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外向型农业发展问题[1],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烟台市论文,农业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在分析烟台市发展外向型农业有利条件的基础上,着重就其主导部门选择、农业产业化以及发展中的几个问题略作讨论。
关键词 外向型农业 农业产业化 烟台市
烟台市是我国北方盛产粮食、花生、果蔬、畜禽和海水产品的农业富庶地区,199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外向型农业示范区”。本文通过在该市实地调研所获得的信息,就发展外向型农业有关问题稍作分析。
1 条件分析
外向型农业又称创汇农业,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围绕出口创汇组织生产与加工各种适销对路的农副产品并参与国际竞争与交换的贸工农生产体系。一个地区是否适合发展外向型农业,首先要分析市场和区位条件,同时也要考虑资源优势、原有基础及当地农产品消费需求等因素。烟台市在这几方面堪称条件优越。
1.1 市场与区位
烟台市位于胶东半岛中部,濒临黄海和渤海,是我国沿海最先开放城市之一。境内港口、机场、铁路、公路等设施较完善,内外联系方便。全市有8个海港,以烟台港与龙口港规模最大。其中烟台港有23个泊位,包括9个万吨级泊位,海轮与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港口通航。烟台港与龙口港又在我国距韩国和日本最近的港口之列,这两个国家都是世界重要的农产品进口国。为适应鲜活农产品及其他货物快速运输的需要,烟台市莱山国际货运空港亦已开通营运。
烟台与大连市隔海相望,两港距离仅90海里,每天对开3班普通班轮和3班快轮。因此,烟台市的农产品还可方便地借道大连港及其后方的铁路系统出口到另一个巨大的农产品市场——俄罗斯尤其它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
1.2 农业资源
烟台市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光热资源丰富。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658小时,无霜期215天,≥10℃的活动积温3780—4160℃。农作物两年三熟,光热有余,运用间套作技术可一年二熟。年平均降水量668mm,60%集中于植物生长旺盛的6—8月。
地貌类型多样。中部绵亘着长白山系越海南延东折的山地,皆为海拔900m以下的中山和低山,两侧为丘陵,山地与丘陵中不乏较宽阔的河流谷地。丘陵外侧由山前平原过渡为沿海平原。烟台市北南两面临海,海岸线总长702.5km,有滩涂2.84万ha和水深15m以内的浅海65.6万ha,还有面积500m[2,]以上的岛屿63个。
山、丘、原、滩、海、岛俱全为农林牧渔综合发展提供资源基础。1994年末全市实有耕地45.3万ha、果园12.4万ha、林地41.6万ha、海水养殖面积2.45万ha。资源开发尚有不少潜力,全市低产田19.4万ha、低产园2.08万ha,还有荒山4.37万ha和荒滩2607万ha。
1.3 原有基础
烟台市是人口稠密区,在其1.37万km[2,]土地上居住631.6万人,人口密度461人/km[2,],全市人均占有耕地不足1.1亩。由于土地利用较集约,历年以农业高产著称,早在50年代,就率先成为我国北方第一个粮食亩产超过400kg的农业先进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机械拥有量、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等均迅速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为增强,还被国务院命名为“节水型农业示范市”。由于农业投入较多,农作物产量较高。1994年粮食播种面积产量5.46t/ha,分别比全国和山东省平均水平高32.2%和13.0%;果园产果品12.9t/ha,比全国和山东省平均水平高174.4%和101.6%。农业商品率也高,1994年农业商品总值为154.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7%,每年有大量农产品调出或出口。烟台苹果、莱阳梨、烟台大樱桃、龙口粉丝、烟台大花生等在国内外市场上久负盛名,烟台市出产的鲍鱼、扇贝等海水养殖产品,也属畅销产品。
近年来,该市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截止1994年底,全市共兴办农业“三资”企业587个,实际利用外资3.93亿元,引进优良品种100多个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加工设备87台套,以此培植出一批出口骨干企业,有力地推动农产品出口额的增长。1994年全市农副产品交货值达19亿元,比1991年的11亿元增加了72.7%。
