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思[1]2001年在《高技术战争中作战心理效应与官兵心理训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技术战争中的作战心理效应与官兵心理训练,是军事心理学领域的一个基础性理论问题,也是新时期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江泽民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以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依据,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系统论述了心理因素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各种高技术局部战争样式对官兵心理产生的影响,提出了适应高技术局部战争要求,抓好我军官兵心理训练的原则和方法。
赵晓成[2]2001年在《现代高技术条件下信息心理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异军突起,使得信息战成为军事斗争的主要作战模式。心理战作为信息战中一种非常重要得作战方式,已经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出现了新特点、新情况。本文针对信息时代心理战的特点,解释了信息心理战的概念,阐述了信息心理战的组织实施、原则、战法,并在学习借鉴外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军实际,提出了我军在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夺取信息战胜利的建设意见,并具体研究了信息心理战的训练方法和人才培养方案,发展自己的信息心理战力量,从而做到科技兴军、科技强军,以实现我军“打得赢、不变质”的军事战略方针。
黄朝军, 窦卫东, 张经利[3]2002年在《高技术条件下军人作战心理效应的异常表现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军人作战心理效应是指在作战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强烈刺激使军人心理发生的直接影响作战效能的变化。高技术战争的突然性、快速性、残酷性和复杂性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战争对军人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大大增多。战争实践证明,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军人的心理稳定程度
贺岭峰[4]2016年在《战斗力生成视域中的战时心理防护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实现强军目标,建设能打仗、打胜仗的现代化军队,我军的战场心理防护能力亟待提升,而心理防护的概念是基于现代战争的心理损伤提出的。刘彬等[1]认为,一般在1个月的常规作战中,由于战斗应激反应而丧失战斗力的人数与伤亡人数之比在25%~50%;如果战争超过1个月,且战斗频繁、激烈,心理损伤导致的战斗力丧失将会超过战场伤亡。过去,军事心理学对心理损伤的战场心理救护比较关注,即如何进行
李春苗[5]2006年在《军队士气模型、影响因素及其激励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士气是军事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最早起源于古代哲学家、军事家对军事行为的反思。自人类出现了武装冲突,士气就在战争舞台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现代战争中,士气在军事组织管理中占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本研究循理论性、清晰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原则,通过理论分析、实地考查、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的方法,并运用建模技术,深入探讨和研究了军队士气模型、影响因素及其激励机制。本研究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军队士气的理论与研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中国古代军队士气涵义、士气的激发、士气的运用;二是军队士气的内涵;叁是军队士气的维度;四是军队士气的主要测量工具;五是军队士气的作用及其机制。第二部分是军队士气的模型研究,该部分的研究首先采用理论借鉴法、实地调研法、开放问卷法、关键事件技术和专家评估法,编制了军队士气的初始量表,先后选取550个和825个被试进行施测,对统计结果经过多次的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反复删减不符的题项,最后形成53个题项,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得六个因素:使命意识、荣誉感、团队精神、组织认同、工作热情和战斗信心,二阶因素分析获得一个因素,初步建立军队士气模型;以探索性结构研究所获得军队士气的模型作为假设模型,选取1130个军人被试进行施测,结果采用Amos4.0软件进行验证性结构模型分析,结果验证了探索性的结构研究的模型,并根据修正指数进行了量表简化,然后进行军队士气各模型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二阶一因素一阶六因素模型为最佳模型,一阶六因素包括使命意识、荣誉感、团队精神、组织认同、工作热情和战斗信心;最终形成了41个题项的军队士气量表,信度、效度检验均为良好,可用于军队士气的测量和研究。第叁部分主要是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来研究军队士气的影响因素。首先编制了军队士气影响因素的问卷,通过施测分析,形成了11个题项的正式问卷,建立了军队士气影响因素的模型,其次采用模拟战场护送伤员演练的实验方法,运用多元回归和层次回归分析对军队士气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效果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增加团队互动程度、进行目标强化和提高领导个人水平有利于形
