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性与信息性:科技英语介词短语之文本特点与翻译策略研究

正式性与信息性:科技英语介词短语之文本特点与翻译策略研究

杨焱[1]2003年在《正式性与信息性:科技英语介词短语之文本特点与翻译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翻译界的研究重心一直都比较偏重于文学翻译,故此,科技翻译迄今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相关研究由于理论匮乏,也缺乏理论圆融度和较高的系统性。有鉴于此,本项研究即重点探讨科技翻译问题。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科技英语文本中的介词短语。研究基于数理统计方法,并相机援用语义、句法、功能、文体及语用等语言学模式进行翔实分析,旨在捋清介词短语的分布特征、文体特征及其文本整合价值,而后再进一步厘定相关的翻译策略,以为语言学及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理论观照和实际例证。本文着力研究介词短语高出现率的潜在原因,所提出的科技翻译标准及相关范式较之此前直观体悟式的探索更具理论高度和阐释力度,因而具有一定的学术及理论价值。 本文由6个章节组成。第1章在纵览国内外研究现状之后,即着笔为本项研究制定理论及分析框架(其中包括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工具、数据收集及处理模式),并证明了介词短语在科技英语中的高出现率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性和分析价值。在搜集整理相关论据之后,第2章到第4章即从多学科角度对其进行理论分析,通过文本“圆览”,以揭示介词短语在科技英语文本中其高出现率之内在动因。这3章分别采用了语义、句法、功能、文体及语用分析模式,旨在从不同的学科角度解释介词短语高出现率之理论缘由。在厘清介词短语在科技英语中的文本效果之后,第5章即运用相关结论于具体的翻译个案,以为厘定相关的翻译策略提供实证基础。最后,第6章为全文结论部分。 本文援用语言学工具,基于多种理论模式分析科技英语中介词短语的文本效果,取得了如下成果:1) 基于语义和句法分析,发现介词短语在科技英语中表达了丰富的意义,扮演了多种句法角色,诸如修饰语、补语、连接语等;2) 基于功能和文体分析,发现介词短语有助于形成各种主位结构、标记主位结构及述位结构,并由此以文体标记符的身份,通过文体前景化而使科技英语获得了正式性及信息性的文体特征;3) 基于语用学分析,发现介词短语在科技英语达到最佳关联方面功不可没。这些成果表明,介词短语在科技英语文本中数量大,文本效果亦很突出。此外,该研究于具体的翻译实践亦具一定的指导意义:1)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n页汉英科技翻译应注意介词短语的高出现率,更应注意遵循并再现此种文体传统;2)译者在处理介词短语时应从多学科方面考虑,以求较为理想的翻译等值;3)译者还应充分考虑介词短语的文体效果,采用多种必要的翻译策略,追求与介词短语最为匹配的对等表达。 本文有助于研究科技英语的文本特征及文体效果,更有助于科技翻译之具体实践。后续工作可利用该研究模式着眼于科技英语其它显着的文体特点(如名物化现象和被动语态的高出现率等)。再进一步则可运用这种研究方法从认知理论和礼貌原则等角度探索介词短语的非文本特点。总之,该项研究于语言学理论、翻译理论及其实践都不无裨益。

