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雅博爱康复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0
【摘 要】目的:分析创伤救治管理模式在创伤病人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筛选出我院2017年1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创伤病人,按照院前急救护理管理模式的差异将其分为常规组与救治组各50例,常规组应用常规管理模式,救治组应用创伤救治管理模式,对比两组管理模式下的护理质量。结果:救治组的急救反应时间、现场救治时间、急诊科停留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常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依次为14.0%、10.0%,救治组依次为4.0%、2.0%,救治组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常规组的护理满意度是84.0%,救治组是96.0%,救治组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创伤救治管理模式在创伤病人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缩短急救时间,降低病人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且可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创伤救治管理模式;创伤病人;院前急救护理
创伤病人的死亡率较高,具有病情严重、进展快、合并症多等特点,应及时进行抢救[1]。就院前急救而言,配合有效的护理管理措施,可为病人争取更多时间,是确保抢救成功的基本前提[2]。基于此,本研究为了进一步分析创伤救治管理模式在创伤病人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筛选出我院100例创伤病人的护理管理情况展开对比分析,总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筛选出我院2017年1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创伤病人,按照院前急救护理管理模式的差异将其分为常规组与救治组各50例。常规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16~75岁,平均(42.3±10.6)岁;受伤因素中,交通事故伤29例,钝锐器损伤15例,砸伤6例;受伤部位中,腹部18例,颅脑14例,胸部11例,合并伤7例。救治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16~75岁,平均(42.5±10.9)岁;受伤因素中,交通事故伤28例,钝锐器损伤14例,砸伤8例;受伤部位中,腹部19例,颅脑13例,胸部11例,合并伤7例。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常规组应用常规管理模式:接到接诊电话后5min内派车出发,途中和现场人员保持联系,到达现场后实施病情评估与观察、建立静脉通道、心电监护、心理疏导等常规急救护理措施。救治组应用创伤救治管理模式,具体内容包括:(1)技能培训:在科学合理的院前急救护理制度以及创伤救治管理模式下,考虑护士的人文因素,定期对急诊护士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以提升其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2)快速出诊:急诊护士在接到呼救电话后,简单了解病人的病情,迅速派车,救护车出诊后需与病人家属及现场人员主动联系,以便能清楚了解病人病情,并让现场人员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确保病人的安全。(3)救治护理:进行创伤救治时需保持安静,不让病人剧烈运动;结合病人的受伤部位与伤势严重程度取合适体位,保持病人的呼吸顺畅,及时给予吸氧,以防缺氧,进而减少对组织器官的不良影响;快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及时补液;查找出血点,采取适当的方法止血;疼痛难耐者给予镇痛处理;骨折病人应及时进行骨折部位固定;加强护患沟通,以舒缓病人的紧张情绪,增强病人的治疗信心;密切监测病人体征,掌握急性创伤性休克的并发症,并做好相应的防范准备[3]。③转运护理:转运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处理,并对病人的生命体征、临床症状、辅助治疗情况等进行密切监察,以做好应急处理;通知医院做好抢救准备;转运时让病人维持平卧位,以确保静脉通路顺畅[4]。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的急救时间,包括急救反应时间、现场救治时间、急诊科停留时间。(2)对比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3)对比两组的护理满意度,自制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沟通技巧、护理技术、教育方法等,评价选项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护理满意度=(满意+一般)/N×100%。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PS19.0软件,计数资料用%表示,行x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急救时间对比
救治组的急救反应时间、现场救治时间、急诊科停留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对比 常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依次为14.0%、10.0%,救治组依次为4.0%、2.0%,救治组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1 两组的急救时间对比(,min)
3 讨论
创伤具有突发性,患者常出现创伤部位出血,进而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降低,机体因此出现代谢功能障碍,主要脏器功能异常[5]。严重创伤患者若未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将会威胁生命安全,死亡率极高。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抢救,同时配合周到、细致的护理干预,以提升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我院针对创伤患者实施了院前急救的创伤救治管理,包括护士技能培训、快速初诊、救治护理以及转运护理等院前急救护理措施,使患者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救治,效果显著[6]。对比常规管理的实施效果,结果显示,救治组的急救时间时间短于常规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低于常规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提示救治组的护理管理质量优于常规组。
综上所述,创伤救治管理模式在创伤病人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缩短急救时间,降低病人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且可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梁秋.创伤救治管理模式在创伤病人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5(2):135-136.
[2]赵香玲.创伤严重度评分在严重外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23):144-145.
[3]沈大莲.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在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17):2744-2746.
[4]陈廷聪,蒋维娜,姚梅,等.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严重创伤病人中的应用[J].心理医生,2017,23(15):21-23.
[5]陆美凤.创伤并休克患者的院前急救联合护理干预应用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5):78-79.
[6]刘芬雪,常巧云.院前急救护理在改善创伤性休克患者预后质量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3):169-170.
论文作者:周琼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6
标签:创伤论文; 病人论文; 常规论文; 管理模式论文; 时间论文; 死亡率论文; 并发症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