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 211102
教学,既有教又有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目标,主要通过学习教材来逐步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逐步培养学生健全个性的教育活动。教为学服务,学靠教指导。教直接影响学,要教有成效,必须考虑学生的学,学生如何学。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过程中,除观察、思维、想象、记忆等智力因素的参与外,非智力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也参与了认知活动,他们综合构成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积极性、主动性等,这些直接制约着学生认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一、处理好认知和情感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认知关系是教育目的实现和教育任务完成的基础,但不容忽视的情感关系对认知关系有重大影响。现在高中生叛逆性强,追求新鲜事物,自我约束性较差,且可能个个都“听话”,对教师只“惟命是从”;而且,学习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移到另一个头脑中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进行心灵接触的过程,而心灵的接触和交往,它可以使师生之间缩短空间、心理的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况且地理课堂教学是一种规范教育,其中的一些理论又比较抽象,如高一必修1讲解地球自转、公转等,高二必修3讲解区域协作、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等,都是抽象的理论,它控制和发展着受教育者的意志约束力,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就使得学生接受教育时有被动心理。这就更需要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爱学生的基础上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用充满人情味似的话语去拨动学生的心弦,达到以情激学,以情启思,以情明理,营造出一个融洽向上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愉快的情感交流中,达到教育的目的,自然而然教学效果会明显提高。教育家赞可夫说:“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一点就是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反之,设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情绪消极,学生丧失信心,悲观失望,在紧张对抗的课堂中等待45分钟的流失,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呢?
二、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这一观点已越来越被更多的教师认识和接受。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怎样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却缺乏可行的操作性措施,往往是理论上明白了,实践上仍然是“满堂灌”,“一言堂”,学生仍处于被动次要的地位,学习缺乏主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是一句空话,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1.改变传统备课方式,教案的设计体现主体性原则。传统的备课,只是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确定好重点,难点,设计好教学过程,导入、新授、提问、小结等等,缺乏对学生实际的研究,这实质就是以教材为中心来上课,它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我们应改变这种传统的备课方式,教师首先研究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要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接受过程来设计教学过程,关注学生能否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分层指导并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条件,实现这种转变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条件。
2.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特殊地位的形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文字等潜移默化来影响。然而,教师对此较多地停留在经验层面的理解上,缺乏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而影响了实现效果。因此,我们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讲,如果你按着鸡脖子给它喂米,它乱挣乱叫也不会吃,那只能“灌”。如果你松开鸡,它就会自己主动吃米。课堂教学如同喂鸡,方式不同,效果也不一样。学生作为认识主体,具有很大的能动性,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尽管有些教师在45分钟内分秒必争,力图把课讲足讲透,深入浅出,但效果总不理想。人们说:“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克服“满堂灌”现象,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生的潜能尽可能的开发出来,让学生主动介入学习过程,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发言,鼓励并组织学生讨论是好方法,但是学生在讨论发言时,免不了会出现错误,这时教师千万不可讽刺挖苦,诸如“这种简单的问题都不懂”,“以后想好了再回答”之类的语言有损学生自尊心。正确的做法是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在讨论发言时产生的智慧火花——朦胧的想法,新颖的见解。及时地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和点拨,当学生回答有困难时,教师应该微笑地说:“不要慌,请你大胆点,不要怕说错,懂多少说多少。”
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不是去责备而是带着期待地说“你能大胆发言,很好,说错了没关系”等等。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卷入你的教学活动中,在这样的一种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人际环境中,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于是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课堂45分钟完全可以由过去的煎熬变成对知识美的享受,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有助于学生自觉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地理素质,增强了教学的持久性。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学生既尊重又不迁就,既信任又严格要求,同时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相结合,以和谐融洽的方式实现师生共同的教学任务。我坚信,只要我们地理教师本着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精神,不断探索,改革教学方法,注入源头活水,地理课作为一门使人聪慧、睿智的学科,必然会出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新气象,风景这边独好。
论文作者:吕银萍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5年12月总第9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3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主体论文; 过程中论文; 地位论文; 认知论文; 师生论文; 《教育学》2015年12月总第9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