石秀文[2]2017年在《汉英法律语篇文本翻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法律语篇文本是承载法律意义、信息,贯彻法律意志的语篇文本,具有有别于其他文本类型的特点。汉英法律语篇文本翻译是法律意义、信息在汉英语符上的转换。法律语篇文本翻译是国际间交往、完善自身法律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是国际间的交往的法律规范准绳。汉英法律语篇文本翻译是汉英两种语言在语言符号上的转换,是各种差异都掺杂其中复杂的活动,这些差异表现于两种语言符号及其内部因素和所涉及的文化、社会、思维等因素及其关系之中,导致法律语篇文本翻译复杂而难以操作,引发许多法律语篇文本翻译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解决汉英法律语篇翻译中的问题,进一步促进法律翻译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的发展,本文旨在以翻译理论和语篇文本理论为基础,以汉英法律翻译文本为语料,以字词、句式、篇章等为视角,分析研究汉英语言在法律语篇文本上的特点,分析研究影响汉英法律语篇文本翻译的文化、社会、思维等因素及影响机制,探索法律语篇文本翻译的原则和策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揭示汉英法律语篇文本翻译中的潜在规律,为法律语篇文本翻译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以期促进英汉法律语言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全文共分绪论、主体和结论叁个部分。绪论部分为第一章。本章阐述了本选题的原因、研究思路、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主体部分由第二章到第七章构成。第二章阐述翻译和法律翻译的历史、问题以及影响法律翻译的因素。在影响因素中,主要针对汉英语符构成和汉英思维差异进行探讨。第叁章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主要讨论翻译理论、学说和观点,为法律语篇文本翻译研究奠定基础。其中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系统功能理论和关联理论作为法律语篇文本翻译各方面的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同时,对中国经典翻译观点进行了讨论。本章还对影响法律语篇文本翻译的各种因素的分析,特别是在文化、思维等方面进行了较深的探讨。第四章到第七章为法律语篇文本在词语、句式和篇章特点以及法律语篇文本翻译的原则和策略研究的主体部分。通过案例分析,主要讨论了在汉英两种语言在词语、句式和篇章上的差异以及差异的原因的分析和研究。词汇上,提出了“日常词汇法律固化”、“法律词汇日常活化”、指称与所指、概念与含义等现象和概念;提出了汉语语句成分顺序的演绎—归纳和英语的归纳—演绎句式特点等。第七章提出了法律语篇文本翻译原则和策略。在对汉英法律语言差异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了忠实、准确、简明、同一、去情性和谨慎创造性的原则;研究了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拆译与释译和长句像似性翻译等法律语篇文本翻译的策略。结论部分为第八章。本章主要对本论文的观点进行归纳和总结,陈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就未来的研究提出设想。

张春芳[3]2012年在《功能翻译理论视阈下的学术论文摘要英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摘要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摘要不仅能使作者清楚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有助于审稿人审稿,帮助读者迅速判断文献的主要内容并决定是否有必要阅读全文,还能为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提供便利。英文摘要在国际间进行知识传播以及学术交流与合作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叁十年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摘要写作进行了研究,对提高期刊摘要质量起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尚无从翻译视角对学术论文摘要进行系统研究。目的:针对学术论文摘要翻译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框架,制定学术论文摘要英译原则,探讨摘要翻译策略,构建摘要翻译模式,以期帮助中国作者掌握摘要写作和翻译规则,提高摘要写译质量,促进学术交流。方法:(1)采用文献法,概括和分析国内外学术论文摘要研究现状以及英译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和分析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摘要翻译的指导作用。(2)随机选取2011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收录的影响因子大于1.0的90种中文期刊,医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期刊各30种,文章发表于2010年1月到2011年9月,从写作规范、宏观结构和语言运用叁大方面对其研究型论文英文摘要质量进行调研,并对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然后,基于目的论以及国际标准ISO214-1976(E)和国家标准GB6447-86,探讨学术论文摘要翻译原则;从摘要的宏观结构和语言特征入手,探讨其翻译策略;建构学术论文摘要翻译模式,为译者提供较为清晰的翻译思路。结果:(1)国内学术期刊论文英文摘要翻译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写作规范方面的问题、体裁结构要素不全和语步混乱以及语言运用上存在的词汇、句法和语篇方面的不足。(2)功能翻译理论可用于指导学术论文摘要英译。(3)确立了学术论文摘要翻译原则。目的论的“叁法则”,即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是摘要翻译应遵循的“总则”。基于ISO214-1976(E)和GB6447-86有关摘要写作的规范和要求总结而成的“九原则”是摘要翻译遵循的基本原则,即体现摘要的体裁性特点、规范、客观、完整、准确、一致、简洁、正式以及与时共进原则。(4)制定了学术论文摘要翻译策略。基于语步的选词选句策略用于各语步典型词汇和句型翻译;语序调整策略用于定语翻译和状语从句翻译;词类转译策略用于连动式谓语句的英译(确定一个动词,其余动词转换成非谓语动词或介词);时态、语态和人称的选择应以实现摘要各语步的功能为目的以及衔接策略用于语篇翻译,以符合英文表达习惯。(5)构建了一个基于“五步骤”的学术论文摘要语篇翻译模式。该模式由五个“步骤”组成:明确“翻译纲要”、做好译前六项准备工作、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双文本”分析、文本翻译、润色、加工以及对照摘要质量评价表审核译文。结论:功能翻译理论为学术论文摘要翻译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基于目的论的“总则”和基于两“标准”的“九项基本原则”对摘要翻译起到了规范作用;翻译策略有其各自的适用层面;“五步骤”翻译模式能够为译者提供清晰的“图式”。研究局限:对功能翻译理论的分析不够透彻;选取的样本数量有限。启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语篇体裁意识,另一方面可将功能翻译理论引入到学术写作教学中。此外,本研究探讨了关键词的标引和翻译原则。英译关键词应遵循规范性原则、简洁性原则、准确性和一致性原则。

