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首先是认识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力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观点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1〕。这个定义是对新技术革命出现之前,产业革命时代社会生产状况的概括和反映。在过去,它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在那个时代,虽然科学技术在改造自然方面表现出极其巨大的作用,但毕竟还处于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阶段,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利用主要表现为凭体力、机械能力,靠扩大规模来索取生活资料的能力。生态的平衡问题,人类社会自身的控制问题等还未得到普遍的重视。因而,这种侧重于物质形态的生产力定义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人的概念并不是不动的,而是永恒运动的,相互转化的,往返流动的;否则,它们就不能反映活生生的生活”〔2〕。 现实的“活生生的生活”是什么呢?是新技术革命,第三次浪潮,信息时代,是知识大爆炸,“能力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此,很明显,旧的生产力定义已不能“反映活生生的生活”。我们在理论著作、教科书中已经熟视无睹的生产力概念,现在必须视而后思,反省其内涵了,它的内涵“必须是经过琢磨的、整理过的、灵活的、能动的、相对的、相互联系的,在对立中统一的,这样才能把握世界”〔3〕, 才能正确地概括和抽象现实的社会生产力。
笔者拟把生产力重新定义为:
生产力是人们通过社会实践而得到的认识、掌握客观世界的规律并用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有利于人类发展进步的能力。
相对于传统的生产力定义,它有如下特点:
其一,全面性
它把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能力,即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纳入了生产力。
其二,科学性
传统定义强调对自然的征服,这欠科学。大自然和人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统一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社会和大自然,首先是统一的,然后才是区别(对立)的。人们只能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睦相处,利用自然为自己服务;“征服”的说法是与“保护生态”的观念相悖的。有鉴于此,新定义强调“用以(客观世界的规律)改造自然,改造社会”。
其三,社会性
传统生产力定义只强调“改造自然的能力”,而新定义则把改造社会的能力也纳入了生产力。改造社会包括改造人类自己的各个方面——精神、修养、文化、道德、组织等。
其四,价值性
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行为,并不见得都有利于人类,有的恰恰是危害了人类。新定义强调了生产力的价值性——生产的目的是满足需要,生产是人类为满足自己需要而从事的实践活动,因此,“有利于人类进步”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力才是生产力。
其五,实践性
强调生产力源于社会实践,推动人们的社会实践进步。
二
把认识力纳入生产力之内,既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科学的。
其一,从认识论的原理看
毫无疑义,任何认识都源于实践——这是从唯物论的层面上,从终极的根源的意义上讲的。但如果就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行为看,却总是先有认识,后有行动——认识决定行动。从这个意义上看,应该是认识决定实践,正确的认识决定正确的实践。“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可能有革命的运动”〔4〕。“正确的理论积极地指导着实践”〔5〕。没有对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正确认识,人类就不能正确而有效地进行改造客观、为我所用的实践活动。相反,人类的活动甚至会危害人类自身,例如污染问题、生态平衡问题、核威胁问题、化学生物武器问题等。
进而论之,认识活动渗透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认识力渗透于社会生产的全过程。人们在社会生产中任何一个小的动作、活动都是建立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人才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只有工人的劳动,才能创造剩余价值,机器自身不能进行价值增值,不能创造社会财富,而人之所以有这样特殊的功能,全在于人有思维活动,有认识能力。认识力是社会生产活动固有的要素,决定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把它纳入生产力的内涵是人类认识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其二,从认识力对社会生产的实际作用看
认识能力作为一种无形的潜在的生产力,是生产力诸现实有形要素的灵魂。马克思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6〕。作为生产主体要素的劳动者, 必须有以科学技术作为基础的认识能力,否则就不能从事劳动,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的劳动。作为生产力发展水平主要标志的生产工具,是人类关于客观世界固有规律认识成果的物化,没有人类认识力的进步,便没有生产工具的革新。作为生产力基本要素之一的劳动对象,也是人类认识的结果。铀作为裂变材料早已存在,但人类未认识之前,便不是劳动对象。由于人类认识成果的作用,劳动对象才日益扩大,日益多样化。因此,从认识力对社会生产的重大作用来看,认识力也是生产力。
其三,从认识能力对社会历史的作用看
生产力是社会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如果将认识力排除在生产力的范畴之外,那么,我们就很难全面、准确地理解这一“根本动力”的内涵。我们认为,认识力一方面通过推动生产力具体要素进步来推动历史进步,另一方面,也直接体现了生产力改造社会、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作用。正是由于人们认识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和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才出现了一个世纪以来变革社会的伟大运动。认识力通过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而使人类获得更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自由,促进人们观念形态的进步和革新,它是进步阶级向旧世界作斗争的精神武器,是克服各种落后保守观念的伟大力量,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对于推动社会民主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意义。如果把认识力排除在生产力之外,就不可能全面理解生产力对社会历史的推动作用。
其四,从革命导师关于生产力概念划分的论述中看生产力定义应包括认识力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最先使用了“精神生产力”的概念,他说:“货币的简单规定本身表明,货币作为发达的生产要素,只能存在于雇用劳动存在的地方;因此,只能存在于这样的地方,在那里,货币不但决不会使社会形式瓦解,反而是社会形式发展的条件和发展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主动轮”〔7〕。精神生产力, 它不可能单独存在并独立发挥作用,只能存在并体现、作用于物质生产力之中,因此,它实质上就是认识力。在同一篇文章中,马克思还提出了“主观生产力”〔8〕、 “社会智慧的一般生产力”〔9〕的概念。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没有创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它表明,社会生产力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不仅以知识的形式,而且作为社会实践的直接器官,作为实际生活过程的直接器官被生产出来”。(下册第219页)
