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中国旅游涉外酒店的一大库存:客房经济:旅游饭店的一半_年薪论文

20世纪90年代中国旅游涉外酒店的一大库存:客房经济:旅游饭店的一半_年薪论文

20世纪90年代我国旅游涉外饭店经营大盘点之一:客房经济:旅游饭店的半壁江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半壁江山论文,客房论文,大盘点论文,饭店论文,年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小型饭店增加,大饭店地位回落

中小型饭店居多、客房集中度高。据统计,在90年代中,我国200间以下客房的中小型饭店居多。1999年,中小型饭店比例高达94%。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资料,我国旅游涉外饭店客房规模通常分为5档:500间以上;300-499间;200-299间;100-199间;99间以下。根据这种“五分法”,每类饭店的客房规模大体相当。其中,客房数100-199间的饭店共有29.81万间客房,占总客房的33.52%,比例最大;客房数在300-499间的饭店共有11.49万间客房,占总客房数的12.92%,比例最少。这说明,我国饭店客房的集中度相当高。200间以下客房的中小型饭店占饭店总数的31.13%,但客房数仅占33.5%;500间以上客房的饭店比例为1.39%,但客房数占14.35%;300间以上客房的大型饭店比例为5.83%,但客房数占27.28%。

中小型饭店及其客房数比例都在增加,大型饭店地位相对回落。1991年至1999年期间,300间以上饭店比例总体减少。中小型饭店比例在上升,90年代初约占75%,1994年首次达到80%,1999年为94.17%。其客房比例90年代前半期在45%上下,1995年为52%,1999年为72.72%。

中小型饭店发展速度快于大型饭店。1991年至1998年期间,200间以下客房饭店平均增长率高达14.82%,其中,99间以下客房饭店年均增长21.38%,1999年比上年有较大增长。但从客观规模看,中小型饭店和300间客房以上饭店客房均以两位数增长,两者相差并不明显。

综合结论:1991年至1999年的9年期间,我国饭店客房规模发生了反向的结构变化:一是在各类型饭店中,中小型饭店发展迅速,在全国涉外旅游饭店中比例日渐提高,大型饭店地位相应有所下降。二是客房向大型饭店聚敛的局面进一步稳固甚至有一定发展,显示了我国旅游饭店业客房的高集中度。三是1994年为发生上述变化的一个关节点,300间客房饭店数绝对量减少,300-499间饭店客房绝对量减少,这是90年代以来,饭店及其客房出现了仅有的两次负增长。

发达国家大型饭店与中国大型饭店比例——1.3%:7.55%

以美国为例,1995年300间以上客房饭店比例为1.3%,75间以下客房的饭店比例为65.1%,分别比1989年减少3.3%、增长26.5%。同期,我国300间以上客房的饭店比例为7.55%,比美国高6.25个百分点,99间以下客房的饭店比例为51.92%,不及美国75间以下客房饭店65.1%的比例。这说明,我国旅游业与世界旅游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大型饭店相对过多、小型饭店不足的结构性问题,说明在适度提高总量的同时,必须进一步优化结构。

全球饭店集团客房规模与中国涉外饭店规模比例——130:126

以拥有客房数为标准,总体看全球主要饭店集团单体饭店平均拥有的客房数规模均不大,以400间以下规模为主。其中,4个饭店集团成员饭店客房规模均在400间以上;15个集团的成员饭店客房规模在250-400间之间;21个集团成员饭店规模均在250间客房以下。在全球11个“领袖级”饭店集团中,平均每座饭店拥有的客房规模1995年和1998年分别为131间、125间,其中,希尔顿集团平均每家成员饭店客房数最多(402间),其次为喜达屋集团(平均321间客房),不足100间规模的集团有史丹特集团(89间)、选择集团(84间)和最佳西方集团(80间)。在前40名的大饭店集团中,成员饭店的平均规模1995年为137间客房,1998年130间客房;超过500间客房的仅有香格里拉(513间客房,居首位),凯宾斯基为257间;13家集团成员饭店客房规模均在130间之下。

