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经济若干统计特征及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福建论文,发展趋势论文,特征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4.1 文献标识码:A
福建省的经济自改革开放开始,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总结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数量规律,对于今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带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1982年一些重要经济指标不全,本文通过分析资料较齐全的1983~2005年的经济指标,找出一些统计特征。所选指标具有全局性。
表1 福建省1983~2005年11项经济指标
*以1983年为100。
一、原始数据及其新型直观展示图
根据《福建省统计年鉴(2005)》[1]、2005年的经济普查公报[2]和《2005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整理数据成表1,这实际上是时间序列多元数据。
从数据表可以进行一些分析,但是不直观,横向和纵向分析起来很费劲。图示法可以比较好地显示信息,但是对于这样指标较多、数据量较大的信息无法显示,普通的柱状图、折线图、曲线图、扇形图等已无能为力,现使用这种新创的表格型数据直观图展示信息。相对于表1,在每个格子内换成椭圆表示数据的相对大小,见图1。数据经过正规化到0~1区间,每一栏指标最小的仅为直线,最大的为满格椭圆,与其它栏目没有对比关系。这种图可以直观反映原始数据的变化,对于各种数据都有效,特别是对于多元时间序列数据。当然这种图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同一栏目椭圆面积只能粗略反映大小,没有严格的倍数关系,这是因为数据经过正规化到0~1区间的处理,原始数据的绝对关系已经改变。
图1 福建省1983~2005年11项经济指标变化直观图
所选11项指标,考虑到了代表性、广泛性,使国民经济各项指标都能直接或间接体现。如用农林牧渔总产值可以包括农林牧渔中多项分解指标。有些重要指标没有选取,是因为交稿时无法收齐1983~ 2005年的资料,而已选指标又可以间接反映这些指标。
由图1可以看出,11项指标中,除人口自然增长率呈漏斗形向下减小外,其余全部呈串珠金字塔形,表示逐年的递增。从每个串珠的上下变化速度看,各项指标还是比较协调的,各个指标或各项事业的发展速度差异不大。旅客周转量增大速度最快,表明改革开放早期,人气很快活跃起来了;接下来农林牧渔总产值、农村人均消费和消费品价格指数的增长较快,这一点是因为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这些指标的增长速度当然快于其他指标;工业增加值和港口吞吐量两项指标增长速度最慢,这一点也很现实,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造至今仍处于攻坚阶段。
人口自然增长率所呈现的漏斗形,也有着其变化原因。1980年我国开始执行晚婚和计划生育,福建省与全国同步。但是由于惯性并且60年代大量出生的人群进入生育高峰期,整个80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仍维持在17‰~19‰的高位。直至90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才开始下降,到1999年下降到5.2‰近6年来平稳地维持在接近6‰的水平。
二、发展阶段划分
23年的发展,走过了不平常的道路。可以通过Q型点群分析探讨各年份间经济特征的相似性,23年的谱系图见图2。可以分为2群,其中第H群又可分为A、B两类。
图2 各年份经济特征相似性Q型聚类谱系和阶段划分
出乎意料之外,谱系图中年份竟然按顺序排列,没有打乱!Q型点群分析是把特征相近的样本聚为一类,原来预计年份排列不应当维持原来次序,现在年份仍按原来顺序。这表明一个重要特征,即福建经济的发展每一个时期(相邻年份)有其相应的特点,特点的变化是渐进的,暂时还没有出现周期。如果出现周期,相隔一个或多个周期的年份数据必然因其相似性而聚为一类。从直观图示(图1)上也看出,大部分指标都呈现渐增趋势,不存在周期性变化。
接着,作了多元有序数据最优分割。这种分割能够找出有序样本中明显的界线,分割出多个组(时期)。分割的原理是用数学方法,使组内离差平方和最小、组间离差平方和最大,保证一组内有相似的特征,不同的组特征差异大。
先进行最优2分割(计算过程从略),找出Ⅰ号界线(图2),把整个序列分成2组,即2个时期,与群分析的第一群和第二群对应。23年来最大界线在1993年和1994年之间,以此将1983年以来的经济发展分为两个大的时期。1983年到1993年为第一时期,1994年至今为第二时期。
第一时期的特点是:(1)经济发展的步伐较小,指标没有急剧增大。这一时期工业增加值、港口吞吐量、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的年增长率和绝对值都较小。(2)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3)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较快。(4)农林牧渔业和农村年人均收入虽然绝对值不大,但是增长速度很快,这是因为我国的经济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
这一时期可以称为经济恢复—蓄势期。在理论上、思想上还在纠缠“姓社姓资”的问题,迈不开大的步伐。
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号召全国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的建设步伐。1993年我国经济发展开始放开步伐,福建经济也不例外。但由于惯性,经济建设的成果不能够立竿见影,要有一定的过程。故1993年仍然属于第一时期。
1994年开始,南巡讲话的效果显现出来,中国经济开始腾飞,福建经济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第二时期。其特点是:(1)经济发展的步伐很快,经济指标增幅明显加大。这一时期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的年增长率和绝对值都较大,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农村年人均收入绝对值较大而增幅变小。(2)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了下来。(3)消费品价格指数较为稳定。这是由于国家采取了平抑物价的各项政策。同时,经过前期的发展,消费品价格也趋于回归,各种消费品找到了应有的平衡价格,使物价稳定。
为了细分,再进行最优3分割。分割结果,增加Ⅱ号界线,在2002年与2003年之间,恰好是第二群的A类与B类的界线,把第二时期分为2个阶段。1994~2002年为第一阶段,2003年至今为第二阶段。Ⅱ号的界线把党的“十六大”召开后的新阶段划分了出来。
第一阶段的特点是:(1)农林牧渔业增长速度放缓,工业增加值迅速增大,工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起主导性作用。(2)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下降。(3)货物周转量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不大。
第二阶段的特点是:(1)农林牧渔业产值趋于稳定。这是由于农林牧渔业经过改革发展,收到了巨大效益,但是由于耕地、山水资源的限制,所发挥的作用是有限度的。它提示我们这方面的突破只有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才会有一个大的飞跃。(2)交通运输业发展迅猛,货物周转量和港口吞吐量都上了新台阶。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加大。(3)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保持在6‰左右这一比较合理的增长率上。
这一阶段国民经济的各部门的比例逐渐趋于合理,国家追求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要求发展生态型、环保型、效益型经济。
再继续进行最优4分割,得到Ⅲ号界线,在第一阶段初期,只分出来1994~1995两年,意义不大,舍去。
三、发展指标预测
时间序列数据是随各项影响因素变化的,是多个影响因子(自变量)的函数,因此人们采用回归分析法[4~6]。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这里只采用线性回归分析。
一般来说,可以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当作因变量,其余指标当作自变量,求出回归方程,用来“预测”知道其他指标情况下的人均GDP。这只是一般的思维。如果2006年尚未结束,2006年各项指标未知,怎样预测2006年的人均GDP呢?
