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辽宁大连 116000
摘要:目的 贫血患者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降低,血浆与抗凝剂的比例发生变化,研究通过校正采血量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以指导临床检验工作。方法 收集50例大连地区贫血患者(HCT<0.25)进行凝血四项即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检测。严格按照血液与抗凝剂9:1的比例作为第一管,列为对照组;再根据患者HCT和抗凝剂校正公式:抗凝剂量(ml)=(100-HCT)×0.00185×采血量(ml),求出校正采血量(抗凝剂固定0.2 ml),按校正采血量进行血样采集作为第二管,列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不同程度HCT时,两组凝血四项结果的差异。结果 当HCT<0.25时,观察组较对照组PT、APTT、TT时间明显延长,FIB结果减小,校正前后检验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对于严重贫血的患者(HCT<0.25),不同采血量会对凝血四项检査结果产生显著影响,应严格校正采血量以提高凝血四项最终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贫血;采血量;凝血四项
实验室常用血凝项目包括PT、APTT、TT和FIB。此四项作为组合已被临床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出血性疾病、血栓性疾病及抗栓与溶栓治疗中,均具有重要的价值[1]。而在影响凝血试验结果准确性的诸多因素中,血液标本采集量与抗凝剂(枸橼酸钠液)比例非常重要。当患者表现为贫血(HCT<0.25)或红细胞增多症(HCT>0.55)时,如仍按1:9的比例加入抗凝剂,会发生抗凝剂不足或相对过多,严重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2]。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大连地区25-85周岁贫血患者血浆,其中男25例,女25例,包含HCT≤0.20共22例、0.20<HCT≤0.25共28例,总计50例。所有血样均来自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
1.2检验方法
全部研究对象均采用两种采血方式进行采血:一种是严格按照血液标本采集后和109mmol/L的枸橼酸钠抗凝剂混合,即全血与抗凝剂1:9 的比例,该组血样检验得到的凝血四项结果作为对照组;另一种是根据抗凝剂校正公式:抗凝剂量(ml)=0.00185×采血量×(100-患者HCT),利用患者HCT值计算出校正后采血量=108.11/(100-患者HCT)(抗凝剂固定0.2 ml),按照校正采血量进行采血,该组血样检验得到的凝血四项结果据作为观察组。样本采集使用硅化玻璃试管。抽血顺利,抗凝充分,无凝血块、溶血、乳糜等现象。采血后立即对血标本进行轻柔颠倒混匀。标本经3000r/min离心10min后,2h内检测。
1.3操作步骤
仪器在试剂定标后在控的前提下,检测各组样本的PT、APTT、TT、Fib含量。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当患者HCT<0.25时,观察组较对照组PT、APTT、TT时间明显延长,Fib结果减小,两组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证实,贫血患者不同采血量会对凝血四项检査结果产生显著影响。见表1。
3 讨论
血液凝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现临床依据ISCH及ICTH推荐[3] 使用0.109mol/L枸橼酸钠液作为凝血因子检查的抗凝剂,当HCT(0.45±0.05)、血浆体积比(0.55±0.05),即抗凝剂与血浆的比例是 1:5 时,枸橼酸钠和钙离子比例恰当,钙离子完全被枸橼酸钠络合封闭,凝血过程被阻断[4]。
本结果显示,通过严格按照抗凝剂与全血为1:9的比例采血获得的血样检验得到的凝血四项数据作为对照组,根据校正公式计算出的校正后采血量采血获得的血样检验得到的凝血四项数据作为观察组,当HCT<0.25 时,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患者表现为贫血时,红细胞压积降低,而HCT的高低与血液中血浆量呈负相关,血浆量明显升高,钙离子相对过量,抗凝剂相对不足,此时再测定PT、APTT、TT其结果缩短,Fib结果增高[5]。
目前,实际采血管中已经加入了固定剂量的抗凝剂0.2ml,为方便临床采血操作,可将抗凝剂校正公式加以变化,演变为全血量=108.11/(100-患者HCT),这样,可以根据患者的HCT进行采血,无需调整抗凝剂剂量,直接抽取调整后的全血量注人抗凝管即可使抗凝剂与血浆比例仍为1:5,大大提高了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抗凝剂与采血量比例在血凝测定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规范血液标本采集技术和过程,才能提高凝血四项功能的检测准确度。因此,今后应该对凝血四项检查的采血量予以关注,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从而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孙芳.PT、APTT测定中抗凝血比例的纠正.齐鲁医学检验,2004,15(1):65.
[2]杨庆贤.贫血患者对PT、APTT最终检测结果的影响观察及分析.吉林医学,2012,33(33):7212.
[3]丛玉隆,王淑娟.今日临床检验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07-208.
[4]Gralnicr HR,Evatt BL,Huseby RM,et al. Collection,transport and preparation of blood specimens for coagulation testing and prefor-mance of coagulation Assays. NCCLS Document H21 -A2.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Villanova,PA.1991.
[5]Chen R F,Chang J C,Yeh W T,et al. Role of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s and leukocyte apoptosis in the lymphopenia and thrombocytopenia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 Microbes and infection,2006,8(1):122-127.
通讯作者简介:韩伟平(1982.08),女,汉族,辽宁大连,主管技师,硕士研究生,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从事临床检验工作。
论文作者:梁珊珊,韩伟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7
标签:凝血论文; 患者论文; 血量论文; 血浆论文; 血样论文; 比例论文; 枸橼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