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孙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突破性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与日俱增,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特别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加大,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从最常用的表示国民收入差距分配水平的指标——基尼系数来看,我国近十年的基尼系数保持在0.46以上,超出了0.4这一公认警戒线。有研究表明,社会保障支出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因此,当前研究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作用,对促进收入差距公平分配、社会公平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一)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与测算。根据2006—2016年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情况可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远远大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且呈上升趋势。其中,在2010年以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增长幅度明显大幅度提高,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16年的数值刚达到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值。由此可判断,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很大。
从图8a可以看出,在眼壁区域内,没有反气旋性辐散和正变高相匹配,也没有气旋性辐合和负变高项匹配,说明眼壁区域没有表现出涡旋Rossby波的特征。在眼壁区域外,也没有辐合(散)区和反气旋(气旋)区重叠,即眼壁外侧也没有表现出重力波的特征。说明内雨带的发展和混合波也是没有关系的。
图1
基尼系数一般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收入差距。基尼系数介于0—1之间,基尼系数越小表示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则表示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大于这一数值的时候容易出现社会动荡。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近十年来的基尼系数如图1所示。
由图1数据可知,在2008年基尼系数达到最大值0.491,此后开始逐年下降,到2015年出现近十年最低值0.462,但是2016年又出现上升,上升至0.465。可以看出,我国基尼系数仍处在较高水平,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很大。
二是在其他影响因素变量既定情况下,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每增加1%,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边际效应平均递减0.172%,表明社会保障支出的规模能够调节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起到了调节收入差距分配的作用。
一是加大社会保障支出的投入。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得出社会保障支出规模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并且城乡收入差距与其滞后量呈正相关。应继续加大社会保障支出的投入,提高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等方面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建立整体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机制,有效缩小收入差距。此外,还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力度,做好城乡结合部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表1 2007—2016年社会保障支出水平 单位:%
图2
通过图2所示的数据散点图,对社会保障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关关系进行初步判断,可以看到,图2中拟合回归线是向右下倾斜的,说明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可以改善城乡收入差距。但是因为没有控制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散点图所表现出的相关性还需要进一步用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分析
从社会保障支出的结构方面,即分为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四个方面,通过建立计量模型,运用动态面板模型,采用系统GMM法分析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从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三是控制变量中,城市化水平、失业率和消费水平在1%的显著水平上,呈正相关,水平越高收入差距越大。人均GDP与城乡收入差距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成负相关关系,收入差距随着人均GDP的增加而减小。城乡收入差距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增加,这是因为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基础设施越好,每个人创造的劳动价值越多,获取收入差距越多,而农村可享受的资源较城镇少很多,因此拉大了收入差距。消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收入差距的多少,收入差距多才能支持更多消费,因此消费水平越高的,收入差距越高,而且在我国城镇的消费水平一般都要比农村高,也反映了城乡收入差距。从支出结构看,社会保险支出、社会福利支出、社会救济支出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并且都是1%的显著水平,社会优抚支出则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控制变量人均GDP显著抑制了城乡收入差距。
(二)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现状。本世纪初,社会保险制度在城镇和农村相继建立,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整体框架的基本确立。近十年的社会保障支出数额的变化,通过表1可以看出,社会保障支出规模逐年增加,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也逐年增加,我国越来越重视社会保障。
一是城乡收入差距受滞后项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累积效应,当期的会受其前一期的影响。
同时,为了更好分析社会保障支出的规模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将全国31省分为东、中、西部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果:2007—2016年,社会保障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负相关,社会保障支出的扩大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同时,城市化率、失业率、消费水平三个控制变量扩大了收入差距,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缩小了。东、中、西部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不同,东部地区显示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中部地区显示抑制了收入差距,西部地区显示缩小了收入差距,但是并不显著,而三个地区又都受滞后量影响,存在累积效应。
工作坊教学模式实践性、合作性强,且以学生为核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特点符合当代高校大学生培养重实践、重能力、重综合素质的要求。然而对于已适应灌输式、被动学习的学生来讲,普遍存在对这种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的模式变得无所适从的情况,因此教师在开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且在对学生分组时应充分考虑到组内成员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及人际交往等情况。
几点启示
(三)社会保障支出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由于支出结构的不平衡,致使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显著的城乡二元化。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远远比城市滞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渐渐实现社会化市场化,建立起了以社会保险为中心的社会保障制度。当然,在农村范围内,也施行了农村低保、养老保险等有利于农民的新政策,扩大了新农村合作医疗与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因此,在这种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增加社会保障支出能不能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改善,需要进一步分析。
二是完善社会保障支出结构。不断优化社会保障支出结构,合理确定支付水平,使社会保障支出同经济发展相适应。根据我国人口众多、年龄结构老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低、未来社会保障负担沉重的现实情况,调整社会保障支出项目比例。低保障、广覆盖应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长期政策选择。统筹全国养老保险账户体系,重点发展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化解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金的财政压力,支付起点应相对调低一些,相应报销比例提高一些。同时,适度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增加社会保障支出的倾斜力度,加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互联互通,促进区域间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区域协调、城乡一体化发展。
甘南草原,神奇而自由的土地,在那里,我遇见了许多有故事的人,他们的音容笑貌,深邃迷茫的眼神,干裂而微张的嘴唇……让人猜不透的外表,诚实坦荡的心灵。这片土地因此而美丽动人。在心里,它温暖,祥和;在画里,它寂静,欢喜……每画,总沉迷。
三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主要原因是农村居民收入过低造成的。提高农民收入才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就需要增加财政支出,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教育投入,让农民得到更多培训机会,从而提高农民劳动力价值。还要完善政策支持,鼓励农民走出去,进城务工,增加收入,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沙漠地区风沙的存在是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在风沙掏蚀和磨蚀作用下,路堤路段,路肩被风沙掏蚀;路堑路段,反射气流掏蚀边坡。气流携沙经过路面时,高速运动的砂砾强烈磨蚀沥青路面表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沥青面层会越来越薄,沥青路面的寿命也就会大打折扣。同时,在风沙对道路形成积沙和埋沙,在车辆经过沥青路面,在高温状况下,沥青软化,路面泛油,路面很快会形成车辙。如积沙不能有效清理,风积沙在车辆碾压作用下,细沙会混入沥青混合料中,使沥青路面出现松散,坑槽。
(作者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责任编辑 张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