1.4 当地农产品消费需求
在我国沿海诸市(地)级行政区域中,烟台市属于中等经济发展水平之列,并远不能同辽南大连市、长江三角洲苏锡常诸市等相比。产业结构虽已形成“二、三、一”型,但第一产业还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7%,农业人口还占总人口的68.4%,包括农村乡(镇)、村办工业在内的大中型工业不多,其职工人数合计只有27.1万人。城市规模等级较低,首位城市烟台市区人口仅45.2万人,另有莱州、龙口、莱阳三座人口10—20万的小城市,其它则为3—5万人的小城镇。凡此种种说明,烟台市域的城市市场容量相对有限,当地非农业人口的农产品需求量较少。
据城市居民家庭生活调查,1994年其人均食物消费支出全年为1624元,全市域199.6万非农业人口的合计食物消费支出为32.4亿元,仅占当年全市农产品商品产值的1/5强,有利于配置较多的农业资源发展外向型农业。
2 主导部门的选择
正确选择主导部门是成功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前提,它应该建立在国际市场分析与当地农业各部门比较优势分析的基础之上。
从市场分析看。理论上说烟台市的农产品可以出口到任何国家和地区,只要那里确实有着市场需求。但是,在实际运作上,各国各地区的农产品市场对烟台市而言,应该是分轻重、分层次的。
既然日本、韩国和俄罗斯是距烟台市最近、联系也最方便的巨大市场,出于节省运输成本、方便商务往来、有利于同其他出口地区之间竞争等考虑,无疑应是烟台市首先着力开拓的市场。其次,港台也是大陆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对象区。虽然广东、福建等东南省区在大陆向港台出口农产品中历来占大半份额,但是在诸如温带水果、花生以及某些蔬菜和水产品品种方面,烟台市也不乏出口机会,从而也是烟台市需努力开拓的市场。其他国家和地区则是烟台市应寻求机会设法开拓的机会市场。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仅上述5个国家和地区1993年的农产品进口值就合计高达727亿美元,这就为烟台市积极参与竞争,努力挣得大市场份额,提供广阔的空间。其中日、韩、俄的合计进口值为580.4亿美元,进一步说明烟台市应首先开拓这三国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能前景。
近年来烟台市在开拓前述5个国家和地区市场方面已迈出坚实的步伐。如有“国际小菜园”之称的莱阳市已成为我国向日本出口蔬菜的重要基地之一,位于该市内的烟台龙大集团公司已被日商指定为速冻芋仔、保鲜蒜苔的定点加工厂家。蓬莱市家畜改良站已被山东省商业集团公司列为肉鸡出口基地之一,并与日本日冷株式会社签订为期50年的购销合同。蓬莱市园艺场在俄罗斯建起“大园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开拓果品销售市场。
从5个国家和地区各类农产品进口值分析,水产品遥居首位,其后依次是畜禽产品、饮料与烟叶、谷物及其制品、水果蔬菜、植物油脂与纺织纤维。其中除饮料、烟叶、纺织纤维外,都是烟台市大量生产并具备大小不一出口能力的产品。因此,烟台市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市场供需品种匹配情况,也是有利的。
另一方面,当前烟台市各主要农业部门出口创汇的比较优势很不一样,这对外向型农业主导部门的选择是必须认真分析的。
在我国沿海各地级行政区中,烟台市是迄今还有粮食可供调出的为数不多地区之一。但是粮食生产不宜成为烟台市出口创汇的主导部门,理由有二:第一,当地粮食形势不容乐观,因耕地逐年减少、人口不断增加,该市人均粮食产量已从1984年的489kg下降到456kg,对于一个需用大量粮食转化为畜禽和水产品的地区而言,实际上已没有多少富余粮食可供出口了;第二,烟台市属人多地少地区,应努力提高单位面积耕地的高产出,今后也不宜以牺牲发展其他高附加值部门为代价把有限的耕地更多地用于扩大比较效益低的粮食生产。
花生是当地传统的主要经济作物,但过去在国内外市场上名闻遐迩的“烟台大花生”近年处于不景气状态,其总产在1983年达到54.3万t的历史最高水平后,即逐年下降,到1994年仅为42.2万t。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内外植物油和休闲食品市场多样化,对花生作为其原料的需求量减少的原因,也有因种植花生效益不高,致使管理较差的因素。因此,烟台市适当稳定花生生产和出口无可非议,并且还应设法提高其单位面积产量和加工增值度,但若继续将其作为出口创汇的主导部门予以重点发展,则未必是恰当的。
从现实状况和发展潜力看,水产业、畜禽养殖业和园艺业具备形成烟台市外向型农业主导部门的条件和优势。
