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江[1]2000年在《中国特有植物杉木及传统中药白玉兰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指出为了从植物中寻找新的生物活性物质,充分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植物资源,本文对中国特有植物杉木(Cunninghmia lanceolata)和传统中药白玉兰(Magnolia denudata)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 从杉木中分离得到23个化合物,包括少见的赖伯当烷型(labdane)双二萜,二萜及植物甾醇等化合物。在所得到的6个新化合物中有三个为赖伯当二萜,三个为赖伯当型双二萜,分别命名为:(4R,5S,9S,10R)-8(17),12,14-labdantrien-19-oic-acid(1),(4R,5S,9S,10R)-8(17),12,14-labdantrien-19-ol(2),lanceolatic acid(3),lanceolatin(4),lanceolatol(5),15-nor-8(17),12-labdandien-14-18-dioic acid(6),已知化合物有14,15-dinor-8(17)-11-labdandien-18-one(7),15-nor-14-oxo-8(17),12-labdandien-18-ol(8),13-S-hydroxy-8(17),14-labdandien-18-oic acid(9),hinokiol(10),3β-acetoxy-8,11,13-abietatrien-12-ol(11),7-oxo-8,11,13-abietatrien-12-ol(12),12-hydroxy-8(14),15-pimaradien-19-oic-acid(13),7-oxo-8,15-isopimaradien-18-ol(14),kaemferol(15),1-docosanoic acid(2,3-propanediol)ester(16),1,2-docosanoic acid diester-propanetriol(17),3β-hydroxy-stigmast-5-ene-7-one(18),stigmast-4-ene-3-one(19),β-D-galactopyrano-stigmast-5-ene(20),β-sitosterol(21),daucosterol(22),p-hydroxy-benzoic acid(23)。其中除β-sitosterol外,其余1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此植物中分离得到。通过各种波谱方法及化学反应确定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并探讨用CD谱测定了化合物1的绝对构型,用X-衍射等方法首次完全确定了赖伯当型双二萜的相对构型,通过生源关系将其与单二萜关联,确定了其绝对构型。
邓核丽[2]2013年在《杉木皮的化学成分及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对杉木皮的化学成分和药理学活性进行了研究。通过理化鉴定初步鉴定杉木皮中含有生物碱、黄酮类、甾体或三萜类、强心苷、皂苷、有机酸类等化合物。利用水蒸气蒸馏法和CO_2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提取杉木皮挥发油,并应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到的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分离出51个色谱峰,并从中鉴定出40种化合物,多为萜类,占精油总量的94.68%。其主要成分是柏木醇(39.29%)、α-柏木烯(13.35%)、α-松油醇(12.95%)、愈创木烯(3.55%)、右香醛(2.64$)、δ-榄香素(2.55%)、4-异丙-1,6-二甲萘(2.38%)等,并首次检出α-石竹烯、莰醇、β-芹子烯、δ-荜澄茄烯等成分。以小鼠二甲苯诱炎模型,对杉木皮提取物进行了抗炎活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水提物乙酸乙酯萃取部分为杉木皮活性部位,另外还研究了杉木皮提取物的抗氧化和抑菌活性。利用硅胶柱、高速逆流色谱法、中高压柱、TLC薄层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手段,分离纯化乙酸乙酯萃取活性部分,得到5个化合物。采用红外色谱,核磁共振碳谱、氢谱及质谱等分析方法,鉴定出化合物的化学结构。5个化合物分别为:1.p-谷甾醇(化合物Ⅰ)、2.山奈酚(化合物Ⅱ)、3.槲皮素(化合物Ⅲ)、4.没食子酸(化合物Ⅳ)、5.香草醛乳糖苷(化合物V),均为首次从杉木皮中获得,其中p-谷甾醇、山奈酚、槲皮素的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抗炎,抗氧化、抑菌等方面,与杉木皮的药理作用一致。
参考文献:
[1]. 中国特有植物杉木及传统中药白玉兰的化学成分研究[D]. 杜江.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0
[2]. 杉木皮的化学成分及药效学研究[D]. 邓核丽. 福建农林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