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零售业态发展的若干问题辨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若干问题论文,业态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零售业近几年变化较大,不仅企业群体持续状大,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企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态也呈多元化发展。一些被学术界称为新型零售业态的商店正成为我国商品流通领域的生力军。如何使这些从商业发达国家移植、引进的新型零售业态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规模,与我国的国情,与不断改变着我国消费者群体的购物习惯,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相适合,需要我们对各种零售业态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深入研究,澄清某些模糊认识,以利于政府对各种零售业态发展的客观调控,及企业对自身发展的战略规划。
一、零售业态的科学界定
伴随着各类新型商店的出现,研究零售业态及相关内容的文章很多,但其中一些对零售业态的界定尚不够准确,认识有欠清晰。业态即企业经营形态。有作者指出,“业态”一词源于日本,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日本把零售业态分为:百货店、方便店、专业店、综合超市和专业超市等9个大类,并从商品构成、从业人员、营业面积、销售方式、营业时间和组织方式等方面对各业态作具体界定。由此看来,业态就是企业经营形态,零售业态即零售企业经营形态或经营类型。著名的零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和发展轮转理论对于零售业各种经营形态的兴衰和发展规律作了很有意义的分析。一个多世纪以来先后出现的百货店、专业店、超级市场、方便店、折扣店等都是独立于其它类型的零售业态。而连锁店不同,既有方便店连锁,也有超市连锁、专业店连锁等,不是独立的,区别于其它经营类型的零售业态。美国《连锁店年鉴》杂志刊登的“1992年排在前100位零售店的非耐用品销售”资料把零售店分为:超级市场、折扣店、百货店、一般商品店、服装专卖店、仓库俱乐部、药店、方便店、杂货店等9类。而且不仅零售业,在餐饮业、服务业也都广泛存在着连锁店这种经营组织。
至于购物中心(Shopping MaHH,又称郊区购物中心)也不能作为独立的零售业态。购物中心是一组零售商店及有关的商业设施的群体组合,集购物、休闲、娱乐、美食和其他服务功能于一体,建筑面积一般在10—50万m[2],属于商业集聚或商业群落,与商店街和我国城市集贸市场类似。国内已有介绍文章把中心商业街区,近郊大中型超市及依附的商业服务业设施,购物中心统称为现代城市零售格局中具有代表性的集聚形态。购物中心不是一种零售形态,而是各种零售形态及相关服务机构在同一地点或一组建筑物内的有机的集聚。这才是“购物中心”原本的概念。又如商业城或商城,系指集购物、餐饮、娱乐、旅游为一体的购物中心。北京市“八五”期间开业的大型零售机构中,称为“购物中心”的有6个,称为“商城”、“商业城”的有9个。多数“购物中心”或“商城”实际上就是百货商厦或是专业市场。不仅零售业在为商店冠名时存在某些认识上的混乱,就是有些文章也没有科学界定零售业态,而是将连锁店、购物中心、百货店、专卖店、超级市场统称为零售业态,混为一谈。
现在不少零售企业自称“平价商店”。《平价商场探析》(北京商学院学报1996年2期)一文说,平价商场的概念源于美国,其基本特征是商品经营中所采取的低加价率使其在任何时刻出售的任何商品都比其他商店同类商品的价格便宜。这里的“平价”二字翻译是否准确不得而知,而所述特征无疑是属于廉价商店。英语中的“平价”是“Paritg”,意为(1)平定了的货物价格;(2)普通的价格,公平的价格。提到“平价”,一般指平价关系,即各国的利率、汇率、以及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简单的平价关系。而“廉价”,英文是“Cheap”,“廉价店”,英文是“Cheapies”。我国零售店冠名一如城市物业中存在的不是广场的“广场”,不是花园的“花园”之类的问题。
科学界定零售业态是很必要的。首先,有利于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使零售业向业态多样化、经营差别化、组织连锁化的格局发展,避免追求形式上的轰动效应和有名无实的组织创新;有利于政府制定流通现代化的系统比系,加强规划管理,使零售业态在布局规模、配套等方面更加合理。其次,有利于企业突出业态特征,树立企业形象,有效地进行市场定位,规模经营,依据业态的特性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再次,为我国零售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在零售业态发展上借鉴国际惯例,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和零售业的特点,逐步规范,逐步完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零售业态。
二、零售业态的盛衰与市场机制
九十年代,我国零售业已经由业态比较单一转变为多种业态共同发展,由此加剧了同一业态内部和不同业态之间的竞争,甚至显露出此消彼长的态势。与新的零售业态形成对照,一些传统零售店尽管年销售额的绝对值仍在增长,但其在市场中所占的比重会逐渐缩小,从而形成新的零售业格局。
