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本质与所有制形式关系的理论思考_所有制论文

社会主义本质与所有制形式关系的理论思考_所有制论文

对社会主义本质与所有制形式关系的理论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所有制论文,本质论文,形式论文,理论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内容极其丰富的思想和理论宝库。它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中国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在这一理论体系中,社会主义应选择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本质与所有制形式究竟是什么关系等深层次理论问题,无疑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邓小平理论的贡献之一,就是为人们从理论上正确理解这一关系问题提供了指导。今天,党的十五大报告关于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实现形式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等重大问题的论述,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也为人们从整体上加深对社会主义本质与所有制形式关系的理解提供了启示。本文试就社会主义本质与所有制形式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观点和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困惑。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现实。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对于社会主义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的问题,由于当时历史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象全面剖析资本主义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那样提供具体的答案。正如恩格斯晚年所说:“关于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详细情况的预定看法吗?您在我们这里连他们的影子也找不到。”〔1〕列宁也曾表示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还没有可以用来论述社会主义的材料。”〔2〕但是,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时,对社会主义也作过一些大致的描述。他们认为,社会主义之所以必然要取代资本主义,就是因为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社会化大生产已经为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外壳所容纳不下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就是为了同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相适应,实行全社会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单一的社会占有制。所以,社会主义“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单个国家实行)的基础上组织生产。”〔3 〕从马克思恩格斯这一思路和论述可以看出,他设想的未来社会是在生产社会化程度高的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的,“是以资本主义使生产社会化这一事实为依据的”〔4〕, 单一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

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结果并非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那样,社会主义实践首先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的。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摆在社会主义实践者的面前: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呢?马克思晚年虽然在研究19世纪70年代俄国农村公社时,提出过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并就这一问题进行过认真的思索,但并未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斯大林在实践中对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如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实践中制定了允许多种经济成分较长期存在的新经济政策等。但由于在认识上将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推测看作是社会主义本质,将社会主义等同于国家所有制和计划经济,实践中最终未能摆脱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模式。表现为不顾本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片面追求所有制关系上的“一大二公”和纯而又纯。这种作法后来被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各国普遍沿用。结果是社会主义并没有给人们显现出马克思恩格斯所预期的那种优越性。相反,生产关系成了生产力发展的羁绊,国民经济遭受极大挫折,最后导致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在走过了一段由折道路之后,已经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探索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这所有制结构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立于不败之地。但是,一些人也因此陷入困惑:社会主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实践中为什么社会主义各国大多走向失败?中国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我们建设的究竟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这种困惑一度严重地困扰着人们的实际工作,也直接影响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二、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与所有制形式的关系。

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困境及疑惑,实际上都直接涉及到这样一个深层次理论问题: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与社会主义本质究竟是什么关系?社会主义是否一定要坚持单一的公有制?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经过长期探索,于1992年初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完整科学的概括:“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今天,党的十五大又在总结过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明确提出了我国新时期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原则:“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些重大理论突破,不仅向人们揭示出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我国现阶段应怎样选择所有制形式。同时也为人们从理论的高度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的关系提供了指导。

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理解。

(一)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是两个层次不同的范畴,二者是质和属性、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特征之间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它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特征,它仅从某方面表现事物的质,属性具有可变性,多样性。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这一观点。第一,它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本质的最高概括。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产关系是其它社会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准。生产关系是由多方面、多环节、多层次内容构成的复杂系统,它实质上反映了一定社会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作为一定社会的本质不可能是对生产关系表现出来的具体经济特征的罗列,而应当是对该社会具体经济特征的共性,即它所反映的物质利益关系的最高度概括。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体现了这一方法论原则。“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点是相对生产力而言的。讲的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本身应具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优越性质。或者说我们建立或变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标准,就是对生产力具有“解放”和“发展”的作用。因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较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性质,能够容纳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5〕“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人们获取物质利益的最基本方式和最终目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无产阶级为了实现自身根本利益而建立的,这一概括正是撇开了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对社会主义社会人们根本利益的最高抽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地方就是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6〕第二, 社会主义本质也体现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最高阶段,其最高目标或者说本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看,它体现了自身与这一目标的差距,它只能是为实现最高目标创造最基本条件。社会主义本质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具有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大部分财富掌握在少数资产者手里,资产阶级追求个人财富的欲望,必然强化对广大劳动者的剥削与压迫,造成两极分化,最终也就不可能真正解放生产力。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指一定社会人们如何占有生产资料的方式,是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决定的方面。尽管它与社会主义本质同属生产关系的范畴,且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不能成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更不能等同于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本质相比,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是较浅一层次的范畴。这是因为:第一,社会主义本质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的最高概括,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反映的毕竟只是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的关系,这种关系从理论上讲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地位关系和财富的分配方式,但这种作用要受到现实生产力状况和生产关系其它环节等因素的制约,他本身不能代表或一定实现那种预期的结果,因而不能代表社会主义的根本利益。第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为实现生产力服务的。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状况的差异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不可能是一种固定的模式,也必然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社会主义本质是贯穿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确定的东西,它当然不可能因为这种具体经济关系一定程度的差异而呈现出多样性。所以,我们不能将具有差异性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看成是社会主义本质,而应理解为社会主义与现实的生产力状况结合的具体表现。综上两点所述,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与社会主义本质不可能是同一层次的范畴。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是社会主义一个方面经济关系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由于这种经济特征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们可以称之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过去,人们在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没有注意到马克思设想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生产高度社会化与现实中社会主义国家国情的差别。实践中片面追求公有制范围和公有化程度,建立单一的公有制。而后,又对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产生疑问。这些情况的出现,究其根源,就是在认识上将所有制形式与社会主义本质等层次或等同看待,认为单一的公有制就是社会主义本质,结果是将所有制形式作为一种目标进行建设。比如:在农村,急于将互助合作性质的高级社拔高为“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在城镇,急于将集体经济提升为国有经济或者事实上的“二全民”,限制和排斥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尽管这些作法后来在实践中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因这种观念的作用不敢作丝毫的改变。

