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月芹 张宏会 湖北省南漳县东巩初级中学 441500
摘 要:家校联手帮助被霸凌学生融入同伴群体,重建人际信任,修复伤口,形成面对霸凌的自卫能力,让实施霸凌的学生的霸凌行为受挫,从根本上治理校园霸凌。
关键词:被霸凌学生(文中以B表示) 霸凌 实施霸凌的学生(文中以S)
保障学生身心安全是中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学校应设立一个针对学生被霸凌的应对方案,包含对霸凌程度的分级评估、详细预警、通报规定,和具体的处理流程,有利于发现霸凌事件以后进行快捷处理,形成暂时的保护圈,帮助B修复伤口。当学生遭受到霸凌,学校就要安排相关教师介入,召开由老师、S的家长和B的家长参与的联合会议,分级评估B身心伤害程度,宣布处理办法。一方面教育那些S,要求他们承担行为后果;另一方面,安排在校园和家庭的保护措施,对B的行踪进行密切监控,防止他受到打击报复,或者遭遇再次霸凌。教师需特别关照B,当他与同学互动时,避免遭到刻意的孤立排斥。
因为S不是被教育一下就能改正的,他们的父母就算觉得抱歉,但不可能随时跟在孩子身边,制止自家孩子欺负别人,而且学校的霸凌方案只能在校内和老师有意识的监控下使用。产生霸凌有深层复杂的多重原因,抽丝剥茧,找准问题症结所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帮助B走出遭遇霸凌的困境,根治校园霸凌。
一、建立自信的措施
家长和老师不可能陪伴保护B一生一世,若学生没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被霸凌的阴影会伴随终生,甚至在长大后还会重复遭受不公平的对待。
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存在价值和建立自信,培养起应对的胆略和策略,学会智慧地自我保护。为此,家校方面要多强调和肯定B的优点和与众不同之处,建立一个认可接纳的家庭学校氛围;支持学生多做些自己喜欢的事,发掘其爱好和兴趣,更多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并去展示它们。当学生做着愉悦的事情,对自己及所处的外界环境开始有新认识的时候,会自然呈现出一种气场和自信。
B自信心提高,言行举止都会有所不同,这种新的自我角色一经确立,S就会有感觉。柿子都是捡软的来捏,S自然有所忌惮,不敢再去招惹,没有人愿意找挫败和难受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语言抗议的措施
霸凌事件后,教师和家长可以开诚布公地与B聊他的情绪和感受,分析被霸凌的原因,弄清危险和侵害来源:在这个世界上,很多时候,当你被看成是异类,就会被抗拒排斥;其实,打压欺负别人的人,并不强大,他们反而更需要帮助,因为他们看不到别人的特长,只会用拳头和谩骂来表达内心的不安;不用怕S,不用刻意躲开,要站起来直面一切。
教师和家长还可以引导B演练一些实用技巧,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应对不同的霸凌侵犯。大声、友好但坚定地表明立场,这是B确立信心和界限的第一步,也是站起来的第一步。
三、建立朋友圈的措施
教师和家长绝对不能用爱和保护把B隔离在本应加入的群体之外,对他们而言,维持和建立朋友圈尤其重要。但面对上下学路上这个学校霸凌方案覆盖不了的最薄弱环节,家长通常采取转学或者接送学生上下学的简单方式,这是不可取的。理性思考一下:
1.B的状况并没有严重到完全不能自己应对。
2.转学的话,也是在这个片区,抬头不见低头见,依然会在路上和公共场所遇到欺负他的人。
3.转学是一种逃避,难以保证学生去了新的学校和班级不会有同等遭遇,甚至学生会因为空降到一个班级,没有熟悉的同伴而受到排挤,使情况更糟糕。比较适合B成长的方法是根据家到学校的距离,选择合适的上下学方式,避免走僻静路段,家长偶尔接送,平时鼓励B自己上下学,或者与同学结伴而行,家长则可以远远跟随,观察状况,切忌让学生发觉,给B腾出时间和空间与同伴沟通交流,建立朋友圈。
家长和教师还可以创造机会帮助B结识新朋友,培养学生赢得人心和同伴认可的能力;遇到问题,互相学习,提高自己的处事能力;遇到困难,互相帮助化解危机,用友情的屏障将霸凌挡在外面。敌意大多来自误解,消除误解,B与S成为朋友也是可能的。家长或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创造平台,让S与B在融洽轻松的氛围里,慢慢走近,合作共事,增进了解各自的特点和观念。人心都是相通的,即使不能完全化敌为友,起码可以彼此理解尊重,求同存异。
B若正处在自己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和适应期,遭遇霸凌就是雪上加霜的事件,通常超越了学生的承受力。虽然霸凌带来身体伤害,但学生更难接受的是被同伴孤立和隔离的冷暴力,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恐惧和折磨。家长和教师要密切关注B的动态,有处理不了的问题,及时寻求行为心理学家和处理霸凌问题专家的帮助,疗愈学生的心理创伤并帮助学生走出被霸凌的状态。
处理霸凌不是一蹴而就的,中间会有波折,需要家长和教师持久而密切的关注,不断重复以上的举措,促进B心身逐步强大,彻底根治校园霸凌。
参考文献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2012修订版,民族出版社。
论文作者:冯月芹 张宏会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0
标签:学生论文; 家长论文; 教师论文; 学校论文; 同伴论文; 校园论文; 自己的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