胡雪娇[4]2014年在《科技学位论文摘要英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作为科技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学位论文英语摘要在国际科研交流与合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该论文在国际上被检索、引用、收录的机会,而且关系我国科研成果的传播,因此,探究科技学位论文摘要英译具有重要的意义。功能翻译理论鼓励译者根据翻译文本类型和翻译目的,灵活地选择翻译策略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实现译文的交际功能。科技学位论文汉语摘要属于信息型文本,其英译本一方面要准确、客观、专业地提供论文最主要的内容,另一方面还要符合科技学位论文英文摘要的语言特点,从而增加译文的可读性。作为翻译功能理论开篇和核心,文本类型理论和翻译目的论的“叁法则”宏观上为信息型文本的翻译指明了方向,微观上为翻译策略的灵活选择提供了依据,因此尤其适合用于科技学位论文摘要的英译。本文以58篇科技学位论文摘要汉英翻译实践为基础,从词汇、语法、句法和篇章方面探讨了功能翻译理论下的文本类型理论和目的论在科技学位论文摘要英译过程中的指导意义——为了最大化译本的交际功能,译者应该以科技类论文英语摘要的特点为依据,灵活地选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最后,笔者总结出了适合科技学位论文汉语摘要英译的翻译策略和技巧,比如删减、增补、词类转译、拆译、换序、衔接等。本文旨在为科技学位论文摘要英译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从而提高其英译文本的质量。

董丽娟[5]2016年在《翻译实践报告—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GRE阅读汉译》文中研究说明GRE由美国教育考试服务处(简称ETS)主办,是美加大学各研究生院要求申请者必须具备的一个成绩,也是教授对申请者是否授予奖学金的重要评判标准。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很多中国本科毕业生有志于申请海外留学深造,因此,GRE成为一项越来越热门的国外考试。然而,中国学生却将阅读理解誉为"GRE(God’s Reading English:上帝才读懂的英语)"。GRE考试中,阅读理解来源多为美国最新科学杂志中所收录的学术论文,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及文学评论各大领域,主要考察学生对文章逻辑结构与主旨的理解。本实践报告立足于笔者所从事的一次翻译实践活动,探索运用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指导GRE阅读材料的英汉翻译可行性。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章是翻译项目简介,主要涉及该项目的背景、特点及其翻译意义;第二章是翻译项目过程,主要分为:译前背景材料及理论的准备,翻译过程及译后审校;第叁章是案例分析,笔者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主要对文本类型、长难句句法及专业术语词汇叁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结合翻译原则对相应难点进行了策略性探讨;第四章是结论,针对整个翻译实践过程进行回顾反思,指出功能翻译理论对GRE阅读英译汉翻译具有现实性指导意义,以期引起同行的思考。

