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社会论文,全面发展论文,农村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区地处河西走廊中部,辖五县一市、93个乡镇、898个行政村,总人口123万,其中农业人口103万。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亿元,人均4052元,财政收入2.9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56元。
1994年我区被确定为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联系点以来,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作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小康建设步伐的重要举措,制定实施方案,加大工作力度,使全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出现了可喜的局面。
——教育结构得到优化,促进了“三教”统筹。经过几年努力,初步形成文化教育体系和技术培训体系健全,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结构比较合理的教育网络;教育的规模效益明显提高。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1996年底,有5 个县市实现了“两基”达标。
——政府统筹功能进一步强化,形成了农科教结合的运行机制。各级政府坚持以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建立和完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经济信息传播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统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攻坚和小康建设,统筹制定并落实人才培养和适用技术的培训方案,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农村中小学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一校多能的作用,加强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建立教学、生产、科技推广三结合的教育综合体;职教中心、骨干职业中学和乡村农科教中心同乡、村服务机构紧密配合,积极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围绕产业开发,农业出题目,科技列项目,教育抓培训,以项目促结合,以结合促产业,以产业促致富;充分发挥了科教部门的人才、技术优势,利用学校生产实习基地,进行新技术的试验,使学校基地成为人才培训、科学实验、生产示范、技术推广的基地,促进了农科教结合。
——以教促富取得新进展,加快了农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通过教育结构的调整和发展各类教育,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吸收运用科技的能力明显增强,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1996年粮食总产量达到9.15亿公斤,人均产粮889公斤;乡镇企业产值达到51亿元。 目前,全区已有70个乡、766个村和20.67万农户达到小康标准,张掖、临泽、高台三县市基本实现小康。
我们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中,主要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科教兴区的战略思想
1994年我区被确定为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联系点以后,地委、行署把搞好教育综合改革作为振兴农村经济和科教兴区的重要举措来抓,明确提出了我区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总体思路,即坚持普、职、成教统筹,农、科、教统筹,在继续抓好“两基”工作、确保全区实现“两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经过两三年的努力,实现县市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乡、村有农科教培训中心,形成文化教育体系和技术培训体系完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功能齐全、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教育网络,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使之更主动更有效地为农村小康建设服务。同时,在全区广大干部群众中进行了强化教育意识的大学习、大讨论,着重解决三个方面的认识问题,树立三个观念,实现三个转变。
围绕实现三个转变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思路的落实,1994年,我们先后组织县(市)乡及地区有关部门、学校的负责同志到河北唐山参观考察,学习他们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农村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经验,使各级领导特别是县市一把手解放思想,拓宽思路。为了把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和各项措施落到实处,1994年底,地委、行署召开了全区教育工作会议,就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全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动员和安排部署。会后,又举办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骨干培训班,70多名县、乡领导干部接受了比较系统的培训。
随着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1996年元月,我们召开了全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和任务。今年3月, 又召开了全区职教工作会议,围绕如何办好县级职教中心等问题进行讨论,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通过广泛深入地思想发动,使广大干部群众明确了目标和任务,增强了搞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加快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建好三级“中心”,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基础
为了改变我区职业教育薄弱,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地委、行署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好三级职教中心作为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来抓,并于1994年底作出决定:各县市集中力量办好一所多功能、综合性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以乡镇初中、农职业中学或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依托,兴办乡镇农科教培训中心,以村小学为依托,办好村农科教培训中心, 尽快形成三级职教网络, 加快职业教育发展。 到1996年底,全区建成地区职业中专一所,县级职教中心6个, 新建乡农科教中心67所,村农科教中心688所,形成了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 以乡镇农科教培训中心为骨干,服务于各行各业的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办学网络。
为建好职教中心,地委、行署主要领导参与调查研究,主持制定规划,及时检查指导,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各县、乡都把职教中心建设列为“县市长工程”“乡镇长工程”,当作“特事”来“特办”,保证了“中心”按期建成。在建设资金上,地县乡三级普遍采取财政“挤”一点,群众“集”一点,银行“贷”一点,施工单位“赊”一点的办法,多方筹措资金。在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地县每年列出专项资金用于职教中心建设。地区财政每年列出5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地区职业中专建设。 六县市政府列入县市职教中心建设的财政投入, 两年就达2660多万元,占到位资金的77%。广大干部职工也积极捐资助学,一次性拿出了3年的教育集资,仅此一项筹资700多万元。
