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质疑问难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遵循“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式,课堂上学习问题的生成、提出、探究、解决的教学策略。以疑激趣,以疑促思,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从笔者的教学经验入手,浅谈如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关键词: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最近读过一篇文章很受启发,题目是《没有问题才是个问题》。本文认为,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也就是说,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才是优质教育。
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质疑问难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遵循“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式,课堂上学习问题的生成、提出、探究、解决的教学策略。以疑激趣,以疑促思,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课堂教学绝不是给学习活动画上句号,相反地,应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实现学习的延伸、认识的升华。究竟怎样培养学生“问”的兴趣,教学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积极自主的课堂,为学生创造主动“思考”的环境,让学生“愿问”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学生才会“自由参与”“自由表达”与“自由思考”。因此,建立“积极自主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是培养学生问题意思的基础,要建立在学生的情感、动机需求上,让学生带着“安全的情绪”走进课堂,让我们的课堂有趣味,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自信心,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和权利,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学生心情舒畅了,求知欲旺盛了,思维也活跃、流畅了。这样,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说、敢问,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
二、呵护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热情,学生不仅仅满足于课堂上教师所讲的知识,还会一试身手自己解决问题。我们很有必要对“探究”来一个重新的认识。以往,谈到探究,就会想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探究的过程变成一个封闭的完美的过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笔者认为应该摆脱常规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应该多用引导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给学生能大胆地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把“然”和“所以然”用到位,另外课堂讲解尽量生动,可以多一点动作配合,调动学生的兴奋神经,甚至可以有点搞笑成分都可以,气氛也是很关键的因素,但不能太随意,总之就是要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这样才更能触发灵感。
从某种角度上讲,学习活动总是和问题相伴而行的。学生心中有疑问,必然会主动地去求解,从而变被动地获取为自主地探寻,最终学会学习。
三、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学生的质疑分类处理,选取属于知识拓展、深化的问题“置而不答”,让学生在课外自行解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留下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把学习活动向课外拓展,自学、自悟、自得。进行开放题目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比如:课文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中外名人、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难以且不适于在课堂中全部解决,这就必须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实践,拓展知识,解决疑问。
最近看了语文特级教师王菘舟的录像课《只有一个地球》,发现它就体现出了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王老师在初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发现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因为时间关系,他只给学生八次提问的机会,他则逐一简要的板书了这八个问题。接着,他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其中有些问题是有联系的或是同一类的,这样问题就集中了。其中还有一个问题教师直截了当地指明,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超出了课文的范围,希望同学们能够课后寻找阅读相关的课外书来帮助思考解决。在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梳理后,学生学习目标就更明确了,然后就是学生自主的读书、探究和讨论。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审视黑板上的那些问题,把已经解决的问题一一擦去,最后发现还剩下两个问题没有解决,教师则启发学生带点问题、带点思考离开课堂,到课外的大课堂中探寻,这对自己的学习更有利。这节课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
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和对自身的认识是一个永远没有终点的思维旅程,它只有思维的轨迹,只有阶段性的驿站,但没有最后的那个站头。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要打破一堂课上完,所有问题都解决的传统观念,允许课堂的开放,允许带着没有解决的问题走向社会和生活的大课堂去做开放式的探究。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带着更多的问题,而非更多的答案去生活。”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更加重视“问”了,这源于一种怀疑精神,一种对于创造型人才的真诚呼唤。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特征是主动地发现、探索、体验和解决问题,从而具有获取新知识和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例如:教学《黄山奇石》一文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说没有问题。教师告诉学生,黄山奇石除了课文介绍的外还有许许多多,顺势诱导学生在课外去图书馆里查阅有关介绍黄山奇石的文章,并做成卡片,准备开一个“黄山奇石研究会”。
总之,在课堂上,我们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教材、教师和学生,可能还有其他的教学辅助设施等,但要解决各类问题,必须要提供与问题解决相关的各类信息和背景资料,这就容易产生解决问题所需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和课堂现存资源的有限性、单一性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师生都带着一些问题离开课堂是最明智、最合理、最有效的做法。如果学生课前没有思考的空间,课后没有问题的延伸,这样的教学无疑会扼杀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天赋和创造能力。
(作者单位:吉林省洮南市大通中心校 137100)
论文作者:张海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6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6/9/7
标签:学生论文; 带着论文; 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黄山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6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