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论文_梅伟标

分析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论文_梅伟标

广东省地质工程公司 510425

摘要:随着现代化发展,我国经济水平与综合国力都得到进一步提升,但因各种自然灾害与地质灾害等因素造成的一系列问题,严重的阻碍了国家现代化进程,此外,地质环境的利用过程也存在一些不足,地质环境的可能性不仅增加了一些地质灾害发生几率,同时也对人们的生活与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基于此,文章对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进行概述,分析了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与地质环境利用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地质环境利用

在现实生活中,地质灾害发生比较频繁且危害大,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同时,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为了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此做出探究,提升地质灾害的防治科学性,保障我国地质环境的稳定安全。

1.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概述

1.1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

所谓地质灾害,就是指由于自然地质的变化或者人为因素导致的地质环境的恶化,进而对人类及其财产造成威胁的自然灾害。广义而言,地质环境是指由岩石、水和大气等所构成的地质体系。狭义而言,地质环境则是指由岩石团及其风化物所构成的地质体系。

1.2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地质灾害发生的关键原因就是地质环境的变化。地质环境是地球不断运动的自然状态之一,所谓的地质灾害其实就是地球运动的过程,但是由于这种运动的过程过于剧烈,甚至于影响到了人类的正常生存,所以将其视为自然灾害。当然近些年,由于人类对自然的日益剧烈甚至于过度的改造活动,也进一步使得地球运动的规律与程度发生了变化,地质环境因此加快了变化的速度,已经逐渐超出了人类想象的范围。地质环境变化的影响对人类的威胁越来越剧烈。

2.地质灾害现状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将会损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非常长。基于此种地质形态,导致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极大。从灾害产生规模、强度以及人们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来看,受灾害的程度和范围都非常严重。一旦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各类地质灾害,将会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还会对受灾区域的交通、通信等社会公用事业产生严重影响,对区域性经济发展构成不良影响,同时会降低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对此,需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无论是人力、技术,还是资金等各方面,政府均需要加大投入力度。针对重大灾害区域,可设置地质灾害防治系统,预警预报地质灾害发生,以此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3.1地质灾害影响地质环境质量的优劣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强度的加大,地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随着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与周围生态环境的变化,都可以说地质灾害影响地质环境的优劣。某些区域的地质构造结构控制着岩土侵蚀的发育方向与发展趋势,而且地质灾害产生的内在条件就是地层岩性。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我国是一个地质条件繁琐复杂、地域辽阔、气候种类多样的国家,对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若是得不到科学准确的预测监控,就会每年造成数以百亿的经济损失。

3.2地质灾害总是发育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

地质灾害的产生往往离不开地质环境,各种条件控制着地质灾害的规模、类型、危险程度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地质环境的好坏与否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丰富充沛的资源与广阔的空间。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在一般情况之下是由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岩土组合而成的,地形地貌是形成地质灾害的重要条件。人为的地质作用使得地质环境也更加的恶化,致使人类生命财产损失与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遭到了威胁与挑战,总之,希望相关的专业人士注重对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理解,这制约着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地质环境利用策略

4.1利用建设工程地质环境

利用地质环境,对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应分析工程所在地的地质信息,并分析周边地质影响因素。只有充分了解工程建设地质环境的相关风险与风险类型,才能够建设安全的工程地质环境。因此,在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过程中,需评价其安全性,预防工程建设期间出现地质灾害。其次,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降低地质灾害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就现今发展状态,地质灾害的发生人为因素不可忽略,对此人们应有清醒认识。利用工程地质环境,应重视人与自然资源的有机融,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尽可能避免与生态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最后,构建工程地质环境中,不应单独评估工程与地质的安全性,还应保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有效提高地质环境利用率。工程建设人员应综合分析各项研究成果,重视工程地质安全建设期间相关的要求和施工注意事项,保证工程地质环境安全,促使地质环境利用效果达到理想状态。

4.2资源保护

不同的地质灾害需要一定的条件促成才能发生。人类的不合理活动也有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因此在地质环境利用中,要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例如,在高原丘陵地带,要注意不要过度砍伐,否则容易引发山体滑坡与泥石流。在草原地区,不要过度放牧,否则容易引起土地荒漠化。在开采矿石时,要注意对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恢复,否则容易造成地面塌陷。这些都是由于人类的过度开采造成的人为的地质灾害。因此,在人类活动中,要注意保护资源,减少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地质灾害。

4.3区域地质环境利用

在进行区域地质环境利用之前,首要的问题是先对当地地区的特点进行研究分析,依据当地的地区特点对地质环境进行勘察利用。例如,当地环境具有比较鲜明的公益性、服务型,就在勘察时充分利用这两项特点,突出优势,避免破坏当地原有优势,在进行地区地质环境项目时也要突出其公益服务性。第二、建立健全完善地质环境评估机制,即使用该地区的地质环境评估体制来评估所监测区域的地质环境,之后再将所得信息进行信息汇总分类,达到合理管理与建设。进行环境评估要保障评估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避免造成麻烦。第三、进行地质环境利用时也要考虑其科学性、经济型和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性。进行建设区域地质环境利用时,除了以上提到的方法,还可以利用工程地质环境的质量、地质环境中的工程容量评价、工程功能的区域划分等形式。

4.4建设地质灾害警报装置

地质灾害防治过程应该重视有效预警,做好预警的关键在于如何设置报警装置,通过高效率的设置,可以提高预测效率,同时能积极收集一系列相关信息,以此提高管理有效性,报警装置的设置过程,必须利用先进设备,积极对地质灾害进行监测,设置过程要严格以区域性的灾害级别为参考,明确利用何种设备,以此更好的定位灾害发生位置,同时也能够提高对于相关灾害数据的采集效率,在建设过程中,还应该结合相关部门,积极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信息公布,提高对于灾害的预警预测信息的传输效率,在进行积极有效信息上报后,提高相关部门的应急处理能力,加强对于灾害的有效预防与科学控制。

结论

近年来,我国所面临的地质灾害形势非常的严峻,应该进一步加强防治的力度,这就对相关的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需要地质工作人员从实际的地质环境出发,在全面掌握灾害发生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有效的规避地质灾害的发生。总之,希望地质人员跳出单纯工程地质评价与地质灾害防治的惯性思维,把防治地质灾害与保护地质环境紧密的结合起来,树立持续利用地质环境的科学馆,更加有效的达到减轻地质灾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传正,刘艳辉,王国宾.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2,(04):167-169

[2]李旦,马镇,周斌.地质灾害防治中地质环境的利用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理论版),2012,(07):212-214

[3]李玉明,姚峰,寇斌.浅析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J].城市建设理论究,2012,(01):56-58

论文作者:梅伟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0

标签:;  ;  ;  ;  ;  ;  ;  ;  

分析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论文_梅伟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