在欧美商业发达国家,从百货店问世到超级市场的出现有数十年的时间间隔,一种业态既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又有明显的发展梯度。我国各零售业态或是在近几年才获得巨大发展,或是在近几年才崭露头角,发展期几乎重叠在一起,加剧了各业态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拉短了从定型到成熟的时间距离,由此引起了大型百货店发展过热,货仓式超市和连锁经营如何拓展等热点问题。
大商场发展在我国大城市由过热到开始降温历经三年多时间。姑且不论“大商场是否太多”,究其发展速度与我国城市社会购买力水平的增长不相适应已属需要我们反思的现象。这里固然有政府整体规划和客观管理力度不够的原因,更存在着市场机制的强劲作用。①是在零售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激烈情况下,大量中小型零售企业经营萎缩,效益不佳,而大型商店竞争优势明显。为求生存求发展,一些中型商店在有外部力量支持时,必然走向以改造扩建提高效益的道路。②是两三年前,建大商厦投资收益率格外高,投资回收期很短,几乎建成两三年就可收回全部投资,相比之下,处境困难的大中型国有工业企业投资效益较差。而且零售企业技术和资金密集程度较低,市场进入障碍较小,引得行业外资本竟相进入零售商业领域。③是零售业资金来源已经多种渠道,投资立体多元化,有国内投资,也有外商投资,一些大型企业实行股份制,还可以从社会集资,不仅使资金供给急剧膨胀,而且弱化了政府对零售业发展的客观控调。④是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市区物业增值,工业外迁,旧城区和老商业街的开发改造为大商厦的兴建开辟了空间。⑤是新的零售业态还处在起步阶段,体制、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使它们少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竞争优势,形不成零售业新的投资热点。上述属于市场内部的各因素,特别是利益驱动使大型百货店发展过热。一般说,生产和消费需求变化决定零售业态变革方向和竞争格局,而市场在零售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是市场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一面,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市场机制还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各行业之间的平均利润率尚未形成,市场信号不准确,条块阻断和地方保护,非理性约束的投资行为,都会使零售业态的发展格局和消费需求变化出现错位。对建大商厦热的更深层次的剖析会使我们对今后零售业态格局重组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作用给予必要的重视。
零售发展轮转理论认为,“低费用、低价格、低市场地位”是新型零售业态的立足点,一旦它失去这个立足点,又会有创新者改革经销技术,降低成本与售价,催生更新的零售经营形态。所以,薄利多销是大多数零售业生命力之所在。即使世界第一家百货店当初也称“廉价商店”,毛利率比其他商店低10—20%,以薄利多销获得成功。1992年排在美国前100位零售店的非耐用品销售,占首位的是超级市场,折扣店居次席,仓库俱乐部属新型业态,出现虽晚,但发展很快,所占市场份额已超过杂货店、方便店等传统经营形态。超市和折扣店成为美国零售业的主导业态,仓库俱乐部后来居上,“低费用、低价格、低市场地位”是它们的竞争优势。美国连锁超市的商品售价比一般杂货店和便民店等低10%左右,而仓库俱乐部的商品售价比连锁超市还要低5—10%不等,难怪仓库俱乐部的名字都是对消费大众有吸引力的“Price Club”。对照国外,八十年代初,超市(自选商店)在我国出师不利。由于没有形成“低成本、高效率,薄利多销”的经营模式,超市所售商品的价格明显高于一般商店,致使这种新型业态很快被消费者冷落。近年来,超市尤其是连锁超市成为我国零售业态发展中的热点,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廉价销售成为有号召力的显著特征。仓储式商场一问世就受欢迎,以售价更廉取胜。
从国内外零售业态发展规律看,超市、折扣店和仓储式商店能否成为我国零售业的主导业态,超市的市场份额能否超过百货店,关键在于这些新型业态能否以连锁方式规模经营,降低经营成本,所有商品“天天售价低”。而最近一次调查表明很多连锁超市和仓储式商店尚未做到这一点。①同一业态各店经营的同一种商品的最高售价和最低售价的价差在10—55%之间。②在统计的大部分商品中,同一商品超市中的最高售价超过百货店中的最低售价。③个别商品超市中的最高售价甚至超过了百货店中的最高售价。价格方面的混乱状态模糊了超市、仓储式商店的基本特征,不利于其企业形象的塑造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目前,一些超市和仓储式商店由于不能进一步压缩成术和费用,无法保持并扩大价格优势,由于毛利率和投资利润率低,投资回收期长而使自身造血、繁殖能力较弱,而地处偏僻的超市和仓储式商店只能以更为低廉的价格吸引顾客,扩大销售。一些传统经营形态如大中型百货店通过连锁经营走上继续发展的道路,并以降低毛利率,牺牲部分利润,降低商品售价的策略对抗新型业态的挑战,以求保住原来的市场份额。由此可见,超市和仓储式商店薄利促销的“价格空间”并不宽阔,它们面临着两难选择,在革新阶段就经受严峻的挑战。新型业态要在短时间取得较大发展,除发挥其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外,还应在同一业态内部实现联盟或联合,在集中和批量采购商品定价诸方面协调各自的经营策略,提高对生产厂家的谈判地位,降低采购成本,同时充分发掘在商品配送、开发和包装等方面的经营潜力。只求竞争,不求联合,不求协调,不求优势互补,只能导致同一业态各企业的过度竞争,不利于新型零售业态健康、适度发展。