尹延安[6]2013年在《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语言文化研究(1815-1907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充实的史料分析,本课题从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角度考察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活动对汉语演变的历史作用。传教士创办的最早中文报刊是1815年在马六甲刊行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其内容主要是阐扬基督教义理。郭实腊1833年在广州出版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世俗与宗教内容并存的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随后《遐迩贯珍》、《中西闻见录》分别成为第一份在香港、北京出版的传播西学知识的中文刊物,《六合丛谈》、《万国公报》等综合性报刊以及《格致汇编》、《小孩月报》等专门报刊的创办使得传教士中文报刊在中国社会的作用与影响越加突出。来华传教士的中文报刊活动持续了一百多年,和他们在华汉语学习与研究、西学汉译与出版等其它“文字传教”活动相比,影响面更为广泛。尽管与西学翻译一样,传教士中文报刊出版的主观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让广大中国人民接受基督福音,但客观上却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中文报刊译述文本语言突破了传统文言的束缚,在词汇、语体和文体等语言表现形式上孕育着变革,是清末民初国人主导的汉语现代变革之前最有活力的语言成分。随着一大批传教士中文报刊史料的发掘、整理和出版,国内外学者从历史、宗教、文化交流和语言文学等角度对来华传教士所办中文报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万国公报》、《格致汇编》等报刊个案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整体而言,当前学界对传教士中文报刊的研究相对集中在历史、宗教、新闻传播等领域,翻译学、语言学和文学领域的研究相对薄弱。现有成果中对传教士中文报刊的个案研究相对活跃,而整体研究相对不足,对传教士中文报刊的历史成果也就难窥全貌并加以客观评价。另外,语言文学视角下的传教士中文报刊解读分析较为零散,侧重于语言学习、新词创制、翻译史实和传教士宗教文学等方面,研究对象较为单一,缺少综合性,还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分析。因此,就语言研究方面而言,传教士在华所创办中文报刊作为他们汉语言活动实践的最重要载体,当前研究对百年间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语言特征及其变化在汉语史、翻译史上的重要地位认识不够充分。本研究主要以19世纪来华传教士所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格致汇编》、《六合丛谈》、《遐迩贯珍》、《中西闻见录》、《中西教会报》、《小孩月报》和《万国公报》等八大中文报刊文本为研究对象,佐以Chinese Repository(《中国丛报》),China Review(《中国评论》)和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教务杂志》)等叁种英文报刊中传教士发表的有关汉语语言研究和对翻译认识的观点。基于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语境的分析,本研究将传教士中文报刊看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翻译场域,以英国语言学界费尔克拉夫所构建的话语分析理论为框架,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叁个维度,对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文本语言做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在综合分析叁个维度的基础上,探寻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语言在促进汉语现代转型中的作用及表现因素。全文除绪言、结语外,共分六章,围绕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语言文本特征、报刊译述语言实践与报刊译述语言影响叁个维度展开。首先,基于报刊译述文本的具体分析,从报刊新名词、文白杂糅语体风格、多样化文体形式叁个方面着重分析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语言的客观化形式,即“传教汉语”的话语形式特征与影响,进而阐述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文本在汉语“言文一致”与通俗化进程中所进行的语言实践及其积淀作用。其次,通过“西译中述”翻译模式、归化翻译策略、功利主义翻译观对汉译文本中语言使用的影响与制约的分析,从文本翻译实践维度探讨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文本语言的具体实现路径,论证了报刊作为“传教汉语”言说和“宗教书写”空间存在的合理性。第叁,文本的社会实践分析强调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文本语言对汉语变迁产生的影响,从报刊译述所呈现的传教士汉语观和翻译观、报刊中语言-文学互动和晚清士人回应叁方面论证晚清文化-语言-文学互动关系及其对汉语语言演变的影响。具体而言:绪言主要概述了选题价值、研究思路和内容。简要综述了目前研究现状,提出本研究不仅可以重新认识传教士报刊语言活动对汉语近代变革的影响与作用,还能拓展中国翻译史研究范围,充实晚清翻译史写作。研究思路和内容上,以社会学、翻译学、文体学等理论为参照,综合利用历史考证、理论阐释与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借鉴诺曼·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分析叁个向度框架,着重从报刊译述文本、报刊译述实践和报刊译述文本的社会影响叁个方面,通过具体文本分析,研究传教士中文报刊中“传教汉语”的语言符号特征、形成过程及对汉语言变化的作用、表现途径,揭示汉语言发展中的外来影响及局限。第一章主要从晚清社会与传教士两个角度来看中文报刊译述发生及其语言呈现的合理性与现实性。首先,从传教士对中文报刊在中国社会的积极作用认识出发,论述报刊译述和汉语学习与研究、西学翻译与出版等文字活动之间不可割裂的联系。其次,通过传教士在华汉语实践活动和语言比较学习的分析,论述来华传教士获得的汉语言能力在“文字传教”中的适应性及对报刊译述和西学翻译的影响与制约。最后,从传教士文化身份入手,以中文报刊写作文本与翻译文本的互文分析为基础,论述传教士中文报刊文本翻译和创作是合二为一的,难以绝对分开,并分析了报刊译述所存在的不足。