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文化修养:中学英语教师必备之素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养论文,修养论文,英语教师论文,中学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中,文化输入这一环节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人们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然而,实际情况是,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或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歧义、误解或语用失误频频出现于跨文化交际中。鉴于此,中学英语《新大纲》《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和要求。
一、中学英语《新大纲》《新课标》的新要求: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育部在2000年3月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版)首次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写入教学目标;2001年出版的《初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则明确提出了初中阶段要达到的“跨文化交际”的目标要求:“1.了解英语交际中常用手势、表情等体态语;2.恰当使用英语中不同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3.了解、区别英语中不同性别常用的名字和亲昵的称呼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习俗;4.了解英语国家的饮食、服饰习俗;5.对别人的赞扬、请求等做出恰当的反应;6.了解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历史、自然现象等;7.了解英语国家中传统的节假日、文娱及主要庆祝方式。”.
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加入了“跨文化交际”的目标要求:“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2004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描述了各级段跨文化交际的目标要求:六级,能体会交际中所使用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背景;七级,理解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八级,了解交际中的文化内涵和背景,对异国文化能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九级,能关注时事,具有较强的世界意识。
二、双文化修养:中学英语教师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必备的素养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培养他们语言技能外,还要培养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中学英语教师要执行并完成此项教学任务,除了熟练掌握英语语言技能外,还应具备双文化修养。
(一)中学英语教学中,双语文化输入不可或缺
首先,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是史前时期的产物,它既不属于主观世界,也不完全属于客观世界,其具有介于二者之间的性质;它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反映,是超时代、超政治、超信仰的。
其次,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每一种语言都积淀、负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常反映在词汇、成语、谚语、修辞语、语法、文体、风格中。
(1)文化在词汇中的反映。词汇的文化含义:比如,在中国,龙(dragon)象征威严和勇敢,如:生龙活虎、望子成龙;而对西方人来说,龙(dragon)则象征邪恶和灾难。“狗”在西方是忠诚的伴侣,其常含褒义,如: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时,You are,indeed,a lucky dog你真是个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然而,在中国,人们对狗有种厌恶的心理,所以其常含贬义,如:狗腿子、狗皮膏药、狗头军师、落水狗。再如,“old”一词,在汉语中意味着成熟、经验、智慧,人们常称年长者“王老、张老、老师傅、老干部”等以示尊敬;在西方,“old”似乎是无用的代名词之一,直呼“old people”常会触犯老年人,所以,常用“senior citizen”一词来称呼。另外,词汇还反映一些独特的文化现象:比如,American Dream(美国梦)指人人自由、机会均等,Halfway house(中途的房子)指康复医院,water-gate(水门事件)泛指类似水门事件的丑闻等等,这些都是英语文化特有的概念。而风水、楷书、红包、双喜、红白喜事等,则为中国文化独有。
(2)文化在称谓中的反映。在英、美以及其他说英语的国家中,晚辈或下级可以直呼长辈或上级之名,然而,这在中国文化里,这样称谓就是犯上;另外,第二人称,英语中不论长幼通通用you,在中国文化里,对长辈或上级则需用“您”,对同辈、晚辈或下级则用“你”,究其原因,是中国文化敬重长者,西方文化提倡平等。再如,在中国,我们叫母亲的父母为:外祖父(外公)、外祖母(外婆),叫父亲的父母为:祖父(爷爷)、祖母(奶奶);而英语则内外无别,统统叫“grandpa”“grandma”。父亲这边与父母同辈的叫:叔父、叔母、姑父、姑母,母亲那边与父母同辈的叫:舅舅、舅娘、姨父、姨母等,而英语则统称“uncie”“aunt”。
(3)文化在成语、典故、谚语、歇后语和修辞语中的反映。比如: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因此英语中有许多与航海、渔业有关的成语、谚语、歇后语,如:to take the wind out of one's sail(先发制人,抢占上风),to go with the stream/tide(随波逐流、顺应时势),hook(land)one's fish(如愿以偿),play a fish(让上钩的鱼不停地拖动钩线而致疲乏)等。而中国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因此汉语中就有许多与河流、土地和农业有关的谚语如:一帆风顺、过河拆桥、隔岸观火、拔苗助长、五谷丰登、瓜熟蒂落、春华秋实、根深蒂固、沧海桑田等[1]。再如,在中国,人们认为佛祖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因此汉语中有许多含“佛”“庙”等的成语、谚语、歇后语,如“借花献佛”“无事不登三宝殿”;以及反映道教思想的成语、谚语如“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乐极生悲”等[1]。在西方,人们信奉上帝,因此英语中有许多与之有关的成语、谚语、歇后语,如:Nature does nothing in vain.(造物主无所不能);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2];In the right church,but in the wrong pew.