烟台市是国内重要的水产品产区,其人口占全国0.56%,水产品产量却占全国5.5%。1994年水产业占烟台市农林牧渔总产值的40.7%和商品产值的36.9%,实际上已成了超过整个种植业的农业最大部门和最大出口创汇部门。近年来该市一方面扩大滩涂和浅海养殖面积,一方面积极发展外海捕捞并组织船队去摩洛哥、贝劳等国海域开展远洋捕捞。可见,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畜禽养殖业在烟台市域内适宜发展区域很广。山地、丘陵有丰富的山林牧草资源,种植业发达区有大量农副产品和农产品加工的下脚料,在沿海平原也有众多水产品加工的下脚料,再随着荒山荒坡的进一步开发利用,青贮饲料和秸杆氨化技术的推广以及实行林草、果草间作等,饲料资源潜力很大。畜禽养殖业作为农业系统内的加工增值部门,应该成为烟台市外向型农业的一个主导部门。
水果蔬菜都是单位面积土地劳力投入多、产出也多的部门,适合烟台市农村劳力丰富而土地紧缺的市情。两者发展进程不同。烟台市几十年来一直是我国水果的重要产区和出口地区,拥有一些国内外驰名的品种,近年来又不断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及高位嫁接、果品套袋、反光着色等先进生产和管理技术,使产品在国际市场更具竞争力。在周边地区仍有稳定需求情况下,水果生产和出口的传统优势理应保持。
烟台市的蔬菜种植作为商品生产是在近年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形势下迅速兴起的。它利用邻近国际市场的有利区位和丰富劳力资源,一开始就以出口为导向,发展起点较高,如注意引进适销对路的新品种、发展四季长青的保护地栽培、重视生产绿色食品、推广大棚膜下灌技术、组织贸工农一体化等。到1994年已形成种植面积4.55万ha、产量221.9万t的生产能力,是前景看好的创汇部门。
3 农业产业化问题
农业产业化是当前我国农业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被认作是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全面地、系统地,从总体上组织、改造和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思想和实际运作。外向型农业是高度商品化的农业,它面向国际大市场,其产品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获得好的收益。发展外向型农业不可能有效地建立在分散、低效的传统农业基础之上,而必须率先开始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关于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和内涵,迄今学术理论界尚未达成共识。本文作者倾向于认为: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在农业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贸工农一体化。
3.1 农业产业化的进展
近年来,烟台市在实施外向型农业产业化方面,正积极发展“龙型经济”,推进贸工农一体化,以便使分散的家庭经营同国内外大市场实行对接。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比较好地解决诸如使农民正确及时获得国际市场变化的信息、按市场需要生产合乎其规格和质量要求的产品、应用先进设备和工艺对初级农产品进行加工以及使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较顺畅进入出口渠道等问题。
发展“龙型经济”的规范化作法是:由政府筛选出一批经济实力雄厚、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并有较稳定销售和出口渠道的农产品加工贸易型企业作为“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在政府支持下选择适宜地区选建专业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龙身”;再连接基地上的农户作为“龙尾”。“龙头企业”与基地上的农户签订合同,对农户提供配套服务,扶持生产,收购其产品并组织加工,再把产品销往市场。农户则按合同进行定向生产,按时保质保量把产品交售给企业。“龙型经济”使农工商贸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互惠互利共同体,使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结合,协调发展,形成新型生产体系。
“龙型经济”正在烟台市内迅速发展,出现了一批颇有影响的事例,尤其是一些三资企业,可以利用外商的销售渠道直接将产品销往国际市场,取得良好的效益。如前述烟台龙大集团下属5个与日本、韩国等合资、合作企业。1994年加工出口各类果蔬、水产品等1.6万t,创汇1704万美元。以蓬莱市家畜改良站为龙头的龙型生产经营体系,以生产肉用鸡为主,已形成从孵化、育雏、饲养到屠宰、贮藏、加工、销售的系列化体系,还建有配套的饲料厂。年产商品肉用鸡1000万只,其中400万只自养,600万只由20个年出栏20只以上的生产基地上的8000多个农户饲养,并与之签订长期合同。目前已形成年出口肉鸡1万t,创利税突破千万元的生产能力。