很显然,在马克思眼中,生产力是一个上位概念,它的下位概念应有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主观生产力、客观生产力、科学技术生产力等。也就是说,生产力概念和精神生产力概念应该是真包含关系,即生产力的部分外延要与精神生产力的全部外延完全重合。但是,现在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力内涵和外延都不包括精神生产力。显然这中间是有破绽的,这个破绽就在于生产力的定义——内涵上。必须拓展生产力内涵以容纳其下位概念,不然是违背最基本的形式逻辑规则的。而这就要求把认识力纳入生产力内涵。
三
这一生产力的定义具有理论和实践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其一,它从逻辑上彻底地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真理性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具有伟大现实指导意义的真理性认识,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指针,并已为实践所证明。从逻辑学的角度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性质判断。这就要求科学技术首先必须是生产力,然后才有可能是“第一生产力”。然而,按照现在的生产力定义,科学作为“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现代汉语词典》),技术作为“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现代汉语词典》),它们连生产力都不是,就更谈不上“第一生产力”了。为了使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在理论上成立,理论界使用了“渗透”说。“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但它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而是渗透到生产力基本要素之中发挥作用的”〔10〕。这种说法显然是极为勉强的,不能成立的,如果按此逻辑,人们在从事生产时必然有某种信念、目的、利益需要“渗透”在其中,你能说这些东西都是生产力吗?任何概念的定义作为内涵,就已经必然地规定了它的外延,这种不变动定义而任意扩大外延的做法是不妥的。通过对生产力重新定义,把“认识能力”列入生产力之列,从而科学技术名正言顺地成了生产力。这样,按其在生产中的作用,再确定其为第一生产力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其二,它也回答了“社会科学是不是生产力”这个问题
按照传统生产力定义,自然科学尚且难以成为生产力,社会科学作为“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简明社会科学辞典》)当然就更不是生产力了。
但是,社会科学如果不是生产力,这不符合活生生的现实。实践标准的讨论和确立对于我国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所起的作用,不亚于蒸汽机使用所带来的革命性变革;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很难设想科学技术会进步发展。有正确而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劳动者显然比缺乏这种素养和能力的劳动者生产效率要高,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要大;这在自然科学家那里表现得尤为明显。这又怎么能说社会科学不是生产力呢?
新的生产力定义把生产力的作用对象从“自然”改为“客观世界”,从而包容了人类社会自身,把认识客观世界列入生产力范畴,从而使得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也成为生产力——这是符合客观事实的。
其三,新的生产力定义使得知识分子成为了生产力的主体,并且进而成为了工人阶级的主导力量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强调“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怎么样的一部分呢?邓小平同志没有进一步阐述。但是,从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的作用,关于生产力的主体要素,关于劳动者的素质要求等论述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知识分子应该是工人阶级中的主导力量。“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生产设备的更新,生产工艺的变革,都非常迅速……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1〕。在现代化的工厂中,已很少见到传统观念中一身油污、满脸大汗的工人,蓝领工人正在被白领工人代替,白领工人正在“领导”着大批“钢领工人”进行生产。科学技术作为一种认识力成为第一生产力,那么,也就意味着,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进行生产的工人——知识分子,已是生产力的主体,工人阶级的主体。事实已经是这样了。
其四,这个新定义有利于全面、系统、科学地理解执行生产力标准
理论界对生产力标准总有一种“见物不见人”、“物的标准”的误解,当然还有极为勉强地用传统生产力内涵容纳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这一不协调的地方等。究其原因,根本之点是生产力内涵过窄。新的生产力定义赋予生产力以认识能力的内涵,并且使生产力有了价值性——必须是“有利于人类进步的能力”才是生产力,还把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也纳入了生产力内涵。这样,上述误解和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我们平时广泛宣传的一系列命题:教育也是生产力,管理也是生产力等,也都可以从一定角度得到合乎逻辑的科学的解释。
其五,这个新定义给精神文明建设赋予了全新的重要地位
“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2〕。新时期以来,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如此,两个文明建设这个战略和生产力标准是什么关系?新定义解决了这个问题。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是统一的,是互为因果,互为手段的。生产力标准要落实在两个文明建设、“三个有利于”上,而两个文明建设也就是保障生产力发展,保证“三个有利于”实现的。精神文明建设在逻辑上和生产力是交叉关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一方面是发展生产力的保障,保障它的方向,保障它的社会条件(稳定),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建设本身就是发展生产力——它的部分内容就是生产的内容——生产力中的认识能力。
其六,这个新定义会给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体系带来根本性变革
生产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结构与运行机制理论的基石和起点,现行教科书体系的相应部分是建立在传统生产力定义之上的。现在,这块基石出现了质的变化,必然给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相应部分带来麻烦、带来混乱、带来震动,当然也带来了变革、发展的契机。我们不得不审视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生产方式、上层建筑等一连串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内涵和外延。也许一些理论上的矛盾、冲突一时会难以解决,但提出问题肯定比守株待兔、墨守陈规要好!提出问题是成功的一半。
收稿日期:1996—06—06
注释:
〔1〕《中国百科大辞典》,1990年,第60页。
〔2〕《列宁全集》第38卷,第277页。
〔3〕《列宁全集》第55卷,第2版,第122页。
〔4〕《列宁全集》第1卷,第241页。
〔5〕《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147页。
〔6〕《马恩全集》第23卷,第190页。
〔7〕〔8〕《马恩全集》第46卷(上),第173页,第459页。
〔9〕《马恩全集》第46卷(下),第210页。
〔10〕国家教育委员会编《马克思主义原理》,第2版,1993年, 第129页。
〔11〕〔12〕《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7~88页,第2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