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21世纪的“科举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举论文,走向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的帷幕正迅速落下,21世纪的晨曦已隐约可见。在百年转换和“千年等一回”的历史转折点上,很有必要对科举这样一个有上千年历史的重要制度的学术研究历史作一简要的回眸,并展望一下21世纪“科举学”的走向。
从隋唐至明清的1300年间,科举考试制度作为人文教育活动的首要内容,与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正如进士出身的闽学始祖朱熹所说的“居今之世,使孔子复生,也不免应举。”由于科举与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文学等各个方面密切相关,且长久深刻地影响过当时的人心、世道和风俗,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加上科举研究还具有独特性、广博性和现实性,研究历史悠久、成果丰硕、人员众多,于是逐渐形成了一个专门研究领域——“科举学”。
“科举学”是以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历史上存在的科举考试制度及其运作的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一个专门研究领域,或者说是类似于《红楼梦》学、敦煌学、甲骨学的一门专学。它是一门综合性的专学,处于历史学、教育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文学等学科的交叉地带,因此需要从多学科的角度进行综合研究。“科举学”的研究对象虽然十分专门独特,但研究空间却非常广阔,它是与中国一千多年间大部分知名人物、大部分书籍和几乎所有地区有关的一门学问。以福建为例,从唐代中叶以后,闽中士人在科场中崭露头角,至宋代福建成为全国进士及第人数最多的省份,仅状元就出过20名,为全国之冠。明清两代福建也是科举大省或科举强省,按人口比例,每万人中的进士数还是在全国排名第一。福州在清代科名特盛,人才辈出,可称为“科举之城”。我在《福建教育史》一书古代部分曾对福建的科名兴衰和地区分布、各科乡试情况等作过详细的探讨,深知科举与福建各地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各县地方志都可以找到当地有关进士、举人的记录,几乎每一本族谱都少不了具有科名的祖先,传统地方戏剧中多有“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的才子佳人套路,许多乡村都有关于考举人、考秀才的民间故事在流传。所以说,“科举学”既是一门专精的学问,又是一门广阔而通俗的学问,与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关系。
不过,科举研究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并不是一开始就为人所认识的。科举制在1905年被废除,当时人们对八股科举是深恶痛绝的。在70年代以前,科举被当作批判的靶子,被人们骂得一无是处,似乎科举只会造就孔乙己、范进之类的腐儒,闭口不谈科举也曾选拔过文天祥、林则徐、林旭一类优秀人才。20世纪对待科举可以说是从蔑视到重视、从激愤到冷静、从片面到全面、从批判到借鉴、从政治到学术。研究的政治色彩日渐淡化,学术性质逐步加强。
本世纪的科举研究始于20年代,至本世纪末,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20—1949年),多为片断的回忆及制度史研究和考订,为中国科举研究的奠基期;第二阶段(1950—1979年),为研究中心外移期,此阶段中国大陆科举研究受到冷落,而海外却形成研究热点;第三阶段(1980—1999年),近20年科举研究进入兴盛期,在海外科举研究长盛不衰的同时,中国大陆的科举研究复兴繁荣,研究中心已回归本土,且从90年代起提出“科举学”概念,使科举研究走向理论化和系统化。至今海内外科举研究著作已出版160余部,发表论文数千篇。 而且在数量增加的同时,一些论著的质量也有很大的提高,注重探寻科举考试的发展规律,为现今各种考试改革提供历史借鉴。
科举研究在20世纪经历了跌宕起伏的沧桑巨变,“科举学”又将如何走向21世纪呢?
应该看到,尽管科举研究成果已很丰硕,但与科举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比较还是不大相称的。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实行之早、延续之久和影响之大,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科举制不仅在中国长久实施,而且还对东亚和西方国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东亚国家的影响是指朝鲜和韩国、日本、越南历史上曾模仿中国建立过科举制,尤其是在古代朝鲜(韩国)、越南长期采用科举这种考试办法,选拔了大量的政治人才,科举在社会上的地位甚至不亚于中国本土。越南科举连贡院和八股文也学过去,现在河内的贡院遗址和进士题名碑林还成为一大旅游热点。对西方的影响主要是指欧美国家取法科举建立了现代文官考试录用制度,一些西方学者认为科举考试西传欧美是中国在精神文明领域中对世界的最大贡献,其意义足以和四大发明相媲美。从19世纪西方人的预言和后来的结果来看,就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而言,科举确可以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既然科举的影响空间并不局限于中国,那么科举研究的视野就应放宽到世界范围。而以往中国学者对东亚国家的科举历史知之不多,研究成果更是少而又少。此方面还有许多空白尚待填补,还有大量的史料可资利用。而且,正如“橘逾淮而为枳”一样,韩国(朝鲜)、越南历史上的科举也各有特色,深入比较中国与韩国(朝鲜)、越南科举的异同,必定会有不少新发现。另外,利用韩国、日本和越南的有关资料,也可以弥补中国史料之不足,使我们对中国的科举获得较全面的认识。西方文献中也有大量关于科举的记载有待挖掘整理。“科举学”是一门国际性的学问,改变以往各自为战、缺少交流的状况,是21世纪“科举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往的科举研究成果多数侧重于制度的考证和定性研究,未来的“科举学”研究将加强理论分析尤其是科举与社会历史关系的实证研究。不仅关注科举制度的变迁,而且注重科举制度的运作实施情况,即科举活动史的研究,包括科举考试思想史的研究。过去的论著多为全国性的研究,区域科举研究则相对不足。虽有《清朝山西进士》、《清代四川进士征略》、《广西科举史话》和几个省的状元研究专书,但至今尚未见一本系统的《福建科举史》一类的著作面世,其实分省区的科举史便可出一套很有分量很有特色的丛书。将来迟早还会出版“科举学丛书”或“科举学大系”,其内容相当丰富,其构架少则10本,多可达50本以上,因此“科举学”还有巨大的研究空间。另外,21世纪初还将出版《科举学》或《“科举学”导论》之类的专著,完整地构建这门专学的理论体系,使“科举学”得到最后确立。
2005年将是中国科举百年祭。1994年,为了纪念韩国科举考试罢止100周年,韩国曾举行了规模盛大的效仿李氏王朝的模拟科举考试, 放榜后还举行了“恩荣宴”和状元游行仪式。韩国再现“科举盛况”的做法,是为了不让后人忘记祖先的文化遗产,不忘对考试和考试传统的继承。作为科举发源地的中国,以科举废止100周年纪念为契机, 必将出现一个科举研究热潮。1996年和1998年,在北京曾召开过两次以科举考试为专题的学术研讨会,21世纪还将有更多的科举研讨召开,使海内外各学科的科举研究走向汇聚和融合。“科举学”会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专门研究领域。
不论科举制在历史上的功过得失如何,它曾经深刻地塑造过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民族传统文化。科举虽已成为历史名词,但与科举无关的现代人却难以完全摆脱科举文化的影响,在当代中国许多方面都可以找到科举文化的因子。中国过去是一个科举社会,为了制衡讲究人情关系的消极影响,解脱人情困境,现在和将来还须以考试作为社会生活的调节阀。考试是一种公平尺度,尽管有其局限,但在公平公正地区选拔人才方面还是利大于弊。在提倡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时代,不仅统一高考废除不了,而且各行各业还越来越多地采用考试手段来测量、评价人才,因此现代中国必然还要走向一个考试社会。“科举学”研究可以为现实教育考试改革和公务员录用考试改革提供参考鉴借,又有自身重大的学术价值,因而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我们相信,走向21世纪的“科举学”必将逐渐成为一门新兴的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