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末“没”和“没有”的演变分析论文

句末“没”和“没有”的演变分析论文

句末“没”和“没有”的演变分析

李晓玉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摘 要: 句末的“没”和“没有”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首先,对句末“没”和“没有”的发展进行历时梳理,掌握这两个词演变的具体脉络,在对演变过程的探究中,主要以不同版本的《老乞大》为依托。其次,针对演变过程中的重要变化进行解释说明。

关键词: 句末;没;没有;演变过程

王力先生和吕叔湘先生都曾提及在疑问句末了或者单独回答问题时必须用“没有”,而不可以用“没”[1][2]。但通过对现代汉语实际语料的检索,发现“没”可以在句末使用。所以对句末“没”和“没有”的演变进行梳理和探究,考察句末“没”和“没有”的使用情况和历时发展过程,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对句末“没”和“没有”演变原因进行初步的探求。现代汉语中句末“没”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所以对这系列问题展开分析和探讨。

一、句末“没”和“没有”的演变过程

(一)近代汉语中句末的“没”和“没有”。

1.近代汉语中句末的“没”。句末的“没”出现于元代。句末的“没有”出现于明代。明代广泛使用“没有”,“没有”逐渐占优势。清代“没有”渐渐取代“没”。这一历时演变的过程值得进一步探究。

受到双冷源新风机组安装位置的限制,无法安装制冷系统室外机,只能考虑将排风作为制冷系统的排热源,而受到房间正压控制的需要,排风量只有新风量的80%左右,排风不能完全带走制冷系统的冷凝热。因此考虑采用蒸发冷却的方式,在排风量一定的情况下利用水蒸发吸热的特性加大排风带走的热量,满足机组制冷系统的需求。同时利用机组除湿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利用提升泵送至蒸发冷却器的补水箱,减少蒸发冷却器的水的补充量。

通过对CCL 语料库的整理,“没”用于句末的用法最早可在元代古本《老乞大》中找到来源,例如:

(1)车子没。

(2)你这店里草料都有那没?

(3)盛草的筐儿也没。

这时句末的“没”主要是用来对名词性成分进行否定。

在古本《老乞大》中,句末位置既可以使用“没”也可以使用“无”,而在元末明初的《老乞大谚解》中,句末的“无”被“没”所替代。例如:

(4)有辘轳那无?变为(4’)有辘轳那没?

(5)别个菜都无。变为(5’)别个菜都没。

明朝时期,“没”用于句末的用法范围越来越广,在明朝的文学作品中可以找到较多的用例。例如:

(6)西门庆道:“做甚麽了便没?只恨我夫妻缘分上薄,自不撞着!”(《水浒传》)

(7)免不得叫个小炉匠来开楼门,才知有没。(《金瓶梅》)

(8)又问龙氏曾合狄希陈嚷闹来没。(《醒世姻缘传》)

(9)爷合狄大娘起来了没?(《醒世姻缘传》)

明朝时期,句末的“没”不仅可以对名词性成分进行否定,也可以对动词性成分进行否定,且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动词性成分进行否定。句末的“没”主要见于通俗的小说中。

清朝时期,在相关文学作品中很少能看到句末使用“没”的语料。正反问句中的“没”逐渐消失,为“没有”所取代。石毓智认为在《红楼梦》中“没”完全被“没有”取代[3],但这一事实有待进一步探究。通过对《儒林外史》语料的梳理,也没有发现“没”用于句末的语句。

2.近代汉语中句末的“没有”。通过对相关语料的梳理,发现“没有”用于句末的用法,可以在明代的文学作品中找到语料。例如:

(10)何愁赦书没有?(《水浒传》)

(11)一文钱也没有。(《金瓶梅》)

(12)西门庆因问:“今日没人来?”书童道:“没有。(《金瓶梅》)

例句(12)中的“没有”是用于单独回答问题,在“没有”前面可以加上相应的副词进行修饰,表示程度。

(13)左右慌忙下来问道:“老爷问你有状没有。”(《金瓶梅》)

例句(13)中,其他成分+有+名词+“没有”,其中有+名词+“没有”构成正反问句,对名词表示疑问。

2.“X”位置消失所产生的影响。其中“X”是指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单句格式S+V+O+“X”中的“X”,高频使用的单句格式由S+V+O+“X”演变为S+V-X+O,演变开始于十五世纪前后,完成于十六世纪左右,这一演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谓语的性质,使大多数谓语由无界变为有界,为“没”适用范围的扩展提供了条件,元明的时候,“没”替代了“无”。最后形成了否定系统中“没/没有”与“不”平分的局面,即“没/没有”否定有界成分。“不”否定无界成分。所以在此之后句末位置上的否定词,主要是“没/没有”和“不”。