第二、叁、四章属于报刊译述文本论部分,分别从词汇、语体和文体叁个层面分析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文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第二章主要考察中文报刊所载的西学知识在汉译过程中产生的新词语、新概念的具体语言表现形式以及翻译原则和策略,并通过个案分析来阐述这些新译词在中国本土文化中被认知和接受的过程,以及对中国语言、文化系统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第一节主要基于中文报刊发展分别分析了比附、音译、意译等新词创制方式和重新启用旧词来表达新义等方式在不同阶段报刊词汇创制中的具体运用。第二节从翻译过程入手,讨论了制约报刊新名词译介的语言和社会双重机制。音译、语义改造和意译、自创、生造等方式是报刊新名词创制的主要方式,但基于汉语固有词汇和词汇特点的格义比附是译词得以流传的语言规律。通过“国会”、“议院”两词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化心理因素是制约新名词创制的社会机制。第叁节从译词的社会影响入手,分析了传教士个人或群体在译名统一上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中的种种努力,讨论了新名词语义涵化、词汇化和语法化等叁种主要汉化途径对转型期汉语词汇双音节化、多音节化演变的实际作用。第叁章集中于传教士群体在报刊译述中对文言与官话白话选择的历史考察,描述了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报刊语言实践中的翻译语体变迁及其历史缘由,并试图从中国语言文化背景出发来探讨他们的语体选择与实践对中国语言发展的重要影响。第一节中分析了传教士中文报刊对古白话、浅文理和官话等语体形式的吸收与变革,突出其文白杂糅与欧化特征。第二节从文本属性、译者主体性等文本内规范和翻译传统、翻译目的等文本外规范以及翻译策略认识等叁个层面分析了传教士报刊译述语体选择的制约因素。第叁节着重分析了报刊译述语体口语化与欧化在汉语变革中的具体影响,一是官话地位的提升;二是词缀对构词的影响;叁是句法结构扩展、语法手段丰富等因翻译引起的汉语欧化现象。第四章主要分析了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文本在文体形式上渗透与糅合的表现、原因及影响。第一节以第一份传教士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所呈现的各种文体形式为参照,重点分析了新闻体、翻译小说、时论文体等在其后创办的中文报刊中所呈现出的文体特征及发展。第二节侧重于报刊译述中文体选择原因的分析,从内、外两个界面讨论了文体选择与演变的缘由:中国传统文学文体的束缚与突破;译者主体性制约下的读者意识。第叁节从报刊译述文体的影响入手,分析了通俗化需求下的报章体、翻译小说、寓言和新体诗对中国语言文学观念所产生的影响。在前叁章论述报刊译述对汉语词汇、语体和文体的微观影响基础上,第五章为报刊译述过程分析,力图从文学与文化两个层面来分析探讨晚清中国社会与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文本的生成与影响。第一节从翻译模式入手,分析了“西译中述”合作翻译模式的特征与成效,它是中西文学-文化互动关系形成的重要一环。第二节基于报刊译述选材的考察,分析了不同阶段报刊选材与中国社会经世致用思潮的关联,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报刊译述文本文体糅合的必要性。第叁节从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文本生成、传播与消费过程分析入手,论述了报刊译述语言对中国语言变革所能带来的影响之可及性程度。第六章是报刊译述影响阐述,从宏观语境角度论述中文报刊这一新媒介所承载的新思想、新观念如何以新文学形式在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士人中产生影响,进而以文学语言的变革来推动汉语的现代转型。前两节侧重于文化层面的分析,第一节分析了报刊作为新媒介的作用,在思想、语言和文学层面的现代意义及其对自办报刊的影响。第二节从文学的角度论述了文学观念在中西之间的碰撞,特别分析了《文学兴国策》对中国社会的教化意义。还分析了报刊译述的西学知识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深远影响以及报刊在小说成为中国正统文学中发挥的作用。最后一节论述了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文本对晚清士人新型阅读、作者群体形成及其思想观念转变的巨大影响,尤其是是报刊译述语言作为一种思想工具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启发意义。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1)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语言是介于文言与白话之间的“第叁语码”,它以报章为媒介呈现出来的文言浅近化,乃至文言欧化、欧化白话在不同报刊层面、不同阶段有着形式各异的发展变化,是近代以来汉语书面语流变的重要组成部分。(2)传教士中文报刊场域中的译述文本语言对汉语现代变迁的推动主要基于报刊译述文本实践中的文化-语言-文学互动,通过来华传教士汉语语言学习与研究成果、中文报刊译述文本书写两种方式在词汇、语体、文体叁个层面得以体现。(3)传教士中文报刊中互文性极强的翻译文本与创作文本里出现的新词语、衍变的杂糅欧化语体和形成的报章文体共同强化了推动汉语现代变迁的语言力量。首先,新名词的创制和传播使汉语的表达更清晰、更准确,逻辑性增强。通过概念的转变从思维层面上奠定文白转型的基础,并最终由古白话质变为现代白话。其次,传教士中文报刊在文学生产、传播与消费、西方文学译介与批评等方面促进了晚清文学语言与文体现代化的发生,进而引发文学与语言变革的互动。(4)比较视域下的中西语言研究,尤其是汉语语法研究是传教士进行翻译和创作的“规范”之一,并成为汉语现代变迁的理论来源之一。因此,在汉语现代变迁过程中,传教士中文报刊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语言与晚清文化、文学的互动,不仅表现在语言形式的外在变化,更从思想层面奠定了变革的社会基础。论文最后阐述了本研究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局限与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翟丽丽[7]2014年在《功能主义视角下非文学笔译翻译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非文学笔译的交流作用是不可代替的。它不仅涉及到各国之间的政府机关、企业单位还涉及到非政府组织机构,非文学笔译均是彼此之间沟通的桥梁。尽管非文学笔译起到的作用很大,但它的研究状况却乐观,特别是非文学笔译翻译评价的研究,在国内外的学界中研究的也较少。良好的翻译评价是生产出优秀译文质量的必备条件,笔者认为对非文学笔译翻译评价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从文本对比分析的角度出发,首先对比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特点,总结非文学笔译的自身特点。其次,本文以功能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国内外翻译评价研究现状,欲构建非文学笔译翻译评价方式,其中把科技文体和广告文体作为非文学笔译的典型文本分析。最后本文将以科普文章和广告文章实例的翻译评价研究报告作为非文学笔译翻译评价的最终研究成果。

