代青年在爱国情感的表达上具有新的时代特点的哲学依据。”作答时每个要点中的哲学观点都应写在前面,而材料分析则写在后面。
(2)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一定要组织到答案中。要教会学生善于发现材料的有效信息。许多考生答题往往陷入一种思维误区,认为材料仅仅是创设问题新情景的一种手段,最终只有把材料所提供的内容折射到教材中相应的知识点,才能找到正确答案。因此,许多考生对材料重视的程度不足,阅读材料往往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从材料的内容中寻找突破口,不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而一味根据设问寻找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虽冥思苦想、绞尽脑汁,最终还是未能从教材内容中组织成确切的表述。近两年文综试卷政治部分主观题的一大特点,就是注重考查考生分析、处理材料的能力,一些材料本身就隐含着答案。
(3)答案层次清楚,逻辑严谨。一些学生的答案从头到尾,不分段落,不分层次,没有要点,条理不清,语无伦次,逻辑不通,重复啰嗦,使阅卷老师费时费神,难以寻找得分点。因此,要注意答题格式的规范性,应提倡分点答题,答案实现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
(4)适当使用时政术语。高考复习中除了要做好课本知识的积累外,还要注意时政术语的积累和应用。对于纯时政语言段落不必强求学生一一背过,但强调频率较高的时政词语可以在答案中适当运用。如36题第(2)问答案中出现了不少时政术语如“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致力于维护人类共同家园、实现互利共赢、勇于承担国际责任、树立良好国际形象、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构建和谐世界”等。
(5)书写要规范,卷面保持整洁。网上阅卷对考生书写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卷面整洁,字体隽秀整齐、粗细得当,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产生愉悦之感。字体不要太小,不要写得太轻,字间距、行间距要合理。
总之,要让学生养成做题之前先找方法、运用方法指导做题、答题的好习惯。常用的方法要变成学生的“家常便饭”,做到“法”不离手、心中有“数”。
4.熟悉热点,关注省情,密切联系实际
关注生活、关注热点,是政治学科高考的一大特点。新课改方案和考试说明都强调“试题设计尽量采用新情境、新材料,力求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注重考查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复习备考中对热点问题要高度重视。热点问题的考查一般坚持“四个突出”:一是突出考查经济问题(如应对金融危机、宏观调控、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成就等),二是考查新观点和新颖问题(如公平正义问题、低碳节能减排等),三是突出考查人类持续关注的问题即长效热点(如科学发展观、资源与环境、和平与发展、对外政策等),四是突出考查本年度重大时事(如选举法的修订、抗旱、抗震、抗洪等)。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把时政、社会热点和教学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可以利用学生搜集时政播报、录像剪辑、印发材料等多种形式将时政、社会热点素材与学生分享,通过课堂合作探究和自主时间同学交流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中,我们还要时刻关注和注意掌握时政术语和关键词,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促进新疆西藏跨越式发展等等。
山东省的自主命题,会继续关注省情,突出地方性。2010年的高考试题28题中的材料二就是选取了2009年山东省十大新闻之一的“山东演艺集团等三家省直文化企业同时揭牌成立,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再谱新篇章”这一热点。在今后的教学与复习中必须及时了解山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了解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路线和方针,并注重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及时关注山东省的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每年的山东十大新闻。
5.继续关注民族宗教问题,搞好民族团结教育
在20l0年的高考政治试题中民族团结问题没有直接考查,只是在历史试题中有所涉及。但教育部在2009年7月公布了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内容,其中提到要在各地中小学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将各阶段民族团结教育全国统编教材的教学内容纳入小学阶段考查和中、高考及中职毕业考试范围,试题分值不低于政治科目分数的15%。这一要求是从新高二和新高三学生开始的,因此,我们在复习时对于《政治生活》和《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中涉及民族宗教问题的相关知识,要继续进行认真细致的复习;同时,积极关注《民族理论常识》课程以及党和国家在民族团结、宗教问题上的新要求,做到及时准确地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