1999年,我国旅游涉外饭店平均客房规模约为126间,总体看与国际饭店集团成员饭店的客房规模基本一致,说明我国总体饭店数与客房数的比例与国际市场是一致的,但综合考虑上述我国大型饭店过多、小型饭店不足的情况,进一步论证了在保持动态总量增长的同时优化结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走向微利时代,大型饭店聚敛高额利润

整体出租率下降,整体效益下滑。1992年—1998年期间,涉外旅游饭店客房出租率由66.22%降至51.67%,平均每年下落至少两个百分点。五类不同规模饭店的出租率亦全面渐入低谷。1999年,饭店出租情况出现重大转机,出租率升至53.41%,不同规模涉外饭店出租率全面上升,其中500间以上客房的饭店平均客房出租率达62.09%,比上年增长2.59个百分点。行业利润率急剧下降,1993年和1994年均维持在9%以上水平,1997年下落至1%,1998年首次出现-5.85%的负利润率,而且表现出近7个百分点的陡峭下降。1999年,全国饭店行业亏损情况进一步加剧,全年亏损53.64亿元,比上年增亏8.08亿元,利润率降为-6.34%。

亏损面不断扩大,亏损逐年加重。1992年时仅有300-499间规模的饭店亏损,1995年仅有100-199间客房规模的饭店亏损,1996年,200-299间客房的饭店和100-199间客房的饭店同时亏损,1997年和1998年仅500间以上客房饭店盈利。

500间以上客房始终是饭店行业最主要的利润聚敛区。7年期间,这类饭店除1992年和1998年外,均出现两位数的利润率,出租率始终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1998年也出现了危险信号,这类饭店出租率首次低于60%,以规模经济制胜的企业亦可能面临人气不旺的困境。

出租率与客房规模同向变化,企业效益“首尾”相对较好。从出租率看,每年排序均是客房规模越大、出租率越高,反之亦然,特别是99间客房以下饭店出租率因预订、档次等多方面原因始终位次最后。但从利润率看,以客房规模划定的饭店“一头一尾”相对较高,除500间以上客房饭店外,99间以下客房饭店在所有500间以下客房饭店中,亏损时间最后到来(1997年),而且利润相对较高。1998年,300-499间、200-299间、100-199间客房饭店的利润率分别为-11.08%、-11.01%和-11.54%,99间以下客房规模的饭店为-7.93%。

结构不尽合理的进一步印证。1998年,全行业亏损,特别是500间以下客房饭店全面亏损,既有供给因素,也有更深层次的结构因素。利润向500间以上客房饭店集中,有这类企业规模经济和相对成熟等多方面原因,但行业规模结构不尽合理也是部分原因。中小型饭店在目前数量过少的情况下即已亏损,并不能说明其市场供给已经过剩,关键问题是依托大型饭店的中小型饭店不多、自身联合组建网络的中小型饭店不多、企业素质相对较高的中小型饭店不多,换言之,是指真正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的中小型饭店数量偏少。

单位客房对应市场的“量”与“质”。所谓“量”,指每间客房年接待人数(人天)。一般情况下,出租率高的年份,年接待人数(人天)就会较多,如1992年和1993年每间客房接待的人数(人天)就较多。总体看,1995年以前,一星级饭店每间客房接待的人数(人天)最多,1995年滞后的主要是二星级饭店,而且星级越高,接待人数越少,其主要原因一是星级较低,标间甚至四人间则更多,二是客房利用率高。

所谓“质”,指每间客房的年收入。大体规律是受价格差异影响,星级饭店高于涉外饭店;星级越高,收入越多。1992年至1998年7年加权平均,涉外旅游饭店为11万元/年·间,星级饭店为13万元/年·间(相当与三星级饭店水平),一至五星级分别为4万元/年·间、7万元/年·间、13万元/年·间、22万元/年·间、38万元/年·间、其中1-4星级间每间客房年收入之差又形成一个等差为3的短数列;五星级饭店每间客房年收入有一个突破,与四星级饭店构成了16万元之差。

标签:;  ;  

20世纪90年代中国旅游涉外酒店的一大库存:客房经济:旅游饭店的一半_年薪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