厥有偷人。昏默宴息。见利辄趋。闻义不徙。一经炉火。点惰为勤。[注]林光元:《点金说》,第50—51页。

在《老乞大谚解》里用于句末的“没”,到了成书于清乾隆二十六年的《老乞大新释》中,已经被“没有”所替代[4]。例如:

(14)问相爷退了堂了没有。(《七侠五义》)

心脉隆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安全性的Meta分析…………………………………………………… 刘志强等(22):3152

这个例子中是动词性结构+了+“没有”,其中“了”表示事实的已然发生,全句是对动词性结构表示疑问。

(4)设备设施安排是否合理,是否考虑到了各个年龄段的人们的体型,身高等因素。野兽区防护栏是否坚固等,保证游客与动物的隔离。在八达岭事件之后,新的行业规范出台,根据2017年的《动物园管理规范》(CJJ/T 263-2017),自驾游是一项不合适的游览项目,动物园“开园期间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不得在游览路上行驶”,经过批准的机动车也应按照指定路线行驶。

例句(21)中是人民日报对劳动者认真工作的相关报道,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给予赞扬。例句中使用“没”,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犹如在进行对话,拉近距离,增强新闻的表达效果,更具有感染力。

清朝时期,句末的“没有”出现了一些新情况。

(15)你这店里草料都有阿没?变为(15’)你这店里草料都有没有?

公共服务政策提出后不可盲目推行,需经过小范围实践检验,得到公众认可后再推广实施。政策实施前的可行性分析判断,需要有一种信息回馈模式,也就是指在政策制定后,让公众知晓,该服务是否是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是否是公众最渴望、最急切得到的服务,政府在得到公众回访信息后,对政策的可行性进行进一步修正改进,最终提供最优质的公共服务,做到公共服务时时创新,服务时刻为人民接受,真真做到倾听民声、体察民情、集中民智、回应民意、最终做到保护名利。

(16)盛草的筐儿也没。变为(16’)盛草的筐也没有。

通过对不同版本的《老乞大》的考察,可以大致梳理出句末位置“没”和“没有”的发展历程。首先,在元代的古本《老乞大》中,句末用“无”和用“没”都有。其次,在元末明初《老乞大谚解》中,已经都使用“没”。在清代的《老乞大新释》中又被“没有”所替代[3]。例如:

(17a)别个菜都无。(古本《老乞大》)

调查结果显示,有7%的学生参加了3项以上的课题研究,28%的学生参与了1~2项的课题研究。硕士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对其科研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经常参与科研课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科研创新能力。

去市里医院看病,医生只是简单地看一眼,就说是神经性皮炎。在省立医院看病,一下子要化验这么多样子,妻子心里害怕不敢问,跟大姐小声咕叽让大姐问。

(17b)别个菜都没。(《老乞大谚解》)

(17c)这菜都没有。(《老乞大新释》)

(17d)这菜都没有。(《重刊老乞大》)

通过对CCL语料库的梳理,发现语料库中清代作品《儒林外史》《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等都没发现“没”用于句末的语料,民国的语料中也没有相关的用法。

(二)现代汉语中句末的“没”和“没有”。现代汉语中句末的“没有”仍然保持原有的功能,并且使用频率较高。对现当代作家老舍、鲁迅、王朔的作品进行检索,结果显示老舍的作品《骆驼祥子》中没有“没”用于句末的实例,“没有”用于句末的实例共19例,《四世同堂》中同样没有“没”用于句末的实例,“没有”用于句末的频率较高,有41个例句之多。鲁迅小说全集中依然没有“没”用于句末的语料。而在王朔的小说《看上去很美》和《编辑部的故事》中有“没”用于句末的实例,语料如下:

(18)方枪枪掉头往外爬,让我侦察一下李阿姨睡了没。(王朔《看上去很美》)

(19)“听我的没。”于德利说。(王朔《编辑部的故事》)

