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发展活动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_英语论文

小学英语拓展活动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常见问题论文,对策论文,小学英语论文,活动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自2012年2月以来,对小学英语拓展环节进行了大量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发现当前的拓展活动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亟须探索行之有效的对策。

问题一:缺失人文内涵的“机械操练”是否有益?

【现场直击】一位教师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3 Part A Asking the way时,安排了这样的拓展活动:

Step 1:教师延续了原文本情境,并呈现了虚拟的地图。

T:Mr.Smith is going to shopping center and hospital in the afternoon.But he doesn't know the way.Can you help him?

Step 2:学生两人一组,随意选择一个目的地,然后编对话。

Step 3:学生交流、汇报。(汇报内容如下)

Group 1:

A:Excuse me,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shopping center please?

B:Yes.Go along Guangzhou Road and then turn left at the third crossing.The place is in front of you.

A:Thank you.

B:You are welcome.

Group 2:

A:Excuse me,how can I get to the hospital?

B:You can take bus No.13.

A:How many stops are there?

B:Five.The bus stop is over there.

A:Thank you.

【问题分析】自然的语言情境,充分的语言输出,似乎以上拓展活动无可挑剔。但真的是这样吗?《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课程性质中明确提出:“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所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发展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然而,反观此案例,看不到文化的印记,摸不清价值的取向,不触及生活的体验,更感受不到情感的漪涟。充斥其中的只是脱离实际的地图、毫无缘由的目的地、按部就班的语言操练,难道这就是拓展活动应有的“姿态”吗?

【改进策略】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对此课进行了重新设计,并实践于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如下:

Step 1: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呈现文本中的人物Mr.Smith的请求:

T:I am new here.I want to visit Nanjing.Can you recommend some interesting places and the ways to get there?

Step 2: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2012版南京市旅游交通地图和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小组讨论,确定参观地点、设计交通线路。

Step 3:小组汇报、展示。(汇报内容略)

真实的南京地图、鲜活的生活经历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了学生高质量的语言输出。此外,无论是在旅游景点推荐时汇集的丰富的情感体验,还是从选择交通方式中折射出的鲜明的价值取向,都赋予了整个活动浓浓的人文气息,有效促进了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提升。

问题二:缺乏思维含量的“趣味游戏”是否有效?

兴许是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是,部分教师在设计拓展活动时,一切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完全不顾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语用能力的发展,使得拓展活动衍变成学生“乐此不疲”的“闹剧”。

【现场直击】有位教师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 4 Part A Halloween时,设计了这样的拓展活动:

Step 1:教师和一组学生一起示范如何玩“Trick or treat”的游戏。

(现场描述:教师领着学生用面具、黑袍精心装扮,手持水枪、棒子等恶作剧的工具,“挨家挨户”敲门,口中念叨“Trick or treat”,开门人说“Trick”他们便一番作弄;开门人说“Treat”他们便哄抢礼物)

Step 2:教师要求学生分组玩这个游戏,直至下课。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

【问题分析】《课标(2011年版)》课程性质中明确提出“英语课程承担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意味着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主动认知和探究,还意味着能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输出。反观以上案例,乍看之下,似乎既有助于学生万圣节文化的体验,又有益于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然而,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整个活动之中,学生只是一味热衷于单调的台词“Trick or treat”;忙碌于恐怖面具的制作及装扮;兴奋于“奖赏”与“惩罚”的体验,却没留下丝毫引发学生主动探索、促进学生有效输出的空间,疏忽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目标语言(Do you like…?Yes,…/No,…What do you need? Ineed…)的运用。

【改进策略】针对以上案例中的问题,笔者试着引入Prabhu的任务设计理念,即教师在活动设计时应关注三种类型的“Gap”:(1)Information-gap,学习者通过目标语进行各种信息交流和传递;(2)Opinion-gap,学习者针对某一特定的情境或话题辨别和表达个人的感受;(3)Reasoning-gap,学习者利用已知的和有限的信息进行推理、概括或演绎,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并对活动进行了重新设计:

Step 1:设置Information-gap,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

首先,教师询问万圣节孩子们经常玩的活动,引出游戏“Trick or treat”。

T:Halloween is coming.What do children usually do at Halloween?

S1:The children usually play the game "Trick or treat".

其次,教师提供每组一份打乱顺序的英文游戏介绍,要求学生通过排序了解游戏方法。

T:Do you know how to play the game? Try to put these sentences into right order.

最后,学生汇报,介绍游戏步骤:

S2:First,dress up in costumes.

Second,take the stick,water pistol or other things.

Third,come to the front of the house.

Fourth,knock at the door and shout "trick or treat".

Fifth,thank them if you get the gifts; trick them if you don't.

Sixth,go to the next house.

Step 2:借助Opinion-gap,强化目标语言的运用。

首先,教师呈现面具、戏装、水枪、木棍等游戏用的物品,要求利用本课目标语(见下框)分组讨论需要的物品,组长做记录。然后,组长统计、汇报,并领取游戏用的物品。

Step 3:设置Reasoning-gap,促进学生的思维创新。

首先,学生分组讨论,赋予游戏对象以鲜明的个性特点(从下框中选择),并据此编排游戏。然后,学生上台表演。

显而易见,整个拓展活动伴随着三种不同的“gap”层层递进、逐步深入,不仅有效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了目标语言的有效输出,而且极大增强了学生对万圣节的文化体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语言素养。

问题三:“惜墨如金”的教学现象该如何看待?