宋姝锦[8]2013年在《文本关键词的语篇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文本关键词的语篇功能。关键词产生于自然科学领域。当关键词的功能从自然科学领域向人文科学领域扩张、迁移时,文本关键词这种新型关键词应运而生。文本关键词指参与语篇整体构成、业已给出的关键词,与密钥关键词、索引关键词、搜索关键词同是关键词的下位类型。文本关键词主要出现在学术论文语篇以及新闻语篇中,是语篇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语篇的其他组成部分发生各种联系,共同构成一个语篇整体。关键词,顾名思义是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这种关键作用主要表现在它能够承载最主要、最核心、最重要的信息,能够激活更大范围的信息储备,是获得更多信息资源的入口,是掌握重要信息的关键所在。而从文本关键词本体和应用的角度深入探讨关键词具有关键作用的语言学原因,是本文的核心研究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关键词的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以往加密、索引与检索功能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语篇功能。关键词应用于语篇写作当中,成为语篇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词汇词衍变成了语篇词,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关键词下位类型——文本关键词。文本关键词既具有关键词的上述加密、索引与检索的关键作用,又具有独特的语篇功能。文本关键词首先应用于学术论文中,成为学术论文语篇整体不可或缺的部分,发展出文本关键词的下位类型——学术文本关键词。其后,文本关键词还发展成为一种研究方法与写作手段,即以关键词为经,以对关键词的叙述为纬,对某一特定论域进行系统论述,衍生出一种新的写作范式——关键词写作范式。这种写作范式越来越多地被用于书籍和新闻语篇的写作,成为一种新兴的、极为常见的写作现象。无论是在学术论文语篇当中,还是在关键词写作范式语篇当中,文本关键词都参与了语篇整体的建构,与语篇整体其他部分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并表现出独特的语篇功能。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对文本关键词的语言本质特征及其语篇功能进行分析,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衔接理论与朱莉娅·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文本关键词作为语篇的一个相对独立成分与属于同一语篇整体的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考察文本关键词对语篇的解读和建构功能。本研究共分六章。第一章是绪言,介绍研究对象,综述对关键词的已有研究,介绍本研究借鉴的理论方法、研究价值以及语料来源。第二章,是对关键词的本体研究。此部分首先梳理了关键词概念的发展源流,从关键词的功能角度归纳其类型:密钥关键词、索引关键词、检索关键词和文本关键词;然后通过对关键词与主题词、标题、流行语和热词进行比较,从语言学角度界定关键词并描写其特点。第叁章,研究关键词写作范式。此部分首先提一种新的写作范式——关键词写作范式。关键词写作范式是一种基于词典体发展而成的语篇构成方式,类同于词典条目中的词目与释文之间的关系,由关键词及其叙文构成。然后梳理关键词写作范式的兴起与发展,并总结出关键词写作范式的优势所在:它具有信息加工、信息组织、切入相关论域,以及能够形成具有较高开放性、客观性的文本空间等优点。第四章和第五章对文本关键词和关键词写作范式进行实例研究,主要研究存在于特定文本类型当中的文本关键词和关键词写作范式。第四章,重点研究学术文本关键词。此部分首先对学术文本关键词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提出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然后运用语法学、语篇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相关理论考察学术文本关键词对学术论文的概括与建构功能,并分析学术文本关键词的横向关联性以及对学术论文的摘要纵向关联性。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提取学术论文关键词的若干原则。第五章,重点研究新闻文本关键词,也就是关键词写作范式在新闻语篇写作中的应用。本章基于大量的关键词新闻语料,首先从历时和共时两个方面综述了关键词新闻的发展沿革,然后描写此类新闻语篇的语体特点,最后总结出关键词在此类新闻语篇中的功能:信息凸显、信息概括、信息组织、信息导向、语篇衔接等功能。最后一章是结语部分,交代了论题的源起,概括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得出的结论以及研究的不足之处。