基建工程刚开始,地县两级就着手抓校长培训、专业设置论证、教师选调、教学设备配套等一系列工作,为职教中心正常运转做准备。各职教中心按照“长短结合,以短为主;产教结合,以产促教;因需施教,吸引生源:发挥优势,培养骨干”的原则,面向市场需求,对专业进行合理设置和调整改造;根据开设专业,采取调、引、聘、培等方法,解决急需师资;组织人员,编写乡土教材。与此同时,我们对职教中心的办学指导思想、领导体制、办学体制、专业设置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重大问题,认真研究,及时解决,以保证职教中心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较好地发挥了多功能、综合性的作用。
三、围绕经济建设,多层次、多渠道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全面推进农科教结合
一是充分利用普通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大力培养、培训农业技术骨干。全区16所中等专业学校不断调整专业结构,扩大招生数量,改革教学方法,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二是县市职教中心主动适应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提高全体劳动者素质的需要,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办学,开展初高中毕业生从业前的职业教育和各类在职培训。1996年,六个县级职教中心共设置学历教育专业25个,在校学生3600多人;举办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的岗位技能培训及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班55个,培训2660多人。
三是依托乡村农科教培训中心,对现有劳力和后备劳力进行实用技术培训。1996年,全区农村初中开设“3+1”职业班233个, 参加培训学生7289人,占初中毕业生总数的85.2%。乡村农科教中心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2543期,受训人员达12.6万人次。已有8000多农民获“绿色证书”,建成各类农民专业技术协会372个,86.5 %的乡镇成立了科普协会。每年坚持开展“科普之冬”“科普之春”等科普活动,巡回宣讲,现场培训,年受训农民达30多万人次,科技普及在农村的入户率达到95%以上。
四是积极鼓励, 正确引导, 发展社会团体及民办职业教育。 到1996年底,由地区教育处审批的社会力量办学单位累计已达38所,开设专业20多个,培训学员1800名,有1780人取得结业证书。
通过多渠道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增强了农村吸收和应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加快了农业科技转化进程。目前,全区已有20多万农民掌握了1—2项实用技术,90%的农户有了1名科技“明白人”, 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率和普及率已分别达到84.2%和85%,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达到48%,基本上做到了发展一个项目,培养一批人才,致富一方群众。
四、突出“两基”重点,强化基础教育服务功能
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中,我们继续把“两基”工作作为重点来抓,坚持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中心,使整个基础教育的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在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夯实基础,加快“普九”进程。在学习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过程中,地委、行署对《全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进行了修订,提出了到1997年全区实现“两基”的目标。各县市都从实际出发制定了实施细则。地委、行署把“两基”纳入县市政府领导和任期目标责任之中,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县市乡村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乡村社和各级学校。全区实行了流失学生报告制度、“四率”承包制度和适龄儿童入学通知书制度等。各县市统一制定了以“八表、三册、一卡”为主要内容的“两基”档案,促进工作的落实。通过艰苦不懈的努力,临泽、高台、张掖、山丹、民乐已基本完成了“两基”任务,通过了省上的验收,至此,占全区97.5%的人口地区实现了“两基”。
二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了加强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地区制定了《中小学标准化管理评估方案》,并推行了以“校长选任负责制、教师定编聘任制、教育岗位责任制、内部结构工资制”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制改革,使学校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前,全区已建成标准化管理学校431所,占中小学校的47%,标准化管理优秀学校180所,占19.5%;全区中小学思想品德评定优良率、体育达标率普遍在90%以上。
三是调整学校布局,提高办学效益。按照国家教委要求,各县市对完全中学进行了调整,撤并了9所规模小、办学条件差的高中, 使完全中学由1993年的22所下降为12所(含独立高中4所), 校均在校学生由900多人增加到1200多人。同时, 按每乡集中力量抓好“三校一园”的原则,对农村八年制中学逐步摘帽,将班额过小、生源较少的小学适当撤并,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扩大和提高了办学规模和效益。
五、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综合改革指导保障体系
为确保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各项任务的完成,地区成立了由地委、行署分管领导及教育、科技、农业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组成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各县、乡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统筹制定经济发展、科技推广、人才培训和“三教”协调发展的规划,统筹安排项目、筹措经费、解决师资和生产实习基地。通过一级抓一级,形成了比较有力的组织指导体系,保证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任务的落实。
推行目标管理。1994年底,行署和各县市分别与县、乡签订了三年教育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各县市办好教育的职责、任务及奖罚措施。通过层层签订责任书,把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列为领导班子任期目标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由过去的软任务变成了硬指标。同时,加强了对目标责任书完成情况的检查考核工作。
制定政策措施,建立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保障体系。为了进一步加快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1994年地委、行署制定了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15条政策措施,明确规定:地县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资金用于职教中心建设;农村教育费附加按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计征; 开征高消费教育费附加、机动车辆教育费附加,积极鼓励厂矿企业、社会力量以及国内外各界人士集资办学、捐资助学。1995、1996两年,全区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6670多万元,其中职工教育集资1249万元,社会个人捐资3524万元,勤工俭学收入补充教育经费1249万元。由于投入的大增长,从而保障了教育的大发展。
抓好典型,推动改革深入。近几年,我们把抓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示范工作作为推动全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抓手”,采取分类指导,抓点带面,点上深化,面上扩展的方法,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地、县、乡普遍建立了领导联系点制度,确定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联系点,较好地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