3.2 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3.2.1 强化农业区域化布局
实施农业产业化,必须贯彻因地制宜,强化区域化布局的原则。依据各地区资源和生产条件的优势,分别重点发展其主导部门,使之集中连片发展,形成规模化基地,从而有利于组织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以及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烟台市域内山地、丘陵、平原之间的资源优势和社会经济条件明显有异,但至今除海水产业理所当然分布于沿海平原以及在山地和丘陵区已分别显示出果树业和畜牧业一定程度的集中趋势外,总体上农业布局还比较分散,且农业各部门的分布与人口分布密切相关。表中举蓬莱市(烟台市辖下的一个县级市)农业布局现状,说明至今农业生产地域分工不发达和各地区自给性生产比重还比较大。
为有效开发各地资源潜力,强化农业区域化布局,对市域内外向型农业部门的分布应作调整:山区除继续发展和扩大果树业优势外,应加速开发利用疏林草场,发展食草型牲畜;丘陵区多缓坡和河流谷地,历来是粮食、花生和蔬菜主产区,也是果树重要产区,宜以发展转化粮食的畜禽生产和果树为主,适当保持花生和蔬菜生产;沿海平原人口稠密、城镇众多,除继续发挥水产业固有优势外,宜于扩大蔬菜生产以便就近出口和供应当地非农业人口消费,果树业和畜牧业则需控制规模。
表1 蓬莱市域农业布局现状(1994年)
资料来源:蓬莱市统计年鉴,1994
3.2.2 农业专业化基地建设
专业化的农业基地是发展龙型经济、实现贸工农一体化的基础,没有坚实和有效运转的基地,龙头企业失去依托,整个龙型经济也无法生存。前述外向型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为各部门的合理布局指出方向,但这些部门的具体分布还要落实在一个个专业化的基地上。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进展,烟台市域内各类专业化基地大量涌现,有力地支撑着龙型经济的发展,但也存在着基地规模过小、分布过于分散的问题。举蓬莱市为例,该市域分为20个乡镇、611个行政村,至1995年已发展各类基地370个左右,平均每1.6个村有一处基地。由此可见,这些基地大多以村为地域范围组建,以一个个专业村、重点村的形式出现。
基地建在村上有现实原因。我国农村当前主要实行家庭经营与集体经济统分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村作为基层行政单位和基层合作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烟台市又是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专业化基地建立在村上,可以较有效地依托村级组织。另一方面,基地规模小、分布散也有不少弊端,它不利于高标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销售与加工网络的组织和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等。为此,应把基地建设与充分发挥各地区资源优势相结合,围绕主导部门,突破行政区域界限,组织重点生产基地。目前烟台市域内已有一些良好的事例。例如正宗莱阳梨的故乡莱阳市照江庄镇,既是省级吨粮田镇,又是烟台市水果和蔬菜重点产区,近年来该镇对三大优势部门统筹规划,实现全镇5.9万亩土地的分区种植,做到菜一方、果一方、粮一方,最大的果树、蔬菜种植区分别达到3000亩和3500亩。又如蓬莱市南王镇发挥靠近干线公路的区位优势,以贯里村为中心,建立面积2500亩的连片跨村蔬菜基地。它们的经验值得认真研究。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政府对农业生产引导、支持、调控能力的增强,农业区域化布局水平会逐步提高,各类农产品基地的规模和地域范围会逐步扩大。但是基地规模和地域范围扩大将会涉及土地承包关系调整、基地建设投资分担、基层干部素质和管理水平、农民心理准备等一系列复杂因素,因地在实际操作上要积极慎重处理,避免一哄而上,大起大落。
3.2.3 贸工农一体化的组织建设
迄今,烟台市农业是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为主,各类专业化基地上的状况也不例外,因此龙头企业如何有效连接农户是一大难题。一个企业要分别同成千上万分散农户打交道,不仅面广量大,而且双方都难免不规范行为。因此,前文所述那种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以合同为纽带结成紧密型联系的规范化龙型经济,在烟台市域内还比较少见。多数企业与农产品基地及农户的联系比较松散,相互之间主要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企业没有与农户签订合同,对农户生产没有支持,收购农户产品价格随行就市。农户靠企业的信誉和从企业获得的信息组织生产,对企业也不承担责任。这种松散的联系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贸工农一体化,不利于企业与农户结合成利益共同体,不利于共同抗御市场波动的风险。