周日安[9]2007年在《名名组合的句法语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文试图将“语义语法”的基本理论与句子语义分析的成果,引入组合研究,在国内外名名研究方兴未艾,领域、内容、方法、手段互相沟通、交融与整合的背景下,综合运用归纳、演绎、比较、调查、统计、描写、变换、切分、图表等方法,全面、深入、细致地探讨名名组合的句法语义问题。分析名名组合的句法结构。具体探讨偏正、联合、主谓和同位的结构特征,阐释同形组合分属不同结构的原因,归纳名名组合的功能与递归形式,研讨语序与虚词两种手段对组合中句法和语义的影响。重点研究名名组合的句法语义。描写组合的角色关系,排出语义匹配的演绎表;探究语义结构、隐含谓词与降级述谓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追寻受事论元域外化的源动力:研究语义增殖问题,推演出名名组合的语义生成模型。提出“语义桥”概念,研究语义桥的函变形式,于动态中展示名名组合的语义关系;提出“语义折迭”概念,认为指称与陈述互变,是语义点、线交换即语义展开和语义折迭的双向运动;指出语桥零形化受诸多因素制约,具有选择性;证明方位桥、比况桥分别是关系解释和属性解释的标记,试图为名名组合的“视解机制”寻找验证形式。归纳名名组合歧义的类型与原因,并寻找形式标记;认为汉语缺乏自指的附加形式,名物化的本质是同形自指;格式类推与置换是发掘潜义最有效的路径。探究名名组合的语义关系对句法结构的影响与制约。揭示语义关系对组合类型的决定作用,探讨定语语义对句法结构内部语义自足性的制约,多方面比较两类定语的语义差异并揭示它们对句法显现形式、语法手段、中心隐含以及量词选择的影响。