【现场直击】不久前,笔者受邀点评某地区2012年青年教师展示课活动中的三节课。活动中,三位授课教师完整呈现了《牛津小学英语》教材5B Unit 8 At the weekends 一个单元的教学。其中,拓展活动环节的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课时(Part A):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关键句型,和同桌聊一聊自己的家人、朋友的周末。

第二课时(Part B、C、D):借助招纳学校周末活动社团成员的活动情境,要求学生陈述个人信息(含:姓名、年龄、爱好、周末活动等)、向往的社团以及申请的理由。

第三课时(Part E、F、G、H):要求学生从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方面介绍一下自己最喜爱的昆虫。

【问题分析】为了引起教师对“写”的重视,《课标(2011年版)》大幅度地提升了对“写”的要求。不仅强调必须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和大写字母,而且明确提出:“学生要能根据图片、词语或例句的提示,写出简短的句子。”然而,反观以上案例,三个拓展活动虽然都基于授课主题和教学内容设计,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语言学习的规律,却仅仅关注口头的语言输出,只字未提关于“写”的要求,导致学生错失了极好的“写”的机会。

【改进策略】针对以上案例中的问题,笔者现场点评,并进行了优化设计,得到了授课教师以及现场观众的一致认可。

第一课时(Part A):要求学生在和同桌聊一聊自己及家人的周末活动之后,以“The weekend of sb's family”为题,写一段关于同桌家人周末活动的介绍。

第二课时(Part B、C、D):要求学生在自我介绍之前,先填写学校周末社团“申报表”,然后再根据“申报表”的内容进行介绍。

第三课时(Part E、F、G、H):要求学生先根据自己喜爱的昆虫的图片及写作提示写一段“昆虫介绍”,然后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交流、介绍,最后将写有“昆虫介绍”的图片汇编成册,制成学生自己的《昆虫记》。

问题四:“平地而起”的拓展方式是否可行?

【现场直击】本校一位青年教师参加区级赛课活动(要求赴外校借班上课,教学内容见下框),初次校内试上,教学步骤如下。

Step 1:教师通过Free talk和学生交流关于学校的话题:

What's in the school?

How many subjects do you have?

What's your favourite subject?

Step 2:布置任务Listen and choose the title,整体呈现课文。

Step 3:布置任务Read and fill in the blanks,分析课文第一段,并借助“上文下理”理解单词mixed和Home Economics.

Step 4:通过猜测阅读周活动内容的方式,分析文本第二段。

Step 5:通过看板书,复述文本内容的方式进行巩固。

Step 6:要求学生向老师介绍一下自己的校园生活。

(现场描述:学生在之前的五个环节中,教学活动顺畅、有效,学生学习积极、主动。然而,最后的拓展环节中,却出现了“冷场”。教师不得已,现场点将,“临危授命”的英语课代表也只是三言两语、草草收场)

【问题分析】显而易见,以上案例中的拓展活动完全违背了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的规律。首先,教师从始至终并未帮助学生唤醒和引导学生分享学校生活方面的活动体验:诸如我们学校有哪些活动?活动中做哪些事?有哪些乐趣?导致学生无“话”可谈。其次,教师也没有为学生的话语输出提供语言上的铺垫:诸如渗透活动的英语名称、归纳叙述活动的句群结构,使得学生无“词”可用。最后,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充分渲染以“School”为主题的活动氛围,未能激起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情感涟漪,造成学生无“情”可表。

【改进策略】为了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更为了探究此类问题的解决策略,笔者针对案例中拓展环节存在的问题,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优化设计。授课教师在多轮试上、几度修改之后,获得了第一名!教学步骤如下:

Step 1:教师以“小电影”的方式播放了一组所在学校经常进行的校园特色活动(Sports Day/Art Club/Reading Week/Go on an Outing/English Corner)的画面,并简单介绍活动体验。同时宣布课堂奖励,即“表现好的同学可以得到印有各类校园活动中学生精彩表现的图片和英语介绍的精美贴画”。

Step 2:借机询问学生最喜爱的校园活动和让学生猜测教师喜爱的活动(English Comer),相机引入课文中的人物John,自然呈现文本。

Step 3-5:与上例中Step 2-4一致。

Step 6:在借助猜测阅读周活动内容、分析文本第二段内容的同时,对叙述校园活动的句群结构进行了归纳、板书(见下框)。

Step 7:各个小组在确定汇报主题之后,根据共同制作的校园生活图(首先根据主题挑选背景图,然后选择合适的奖励图片粘贴)和板演的句群结构,轮流介绍学校生活。

总之,在小学英语拓展活动中,我们应通过精心的设计、有效的铺垫以及适度的书写,极大地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从而使其真正成为学生全面、均衡发展的“大众舞台”。

标签:;  ;  

小学英语发展活动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