几年的实践表明,烟台市贸工农一体化的健康发展需要建立多种形式的有效中介组织,以便架设企业与农户间的紧密联系。这类中介组织,可以是乡(镇)村两级合作经济组织,也可以是农民自愿组织的合作社或各种专业协会,这几种形式都应在烟台市农村探索和试验。
3.2.4 妥善处理出口创汇与粮食供给的关系
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农业的两大任务。在发展外向型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切实保证当地农产品主要是粮食供给是沿海人多地少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保证粮食供给并不是一律强求所有地区都要做到粮食自给,但是鉴于我国总体上粮食供给偏紧、能够调出的商品粮的地区愈来愈少,以及大量进口粮食的经济不合理性等,有条件做到粮食自给或提高自给率的地区,则应尽量为此努力。
在我国沿海诸地区中,烟台市是迄今还可调出一些商品粮的地区之一。其市域内既不象辽南、京津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诸市那样有着巨大的城市粮食消费需求,也不象浙闽沿海诸市那样尖锐的人地矛盾。因此,不能也不应该指望在全国粮食供销区域平衡中成为一个依赖调入或进口的地区,而只能立足于粮食自给。
面对耕地逐年减少、人均粮食产量不断降低的形势,该市提出稳住30万ha基本粮田,保证2000年人均粮食产量不少于400kg的控制目标。应该说,这样的控制目标是不足于保证实现粮食自给的,因为对于需要大量粮食转化为水产品和畜禽产品的烟台市来说,人均粮食400kg是不敷需要的。可是,即使这一指标得到落实,还有待努力。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农民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将划定的基本农田挪作他用,或者购进粮食补交其承包粮田应负担的合同订购粮的情况,仍时有发生。故要采取多种对策:第一,加大贯彻和监督实施“基本农田保护法”的力度;第二,加快高产稳产农田和“吨粮田”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第三,积极推进粮食生产的规模经营,减少因农民兼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第四,建立粮食保护价和粮食风险基金制度,保护种粮者的利益。
收稿日期:1997-04-01
ON THE DEVELOPMENT OF EXPORT-ORIENTAED
AGRICULTURE IN YANTAI CITY REGION
Zeng Zungu Xie Jie
(Department of Urban and Resources Studies,Nanjing University 210093)
Abstract
Yantai City region is one of "Examplary Export-oriented Agricultural regions"in China.On the basis of analysing the favourable locational and natural conditions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export-oriented agricuture in detail,including the choice of major crops and sectors,agricultural regionalization,building of specialized bases and the agricultural-processing-trade integration.This thesis also suggests,to ensure sufficient cereal supply on the spot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to protect the arable land and improvelow-yield fields with great pontentials for increasing crops production.
Key words export-oriented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Yantai City
注释: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4947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