通过对省辖域概况、地理区域特征、地形地貌特征、交通网络、江河湖泊分布、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城市布局和城市发展变化、环境与生态状况、生产力空间布局等基本状况调查,查清了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类别、位置、范围和面积,查清了交通网络、城乡建设、重大设施等人文地理要素,划分了地理国情统计分析的基本地理单元,对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进行了空间化、综合性统计、分析、评价,形成了反映各类地理环境要素的分布与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普查数据、地图和研究报告等。

王朔作品中是典型的北京话,由此可见在现代北京话中“没”可以用于句末,对于现代汉语中“没”用于句末的动因需要进一步的探究。

通过对相关语料的考察发现句末“没”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并出现了一些新的语用功能,可以增强表达的效果,在报刊中有相关语料。

(20)“今天你买奖了吗?”“最近你中彩了没?”(人民日报,2016-05-24)

经研究,将价差列入工程单价是合适的,符合“建标206号文”精神,符合工程单价构成原理。因为材料价差仍是材料费,直接构成建安工作量。而列入独立费用是人为的,既不符合工程造价原理,又会产生许多问题:①不利于不同设计方案的直接比选,②不利于前后设计阶段的投资对比分析,③不利于招投标价的控制与确定,④不利于工程分标实施。

(21)他们浑身是劲儿!闻到了没?(人民日报,2017—02—02)

例句(20)对人们热衷于买彩票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因为当地居民把买彩票当成一种休闲的方式,人们见面时乐于用“今天你买奖了吗?”“最近你中彩了没?”这样的方式打招呼,这样的句子类似于“你吃了没?”,不是作为实在的问句,而是作为一种交流的方式,较为轻松,类似于一种玩笑的形式。如果将句末的“没”替换为“没有”,则会影响表达的需要。

《儒林外史》中不见句末位置使用“没”的语料,句末位置使用“没有”的例句有11 例。有的是对名词性成分的否定,有的是单独回答问题,有的是起疑问的作用。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推测出“没”和“没有”用于句末位置受到了否定词“不”和“无”的深刻影响。

二、句末“没”和“没有”演变原因分析

(一)句末“没”和“没有”出现的原因。

1.受“不”和“无”的影响。“没”和“没有”这两个词中,“没”先于“没有”出现,“没有”是“没”和“有”的结合,由两个词组成的词组,经过不断地演变,最后发展成词。否定系统中的否定词之间存在一定的影响,“没”用于句末的用法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不”和“无”的影响。根据类推的作用,“没”用于句末的用法也同样影响了“没有”。

“不”和“无”用于句末的用法在北大语料库中可以找到相关语料。在汉语的早期阶段,否定词就可以放在句末构成反复问句的形式。否定词“不”构成这种反复问句的时间较早,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中有相关的反复问句形式,如:正乃讯厉日:汝贾田不?且这种形式一直沿用至今,历代都有应用的实例,实例如下:

1.4.1 DPPH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0.00788gDPPH标准品,用无水乙醇溶解,定容至20mL(浓度为1mmol·L-1)做储备液于 4℃下保存,移取 2mL 标准DPPH储备液,用无水乙醇稀释到10mL成浓度为0.2mmol·L-1。

(22)齐多知,而解此环不?(《战国策》)

(23)但试用,看有验不?(《全刘宋文》)

(24)语阿难言:汝今见不?《首楞严经》

(25)张王果有计谋不?(《资治通鉴》)

(26)大汉,你认得宋押司不?(《水浒传》)

(27)现送贤弟看看,不知还可用不?(《曾国藩家书》)

到了六朝时期,可以找到“无”用于句末构成反复问句的语料。如例句(28)和例句(29)。

(28)世间羸瘦,有剧我者无?(《贤愚经》)

(29)佛称誉我时,边有白衣无?(《东晋译经》)

这一时期用于句末的“无”,一般需要和句中的“有”相对,随着使用频率的提高,句末“无”的使用范围扩大,可以用于除“有”以外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后,如:

(30)遂扣其门曰:适有胡僧到无?(《太平广记》)。

通过相关考察可知,由“无”构成的反复问句在宋代已很少见,到了元代,“……也无”构成的反复问句也消失了。元代以后,“无”所构成的反复问句逐渐被“否”和“没”及之后成词的“没有”所替代,“没”和“没有”承担了“无”的部分功能。