柳华妮[10]2013年在《基于体例演变影响因素分析的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研究》文中指出如今,我国的外语教材建设空前繁荣,但因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而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有学者倡导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材编写理论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非一己之力可以实现。因而,本文仅选取外语教材中的一个部分展开探索,旨在就未来大学英语教材的研发提出系统方案和设想。大学英语教材编写并非单纯的外语教学规律问题,而是大学教育的一部分,甚至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要准确把握未来大英教材的发展方向,首先要全面考察可能影响其走向的相关因素。为此,本文将其放置到历史语境中,以期从对编写体例演变的描述和解读中总结出教材发展的一般规律。要重现大英教材的演变史,又需追寻大英教学的发展轨迹。因循这一思路,本文依次就大英教学和教材发展、大英教材体例演变、相关影响因素和未来走向等问题展开研究和探讨。现将本文的主要内容简述如下: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以《奏定大学堂章程》的颁布为起点,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期间,大英教材出现了多次更迭,先后出现了语法型、文选型、阅读对比型、结构型、综合型、立体式和内容型等多种教材。从历时角度来看,教材的规模日益扩大,内部系列日益细化,从最初的单系单本发展到精读/综合教程为主,泛读、快读、听力等为辅的多系多本,载体形式从纸质课本经由“课本+磁带”,发展至课本配套多媒体光盘、网络课程、教学管理平台等(第叁章)。前述各类教材的体例演变可归纳为(第四章):(1)从没有明显的内容编排线索,到以语法为线索,再到采用多种线索的系列教材和基于话题的系列教材。(2)从没有固定的模块设置,到简单稳定的模块,再到灵活多样的模块,所涉语言技能先有读、译,后有听、说、写。(3)核心内容从学校语法或经典文选,到以语法为纲编选的政治性或科技文章,再到人文类文章加篇章读写技巧,最后是学术性的科普文章。(4)学习活动先后有语法练习、课文理解、课文语言点练习、句型操练、听力训练、读写练习、头脑风暴、视听活动、项目研究、辩论等。上述演变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社会发展需求、大学教育理念、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教学大纲/课程要求、师生主体、教育技术等(第五章)。基于前人研究,以外语教法、课程要求、社会发展需求、信息技术等因素为明线,大学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师生等因素为暗线,就未来的大英教材研发作出展望(第六章):(1)未来大英教材研发应走内容依托之路,以灵活的方式整合跨文化知识、通识教育内容及一般学术英语技能。(2)贯彻自主学习理念,借助计算机网络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学习内容,借鉴基于渗透式学习策略的教材理念,将策略发展融入基于课程内容的自主学习中。(3)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注重批判性思维培养。通过课文选材、传统学习活动改造和复杂学习任务设计,全面渗透批判性思维的情感特质和思维意识,传授认知技能知识,创造综合运用各种认知技能的机会。(4)适合任务型教学法的开展,使学生在用英语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同时发展语言、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考虑到理论自身的不完善性和我国大英教学的现状,应将任务型活动和传统的语言知识与技能练习结合起来。(5)遵循主题原则,在系列设置上由分化走向整合,充分挖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功能,以方便使用为宗旨,将基于多种媒体的学习材料在单套纸质课本和网络课程中合理分配。综上,未来的大英教材应基于“理论、方法+技术”的范式整合多样化的内容,体现语言、文化、学科知识和思维的有机结合;依据主题原则整合丰富多样的多媒体资源;通过多样化的内容呈现方式、任务化的学习活动和内置学习策略的学习活动共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教材文本分析和逻辑思辨相结合的质性研究方法。首先通过文献查阅,将大英教学的源头追溯至上世纪初,重现大英教材发展的历史,锁定各阶段的代表性教材,描述了各类教材的编写体例。基于大英教材与大英教学、高等教育、社会发展需求以及相关学科理论等的逻辑联系,通过文献研究和理性思辨,从宏观视角全面探索了影响大英教材发展的因素,并通过对教材文本的考察为相关因素提供佐证。本文将相关学科理论以外的因素纳入到大英教材研究的范围,拓宽了相关研究的视野。以上共同体现了本文在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正式性与信息性:科技英语介词短语之文本特点与翻译策略研究[D]. 杨焱. 西南交通大学. 2003

[2]. 汉英法律语篇文本翻译研究[D]. 石秀文. 吉林大学. 2017

[3]. 功能翻译理论视阈下的学术论文摘要英译研究[D]. 张春芳.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4]. 科技学位论文摘要英译实践报告[D]. 胡雪娇. 重庆大学. 2014

[5]. 翻译实践报告—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GRE阅读汉译[D]. 董丽娟. 东华大学. 2016

[6]. 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语言文化研究(1815-1907年)[D]. 尹延安. 华东师范大学. 2013

[7]. 功能主义视角下非文学笔译翻译评价研究[D]. 翟丽丽. 黑龙江大学. 2014

[8]. 文本关键词的语篇功能研究[D]. 宋姝锦. 复旦大学. 2013

[9]. 名名组合的句法语义研究[D]. 周日安. 暨南大学. 2007

[10]. 基于体例演变影响因素分析的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研究[D]. 柳华妮.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  ;  

正式性与信息性:科技英语介词短语之文本特点与翻译策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