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07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高层建筑物在我国城乡中也迅速崛起,络绎不绝。但是,在高层建筑物崛起的同时,地质灾害也在我国频频发生。而地质灾害对建筑物的影响与破坏是非常严重的,地震便是对房屋建筑物影响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为此,我国不仅对于房屋施工技术的标准越来越高,对于房屋建筑物的抗震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对于抗震技术的研究已然成为房屋建筑领域中的重中之重。本篇文章对于房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技术进行了较深层次的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房屋结构;结构设计;抗震技术
一、抗震技术的概述
(一)抗震技术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地震是一种普遍的地质灾害,它拥有着非常大的破坏力并且难以猜测,非常容易对建筑物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产生非常严重的损坏。为此,我国正在逐渐的汲取以往地震发生的教训,并且有了一定的经验累积,在地震发生之后挽救损失的过程中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除此之外,我国对于加强房屋的抗震设计是极其重视的,并且对抗震技术与抗震设防标准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二)抗震技术的原理
地震是来源于地壳的运动,并且通过纵波、横波进行传递,地面上的建筑物受到横波、纵波的能量带动,从而产生强烈的震动,对建筑物内部造成严重的破坏。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的振幅受本身阻力影响,阻力的大小和振幅大小呈负相关,即阻力越小,建筑物对地震产生的能量的抵消值就越小,建筑物振幅就越大,对建筑物的损毁程度也就越大。因此,抗震技术的原理就是增加建筑物的阻力,进而减小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振幅,降低地震对建筑屋的损害。
(三)抗震技术的标准
抗震技术分为四大类,分别是甲类建筑、乙类建筑、丙类建筑和丁类建筑。其中,甲类建筑是指非常重大的工程建筑,或者有可能在发生地震时出现严重损坏的建筑。当建筑物为甲类建筑时,其抗震的设防烈度一定要高于当地地区的要求指数;乙类建筑便是指在进行房屋设计时,要结合当地地区的具体情况,采取抗震性能更加优化的房屋结构;丙类建筑的抗震技术要求稍稍低于乙类建筑,要求只要满足当地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丁类建筑的抗震措施便是最低的一类,其抗震措施可以略略低于当地地区的抗震烈度要求,但是最低要求不可以低于6度的抗震烈度,以防建筑物抵挡不住地震的破坏。
二、建筑抗震技术的介绍
(一)建筑隔震技术
在建筑隔震技术中,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个较为广泛的基础隔震元件——叠层橡胶支座。叠层橡胶支座是由钢板和橡胶组成的,进行一定的加工后,将钢板和橡胶牢固的连接起来。叠层橡胶支座可以使房屋建筑对于抗震的设防目标提升一个等级。由传统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升级为“小震不坏、中震轻度破坏、大震不丧失功能”的新型隔震技术目标。
(二)消能减震技术
建筑物最大的受力部位便是建筑的节点处,而在地震发生时,往往节点处也是被破坏最严重的部位。而消能减震技术便是通过在节点处设置阻尼器从而达到减震的效果。从物理学的角度出发,“阻尼”便是能致使自由震动衰减的各种摩擦和阻碍作用。阻尼系统也就是“阻尼器”被设置在建筑从中,从而使得其能够提供一定的阻力,从而降低地震能量。在建筑物的节点处安装阻尼器,可以消耗大部分的由地震传递给建筑物的能力,从而可以减少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抗震技术在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一)房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
在进行房屋结构设计的过程中,除了房屋结构本身的设计外,还要综合地质条件、建筑物自身的基础结构、地理位置和所用材料等因素。在进行抗震措施设计时,要使建筑物类型和抗震设计标准相结合,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的进行双重抗震设计,并熟练有效的运用抗震技术、技巧,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提高在发生地震时建筑物的稳定性,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质量。
(二)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建材选择
建筑材料的选择在房屋结构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建筑材料是建筑结构中非常重要的承重原料。抗震结构对建筑材料的刚性、塑性等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在选用建筑材料时,要把建筑物的稳定性当做目标,并参考地震是否时常发生,总结以往的地震震史,并总结经验、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选用合适的建筑材料。正常情况下,为了不影响建筑物的使用效果和自身结构,应该选用质量较小的建筑材料,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力,同时也可以减少因为地震对人员的伤害。例如,东北地区,主要的建筑材料便是钢筋混凝土,而且大型建筑物还会采用伸缩缝,使得建筑结构具有一定的完整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三)房屋结构设计中的隔震措施
房屋结构设计中的隔震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隔震措施是结合建筑物本身和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所进行的抗震结构设计,从而科学的对建筑物的抗震装置与抗震位置进行安排,并在建筑物的关键部位设置建筑隔震层,从而降低地震对建筑物所造成的伤害。在我国,根据隔震层设置的位置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四类,分别是地基隔震措施、基础隔震措施、悬挂隔震措施和间隔隔震措施。
其中,地基隔震是指在建筑物的最底部设置一个缓冲层,在地震的横波、纵波传来时,抵消掉一部分的地震能量,从而降低对建筑物的破坏。基础是建筑物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基础的抗震设计在整个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中也是最重要的,技术要求相对也是较高的。具体是在建筑物的基础与上部连接的位置设置隔震层,减少地震波向建筑物上不得传导能量,从而减少对建筑物的破坏。悬挂隔震措施,是运用悬挂的方式进行隔震,可以大幅度的减少地震破坏的范围。对于间层隔震来说,其最大的作用便是再次吸收、缓冲地震的能量波,这种隔震是最简单的隔震方法,也是最普遍的隔震方法。
(四)房屋结构设计中的机敏减震
房屋结构设计中的机敏减震也是减震方法之一。机敏减震巧妙地运用了活塞的运动原理,在地震发生时,可以使建筑物通过内外钢在滑动层面上的不断滑动,从而减小地震的破坏力并控制地震波的传导。
(五)房屋结构设计中的效能减震
效能减震也是房屋结构设计中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运用效应器、阻尼器对地震波进行主动的吸收与消耗,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从而保证建筑物自身的安全。就目前而言,效应减震技术应用较为广泛,对于新建筑物与旧建筑物的抗震加固中都起到了非常好的抗震效果。
结束语:在我国的房屋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抗震技术是一个非常重要并且复杂的环节。在房屋结构设计的整个过程中,都离不开抗震技术,除此之外,房屋结构以及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都深受抗震技术的影响。所以,为了加强我国房屋建筑的质量,施工单位必须对抗震这一重要技术做到重视。然而,在抗震技术这一领域,其抗震方法是日渐变化的,所以,在房屋建筑高层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地质等实际情况,对房屋结构进行正确的抗震技术设计。为此,一定要选择适合房屋结构的抗震材料和抗震结构,采取切当合理的抗震技术方法,从而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力保建筑物的安全与质量,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关金建.关于房屋结构设计中抗震技术的分析探究[J/OL].绿色环保建材:1-2[2018-01-21].
[2]林曜华.房屋结构设计中抗震技术的应用及创新构想[J].科技资讯,2017,15(24):70-71.
[3]白华.房屋结构设计中抗震技术的运用分析[J].江西建材,2015(13):32+39.
[4]高炳鹏.房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技术分析[J].山西建筑,2014,40(13):41-42.
[5]付容坤.广州房屋结构设计中抗震技术的运用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10):5-6.
论文作者:邢鹏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科技》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8
标签:建筑物论文; 技术论文; 结构设计论文; 房屋论文; 建筑论文; 措施论文; 建筑材料论文; 《建筑科技》2018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