现代汉语中“没”在句末的使用的情况,不仅出现在日常对话中,而且出现在权威报刊《人民日报》中,所以句末“没”的使用值得我们关注。

陶小西睡得死,鼾声震天响,完全没察觉到温衡在身旁,她不舍得把这样的温暖错过,趴在一旁的凳子上浅眠,到破晓时分又悄悄回去客房。

(二)句末“没”被“没有”替代的原因。“没”经过演变词性由原来实词性的动词发展为意义虚化的副词,之后又有向更为虚化的语气词演变的倾向,这符合词汇演变的规律。

通过对北京大学语料库的检索,发现在清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已经找不到“没”用于句末的语料了。这一现象与“没有”的成词相关,以及受到“没”自身意义虚化的影响。

“没有”出现于十四世纪,经过演变发展,最后成词于十六世纪左右。“没有”成词以后,在“没”的类推作用之下,具备了句末“没”的部分功能,随着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没有”获得了“没”的全部功能,并逐渐替代了句末的“没”。

“没”的大部分功能被“没有”所替代,并且“没”在演变过程中意义越来越虚,由实在意义的动词向具有否定功能的虚词转化。构成句末正反问句的词要求是具有实在意义的动词,因为最开始的正反问句由动词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联合构成,例如:有辘轳那没辘轳?之后正反问句中否定形式的宾语省略,简化为:有辘轳那没?虽然正反问句中宾语被省略,但是此时的“没”仍然是实在意义的动词。十四世纪左右,“没”开始由实在意义的动词向意义虚化的否定标记转化,所以“没”用于句末的频率越来越低,而随着“没有”逐渐发展成熟,最后在清朝时期替代了句末的“没”。

(三)句末“没”被重新使用的原因。在王朔的作品中句末“没”被重新使用,即句末的“没”重新应用于现代汉语中。句末“没”被重新应用主要是因为“没”有语气词化的倾向。

选择哪一种教学模式,取决于课程建设团队的建设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条件等多方面因素,这些因素之间也会互相影响。比如想让自己的课程对所有社会大众开放,常规慕课模式就是最适合的选择,教学内容以通识性的内容为主,多数人文社科类的课程适合于采用常规慕课形式。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更适合选择私播课模式,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或翻转课堂开展教学,多数自然科学类课程适合于采用该教学模式。而选择线上线下双师课堂教学模式需要考虑技术网络、教学设备等一些条件因素。

微电影《幸福的味道》是为了参加首农集团“共筑千亿首农梦”微电影大赛而拍摄的,影片以60年代知青插场为背景,讲述了知青杜少海与静宜之间的感情故事。他们在苹果树下相识相知,艰苦条件下共同工作。后来,知青返城开始,静宜返城,两人分开。几十年后,两位两鬓斑白的老人在苹果树下再次相遇,岁月改变了他们的容颜,却改变不了熟悉的场景、熟悉的味道。

句末“没”被替代的主要原因是“没”虚化为否定标记,不再具有实在的意义,仅表示否定的含义。而到了现代汉语阶段,句末“没”的否定意义逐渐减弱,表示相关的语气,最后可能演变为只表示一定语气的语气词。所以“没”又可以在句末位置使用,并且一般在对话语体中使用。例如:

(31)“回头我问问,看你的那个营业执照批准了没。”(陈忠实《鬼秧子乐》)

(32)村子来了个人,看我们手术了没。(毕淑敏《预约财富》)

在例句(31)、(32)中句末的“没”还有部分否定含义,且兼带有疑问的语气,例句(31)句意为“营业执照批准没批准?”,例句(32)句意为“手术没手术?”。例句中“没”与“了”共现,二者共现频率较高。

(33)“咱到家了没?”“快了。”(严歌苓《陆犯焉识》)

(34)我问五叔:“我姑和我姑夫来了没?”(路遥《我和五叔的六次相遇》)

以上两个例句中的“没”可以用疑问语气词“吗”来替换,替换后不影响句意,且不改变原句句意。由此可见,“没”有向语气词转化的倾向[5]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4.

[3]石毓智.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李泰洙.《老乞大》四种版本语言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5]李艳.句末“没”从否定副词到疑问语气词的渐变[J].深圳大学学报,2010.

中图分类号: H14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438(2019)05-0076-03

收稿日期: 2018-11-20

作者简介: 李晓玉(1994-),女,黑龙江佳木斯人,黑龙江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词汇。

[责任编辑 靳开宇]

标签:;  ;  ;  ;  ;  

句末“没”和“没有”的演变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