(进对了教堂,但坐错了椅子)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3]。另外,英汉语中都有一些来自神话、传说、史事的成语、典故。比如:汉语中的“名落孙山”“叶公好龙”“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以及《诗经》中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等;英语中来自《圣经》的We are all Adam's children(我们都是亚当的子孙),来自希腊神话的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Achilles' heel(指代一个人的致命弱点),来自罗马神话的Love is blind(爱情是盲目的)[4],以及a white elephant(累赘物),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最后,西方文化中,常用猫来比喻恶毒的女人,如:Cats hide their claws.(知人知面不知心)[5];中国人则以狐狸尾巴比喻露出破绽,如:抓到狐狸尾巴。
(4)文化在语法中的反映。词语搭配上:比如:英语中“书”只能读不能看,即:只能read a book,不能see a book;汉语里,“书”可读也可看。再如,英语里,“天黑了”只能是it is dark,而不能it is black;汉语里,“天黑”和“黑板”一样“黑”。句法方面,由于西方人特别注重形式逻辑,所以,他们常运用各种有形的连接手段来体现句子成分或者分句间逻辑关系。例如:After she finished her housework,she went to the supermarket for some vegetable(她做完家务,去超市买菜)。英语句中,两分句问的逻辑关系是由“after”体现出来的,而汉语句法则主要靠词序和语义关系表达,也就是,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5)文化还反映在文体与风格中。比如:汤金霞发现[6]:英语篇章的结构多呈直线型或线性。因为英美人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上总是遵循着从一般(general)到特殊(specific),从概括(summarize)到举例(exemplify),从整体(whole)到个体(respective)的逻辑;语言表达上,他们习惯首先亮出观点,点明主题。因此,英语篇章的段落常以主题句(topic sentence)开头,然后说明原因、摆出证据。这与中国人间接、委婉、曲线的表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曹燕君也发现[7]:英语文章开门见山,结构清晰、连贯、逻辑性强;汉语文章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的影响,一般都是经反复论证后才将最重要的信息呈现出来。
(6)文化甚至还反映于语音中,比如:同音词在委婉语、谚语或双关语中的使用,押韵、叠韵、双声或抑扬在诗歌中的运用等。
(二)跨文化交际,常涉及文化与文化心理分析与解读
跨文化交际中,中英文化互动不可避免,中学英语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并理解了两种文化的异同,才可能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而避免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误解、误用现象。因为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语用行为①的理解常涉及文化与文化心理分析与解读。首先,言语理解的层次越高,需要的文化理解也越高。比如:简单一句How old are you?(你今年几岁啦?)或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在中国文化里,可表示对他人的关心,然而,在西方人眼里,这样问话就是侵犯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因为西方人都很重视Privacy,日常交往中,尤其在不太熟识的人之间,一定要避免打听别人的年龄、收入、体重、婚姻等。再如:He has a bone in his throat.乍一看,“骨鲠在喉”好像是“一吐为快”,然而,其真正含义却是“他有难言之隐”。
另外,跨文化交际中,除了言语行为外,非言语行为也起着言语无法替代的作用。心理学研究发现[8]:在日常交流中,人们所采用的沟通方式大约有60%~70%是非语言沟通方式,在一个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总效应中,词语占7%,音调占38%,面部表情占55%。非言语行为本身也与文化密不可分[9]。比如,手势,中国人竖起拇指表示“好”,伸出小指表示“差”或“坏”;美国人拇指朝上表示要求搭便车,朝下则表示“坏”;而日本人伸出小指表示“情人”;用手指在太阳穴旁边转圈,中国人表示动脑筋,美国人和巴西人则表示发疯。目光注视,英国男子认为直接凝视与之交往的人的眼睛是一种绅士风度,中国人则对紧盯着自己看的目光感到不自在,甚至惶惑不安。再如,中国人喜爱一个小孩会亲切地抚摸她的头部或搂搂抱抱,对美国的孩子这样做就会引起孩子妈妈的反感,因为在她文化里,这样是无礼的表现。公交车上,在中国,年轻人主动为身边的老人让座是美德;在美国,热情地给身边的老人让座可能还得不到感谢,因为向其“让座”,言外之意就是对方已老了,无用了,等等。
三、由于历史的原因,部分中学英语教师的双文化修养有待提高
目前在岗的中学英语教师的英语多是在对外来文化接触很少的背景下,从自己本国老师那里习得的。因为在他们上学的那个时代,我国对外开放有限,英语师资缺乏,教学手段落后;加之,教材编排多以语法为主线,致使当时的教师多把英语当作一门知识去传授,很少考虑语言的文化内涵和实际应用。因此,部分教师的双文化修养还有待提高。孙雪波2006年对中学英语教师文化意识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在所有与文化意识相关的3600个答案中,答错或答不完整的占总数的57.0%,且每项失误率均在41%以上,最高的达80.00%[10]。唐智霞近期对中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中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比较欠缺,某些方面的问题表现较为突出。他认为采取相应对策提高中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促进英语教学改革和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11]
四、从当今世界文化的发展来看,中学英语教师双文化修养务必与时俱进
世界日新月异,文化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比如:以前人们常说美国到处是高楼大厦,美国人富有上进心,中国到处是低矮平房,中国人知足常乐;而今,中国到处是高楼大厦,很多美国人却愿意住平房。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人们感觉美国人穿着开放,而今,中国人好像比美国人更敢穿。另外,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突破了时空限制,改变了文化交流方式,加快了文化传播速度,同时也加速了文化的冲突、整合与变异。所以,中学英语教师务必及时吸收和消化新的文化。
注释:
①语用行为:包括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跨文化交际中,除了言语行为外,非言语行为也起着言语无法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