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育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应进行词汇、成语等基础语文知识的讲解,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特点及优势,高效展开德育教育,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优良的习惯奠定良好基础,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德育渗透;小学语文;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9)02-0078-01
德育渗透无处不在,语文教学具备宗旨和内容吻合的优势,是展开德育渗透的绝佳平台。语文顾名思义,传授语言和文字,灌输文章背后的深层含义,与德育的人文教育不谋而合,是新教改必不可少的手段。德育涉及广泛,需要日积月累才能厚积薄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还需要分析研究,通过不同角度的切入寻找高效可行的策略。
一、加强道德素质,树立积极榜样
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启蒙阶段,也是易受不利因素影响的脆弱时段。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不良道德,这对没有坚定是非观的小学生来说实属毒瘤。而作为校园生活中的主体,教师的影响无处不在。教师为渗透源头,唯有自身具备高素质,才能滋润学生的成长。以身作则,规范自身行为,于一言一行中约束消极示范,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积极的榜样力量。课堂上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用语和细节动作,确保留给学生一个为人师表的正派形象。课下还应积极贴近学生生活,通过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拉近彼此的关系,从而在日常学校生活中实施德育渗透。
二、注重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师的主要职能是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为学生灌输知识以及树立品格,这意味着教师的自身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们对待事物的正确认知,并潜移默化地主导学生三观的形成,例如,有部分老师自身对于教学方法思考不足,面对有错误的同学在教育过程中会采取体罚的手段,就教育本身而言这是一种错误行为,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此外,小学生对于好坏的分辨能力较差,长久接受老师此举动的影响会逐渐将体罚教育美化,在孩子长大成人后也可能采取这种方式教育后人,会将这一不良影响进一步扩大。反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谨言慎行,重视自身行为对于学生的影响,就会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对进行德育具有重要意义。
三、改变语文教学的授课方法,保证德育寓教于乐
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会用到诸如挂图、卡片等教具,因此教师可以将德育的内容以图片的形式穿插在语文教具中,以达到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品德的目的。此外,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6~12周岁之间,在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普遍好奇心强,贪玩好动,因此在授课中可以针对孩子的特点进行课程设置,通过组织课堂活动或者游戏的方式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但值得注意的是,德育以及孩子的人格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对于德育的落实工作也应当持之以恒。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采取语言激励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教具辅助教学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但是孩子们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为了集中学生注意力并进行德育,教师在授课中可以通过语言沟通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了解并渗透德育,例如,在教授《狼牙山五壮士》过程中,可以在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时积极引导,使学生对于五位战士的壮举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传达壮士的爱国之心,鼓励学生学习爱国勇士们坚韧不拔的优秀品格。针对不同的课文可以利用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法教学增加课堂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在高效教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
五、通过模拟表演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内涵
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模式,实现有效德育渗透的效果。
例如,在进行《九色鹿》一课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根据课文教学内容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在应用自身的肢体语言以及生动的语调表达九色鹿义愤填膺斥责小人以及义无反顾救人时的动作和神态过程中,不仅会更加深刻的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会对良好的思想品德产生深刻的认知,对于有效进行德育渗透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再如,在进行古诗《清明》教学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对诗意产生一定认知,在此基础上应用情境表演的方式引导部分学生扮演行人、部分学生进行诗句吟诵等,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借问、雨纷纷等细节表现出来,通过反复钻研与琢磨,不仅会对诗意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同时也能够促使学生对清明时节的气氛以及诗人借酒浇愁的心情感同身受,从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进行德育渗透。
六、通过演示构建形象化情境
小学语文教师通过科学创设课堂情境,能够将小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当中,给予小学生更加有效的启迪,对于开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内心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想合理创设课堂情境,应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和背景音乐等,通过对学生视觉以及听觉等感官的刺激,有助于挖掘学生内心真实的情感,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还能够帮助学生对文中内容以及情感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从而实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操的目的。
例如,在《登鹳雀楼》一课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索精美的图片,并在课堂上将这些图片呈现出来,在美丽的图片中,学生会深刻体会到“登高而望远”的意境;再如,在《庐山的云雾》一课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将温泉、云海以及庐山瀑布的景象播放出来,不仅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能够创造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而在《江上渔者》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观察并对比小船风浪扑击和风平浪静时的状态,通过直观观察,学生可以对诗词描述的场景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同时体会到捕鱼者日常劳动的艰辛,因此可以更加深刻的体会诗词的内涵,实现有效德育渗透。
总之,小学语文作为教学中的重要学科,是渗透德育的良好媒介,而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对于人才的发展意义重大,从长远角度讲对于国家的未来发展以及建设也具有潜在的影响。因此教学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采用新理念、新方法促进德育的开展,为人才发展夯实知识基础,提高学生德育素养。
参考文献:
[1]胡玲燕.例谈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培养[J].江苏教育,2016(20).
[2]邬靓婵.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论文作者:王小兰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2月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8
标签:德育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过程中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小学论文; 深刻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2月0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