何建省, 任文龙, 保大平[6]2007年在《军事体能心理训练的研究》文中指出由于未来战争的残酷性、复杂性和作战负重量的增大,不仅对军人的身体素质(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灵敏性等)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而且对军人的智能素质(心理素质)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不仅需要有强健的身体素质,还特别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从准确把握军事体能训练中心理训练的原则出发,并对其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加以探讨,对于增强学员的心理素质,提高军事体能训练的质量以及适应未来作战心理潜能的需要,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杨莲珍[7]2004年在《部队心理服务机构建设问题的分析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展心理服务工作,是部队管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部队心理服务机构建设的有关问题,有其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分析对比外军和我军心理服务机构建设的状况,可以发现目前我军心理服务机构建设存在着基础研究薄弱、管理混乱、队伍建设无序等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是心理服务机构的工作目标不明确。一些单位只局限于在事故案件预防中的作用,而忽视了心理服务在提高部队战斗力、促进军人个体健康发展方面的功能;二是心理服务机构工作模式单一。主要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军人而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医学模式,存在重咨询诊治而轻防治引导的倾向。叁是心理服务机构队伍力量薄弱。88.9%的人都是部队短期培训的心理骨干。四是心理服务管理体制滞后。以医学模式为基础的卫勤管理体制,面向的只是极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军人,在潜意识中是把服务对象当作病人来看待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使其远远不能满足部队和官兵对心理服务的需求。解决这些问题,本文认为重点要在目标定位上,确定部队心理服务的基础目标、中间目标和终极目标;在服务模式上,构建以教育模式为主体、医学和训练模式为辅助的部队心理服务工作新模式;在服务队伍上,建设部队专业、准专业和非专业心理服务力量;在组织管理上,建立矩阵式的复合管理体制。
李权超[8]2003年在《当代军人心理训练基础问题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军人心理训练,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通过模拟战场环境和结合日常管理教育、作战训练等活动,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军人个体和集体的心理施加某种特定的影响,以培养他们完成战斗任务所必需的心理品质,提高其心理活动能力的一种特殊训练活动。开展心理训练,对于调节未来高科技战争对军人心理的影响,提高官兵的作战心理品质,有着重要意义和实际价值。
孙志辉[9]2005年在《高技术条件下心理战略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高技术条件下的心理战”这一课题,最根本的目的在于通过深入、全面地了解现代心理战作用、心理战特点、心理战方法和手段,为应对和平时期的心理战和将来我解决台湾问题可能进行的军事干预及心理战提供有益的对策思考、有助于我理清心理战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思路,提高我军心理战建设与发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我军心理战的建设与发展。 本文主要分四个部份进行研究探讨。第一部份,主要从心理战与国家战略、军事战略、战争胜负的关系上阐述高技术条件下心理战的重要性。第二部份,对高技术条件下心理战的特点进行分析、梳理。第叁部份,从高技术条件下的心理战对军人心理的影响力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提炼归纳。第四部份,从加强我军心理战建设与发展和应对心理战的角度,提出了叁个方面的思路与对策。即探索和研究具有我国和我军特色的心理战理论,谋求作战指导上的对敌优势;建立完善心理战体制,谋求作战力量上的对敌优势;按战略要求统一筹划,从整体上实施我军的心理战。 研究过程中,本人尝试选择一个新的角度,即从历史与现实结合、战略与战役结合、平时与战时结合的角度,对高科技条件下的心理战进行全方位、多点面的研究。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用系统梳理、综合归纳、联系实际、辩证分析、创新见解等方法,比较准确地把握了现代心理战发展的基本特点、基本模式,找出了心理战的一些共性的规律,获得了不少加强我军心理战建设与发展的有益启示。通过研究,形成了只有确定心理战战略,把心理战摆上战略位置,才能推动心理战发展;只有加强专业心理战力量建设,才能提高心理战能力;只有发挥国家综合实力优势,统一协调运用政治、外交、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手段,才能有效提高心理战威力的基本结论。
张岩松, 闫军[10]2004年在《试论青年军官的心理管理》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军军官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以及其他各项改革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军官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成为军官队伍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心理状况如何,不仅同平时部队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更是战时“打得赢”的关键因素。因此,认真研究青
参考文献:
[1]. 高技术战争中作战心理效应与官兵心理训练研究[D]. 张天思. 大连理工大学. 2001
[2]. 现代高技术条件下信息心理战研究[D]. 赵晓成. 大连理工大学. 2001
[3]. 高技术条件下军人作战心理效应的异常表现及对策[J]. 黄朝军, 窦卫东, 张经利. 解放军健康. 2002
[4]. 战斗力生成视域中的战时心理防护机制的研究进展[J]. 贺岭峰. 第叁军医大学学报. 2016
[5]. 军队士气模型、影响因素及其激励机制研究[D]. 李春苗. 华南师范大学. 2006
[6]. 军事体能心理训练的研究[J]. 何建省, 任文龙, 保大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7]. 部队心理服务机构建设问题的分析与对策[D]. 杨莲珍. 天津大学. 2004
[8]. 当代军人心理训练基础问题探讨[J]. 李权超.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03
[9]. 高技术条件下心理战略问题研究[D]. 孙志辉. 武汉大学. 2005
[10]. 试论青年军官的心理管理[J]. 张岩松, 闫军. 政工学刊.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