三、发展新型零售业态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发展新型零售业态与目前国内零售业正在进行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探索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有创新机制,不仅要创新企业制度、组织制度、管理制度与方法,还要创新经营形态与交易方式。从零售业态的历史发展看,业态创新者在对旧的或传统的经营方式进行显著的改革时无不着眼于降低流通费用,方便顾客购物,以此来扩大销售,提高利润水平。从社会需要讲,零售业态应该具有多样性,即使如此,原有的零售业态要想生存也要不断改进经营方式和交易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客观上,这种创新业态的行为推动了零售业的内涵式经济增长。不过,要使零售业态发展有利于商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还应该正确认识几个问题。
①零售企业无论单体规模扩大,还是群体规模扩大,在只是资本投入扩大,销售额扩大时还只是粗放型经营,仅表现方式有所不同。在投资增长率大于投资效率增长率时属于外延为主的经济增长。扩大经营规模不等于规模化经营。对于零售店单体规模扩大并不一定形成规模化经营,在建大商厦热造成部分零售企业经济效益滑坡以后,已为人们所共识。但是,对于零售店群体规模扩大同样未必会带来规模效益,时值超市连锁、仓储店连锁乃至便民店连锁方兴未艾,还不可能被深刻理解。零售业规模化经营的基本原理是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单位商品的流通费用下降。由规模化经营实现的经济增长是内涵为主的经济增长,起码是内涵外延等量式增长。超市、仓储式商店、便民店等经营连锁化,核心是使零售业部分职能工厂化,通过技术进步,提高专业化水平进而节约资金降低费用,提高投资利润率。如果连锁经营处于目前这种状态,科技进步含量很低,集中配送率不足50%,流通费用超过企业经营利润的一半,就不会产生规模效益。有的超市连锁前期改造装修,添置设备的投资巨大,而投入运营后所获利润都微乎其微,投资回收期甚至远超过豪华商厦,不仅不是集约型经营,甚至连外延式经济增长也谈不上。
②转变我国零售商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要求各零售业态的发展也要采取“集约”型。由于经济增长方式分为宏观经济增长方式和微观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有时是不一致的,因此业态的“集约”型发展是从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两个方向分别考虑。前二年,若干大城市的大型百货店的发展是不是“粗放”的姑且不论,今后超市、仓储式商店等新型业态的发展确实需要从宏观目标上判断是“集约”还是“粗放”。一个城市某种零售业态的发展规模应该与该城市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水平,网点布局和不同业态间的比例相适应。如果一种业态发展规模过大,造成零售商业的过度竞争,使整体效益降低,即使这种零售业态是以投资省、见效快、技术水平高的微观集约方式建设,在宏观上也属于“粗放”的,而非“集约”的商业增长方式。当城市零售商业布局、社会购买力水平及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需要某种零售业态发展时,发展此业态客观上就不是“粗放”的。但是在微观上一种业态、一个企业以“什么方式”去发展,是高投入低产出,还是科学使用资源,是仅追求形式上改观,还是增加技术进步含量,则成为判别“集约”还是“粗放”的标准。
③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很多大中城市把商业服务业列为今后主要的经济增长点,这意味着我国零售业的经济增长不仅要有内涵式的、内涵外延等量式的,也要有外延式的,两种增长方式的结合将在较长时期存在。实现零售业的经济增长可首先依靠新型零售业态的适度发展,扩大其在零售业所占比例。新型零售业态通过创新经营方式,提高零售业的科技进步含量,实行规模化、专业化、工厂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使零售业获得内涵式或外延内涵等量式发展。但是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新型业态自身的技术进步依然有限,零售业态创新还不能使零售业整体的技术含量大幅度提高,零售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虽说经济增长方式趋优源自劳动分工细化和专业水平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通过劳动集约化实现经济增长。但在行业技术进步含量较小时,内涵式经济增长的潜力也较小,边际利润呈递减趋势。另外,零售业内部竞争日益激烈,为了保持优势,各企业通过扩大服务范围,改善内部设施,增加广告宣传等来吸引顾客,势必要增加投入,降低产出,即使原来是内涵式经济增长,也可能转变为外延式经济增长。尽管如此,零售业态的外延式经济增长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仍然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