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联系的,它必须是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发生的,所以它一定有端倪可查。某年的国民经济各项指标值,反映了这一年为下一年各项事业打下的基础,是下一年某经济指标(如GDP)的自变量。
基于“某一时间段的指标值是下一时间段某项待预测指标的形成的基础”的观点,可以认为,后一时间段的因变量是前一时间段各自变量的函数。这种新的回归分析思想是笔者新近提出的[7],采用这种思想的回归分析称为前移回归分析。经过对表1的数据进行处理,我们得到方程:
下年人均GDP=2830.038+5.053498上年工业增加值+4.398894上年消费品价格指数+2.08636上年货物周转量-168.2744上年人口自然增长率
选择引入变量的F1=4.747,剔出变量的F2=4.667,经逐步回归分析,只剩下方程中4个指标。最终回归方程检验值4189.834,显著性水平为0.05的F临界值为2.964708,显著性水平为0.01的F临界值为4.668968。因此回归方程高度显著;
由这个方程计算1984~2005年的人均GDP,列于表2,有3年的误差超过300元,其余误差都小于 300元,误差最大的为426元,最小的只有2元多,在100元以内的有11年。平均相对误差为5.8%,效果较好。
表2 预测值与实际值的比较
2006年尚未结束,各项指标无法得到,但是根据方程预测的人均GDP为21432元,这有待于2007年初检验。
回归方程反映了近二十多年福建省经济的内在规律,给予我们一些启示。(1)工业增加值、消费品价格指数、货物周转量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四项指标是影响人均GDP的直接的、重要的因素。(2)工业增加值起重要作用,表明福建省的发展仍以工业为主导。(3)消费品价格指数影响着人均GDP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出现物价上涨、货币贬值。抑制物价上涨,是一项基本政策,要坚决贯彻执行。(4)货物周转量反映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动脉,生产的发展必须有便利的运输条件。福建省的交通在国内相对落后,制约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经济腹地的形成,政府应该加大发展交通事业的力度。交通的发展将带动旅游、激发人气、加快物流。(5)人口自然增长率在方程中得到体现,影响人均GDP数值,呈现反消长的关系。人口自然增长率越高,人均GDP就将越小。这从道理上是显而易见的,也说明搞好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意义。(6)选入回归方程中的指标只有上述四项,并不说明其他指标不影响人均GDP。上述四项指标不是孤立的。工业增加值的取得,间接反映了我省在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投入;货物周转量的增加,是交通相关行业发展的体现,也由于工业发展拉动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控制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上述四项指标隐含了国民经济多个部门的综合作用。
上述自变量和因变量共11项指标,事物的发展是多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实际上可以将其中任何一项作为因变量,其余作为自变量,预测出这项指标2006年的取值。若全部都轮流做一遍,则可以求得全部指标的预测值(见表3)。把2006年的预测数据加入建模后,可以再预测2007年的指标值,如表3。不过,2007年的预测效果预计比2006年差,这需要2008年初结果出炉后证实。预测2007年的指标,最好有2006年的实际值参与建模。
表3的预测数据,将分别经受2007年初和2008年初发表的前一年福建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验证。前些年采用上述方法,效果较好。作者对湖北省2005年指标的预测[8],经后来公布的实际值验证,平均误差率在5.5%,少部分在1%以下。
纵观已有资料的1983~2005年以及预测的2006~2007年各项指标,2003年开始,经济发展的速度有明显加快的趋势,形成一个新的阶段。速度既已保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就是今后经济建设的目标。
表3 2006年和2007年福建省部分经济指标预测
*以1983年为100,若以2005年为100,则为2006年为96.5,2006年为102。
四、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从福建经济发展11项指标的直观图可以看出,除人口自然增长率呈漏斗形逐渐减小外,其余各项指标全部逐年递增,其发展也是比较协调的。1993年底为一个重要界线,把福建省经济发展划分为恢复—蓄势和腾飞—强盛两个时期。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对开创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起了重大作用。相邻年份经济发展情况类似,迄今为止全省经济还没有出现发展周期。在农业发展潜力受限的情况下,以工业为主导,强化交通运输,抑制物价上涨,控制人口增长,是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必要途径。同时,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建立高效、低耗、低污染的生态型经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