(二)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是为社会主义本质服务的。

社会主义本质回答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从其内容看,实质上也是回答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奋斗目标是什么的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四大将这一内容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因此,我们可以将社会主义本质理解为社会主义的目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是指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相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而言,它解决的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应当将它理解为社会主义的手段。对这一观点,有的同志持不同看法,认为所有制形式属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保护的对象,也应是社会主义的目的之一。实际上这两种观点并不矛盾。手段和目的是相对的,相对于上层建筑,所有制形式当然算是目的。但是,相对于生产力和统治阶级的意志,它又是手段了。因为,从最终意义上讲,人们建立某种所有制形式,不是为了建立而建立,而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实现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相对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相对社会主义本质,应当一种基本手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衡量对象扩大到所有制形式的领域。

马克思主义认为:目的与手段是辩证统一的,目的的性质从根本上决定着手段的性质和选择,而一定的手段则能够保证目的的实现,维护目的性质。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作为社会主义的手段,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为维护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服务。这一点实际上与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决定了其实现手段是一个道理。将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与社会主义本质理解为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有的同志也许会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这样的理解是不是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学说相违背呢?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而这里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了所有制形式的选择,所有制形式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这岂不是将二者的关系颠倒过来了吗?其实,我们如果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进行分析,就不能看出,二者不但不矛盾,而且是完全一致的。在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首要方面,这一本质不仅仅反映出社会主义必须遵循社会发展基本规律,而且表明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规律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应该也能够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能否做到这一点是区分真假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准。所以,坚持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要遵循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要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也就是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的这种关系,要求我们必须根据社会主义本质的需要,在实践中确立适当的所有制形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这种所有制结构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第一,要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之所以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因为:1.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它的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社会化大生产与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为社会排除盲目竞争和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消除社会生产力的破坏和社会劳动的浪费提供了保证。2.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富裕”的根本保证。私有制是产生阶级剥削和两极分化的根源。只有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取代私有制,确保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才能保证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坚持社会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正因为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这种作用,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并把它作为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首要原则。过去,有的人也从手段的意义上去理解所有制形式,但由于脱离目的谈手段,不懂得不适当的手段会改变目的的性质的道理,错误地认为中国完全不必坚持公有制。如上文所述,没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本质就不可能得到保证,那么,利用那种手段建设的不可能是社会主义。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发挥好它的主导作用。党的十五大在针对这一问题,对公有制的有关问题作出了重要论述。如:“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股份制“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等。这些重要论述,相对过去那种认为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必须纯而又纯,不能有一点“私”的成分,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只能是独资方式等观念上的误区,是又一理论上的重大突破。这一突破表明:我们党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将它作为社会主义的标牌,而是注重它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作用,并为这种作用的充分发挥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途径。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我国现阶段,除公有制经济外,还存在着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允许它们存在和发展,说到底,是由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决定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一方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内容。另一方面,它又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若没有这个前提和基础,而是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在贫苦生活的基础上用稍许拉平各人物质生活状况的方法巩固起来。”〔7 〕那么这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观念在实践中只会导致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8〕所以说:“不发展生产力, 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9 〕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建立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状况的所有制形式。我国现在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基础差,起点低,生产力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而且发展不平衡。既有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机械化、自动化的大生产,又有半机械化的生产,还有使有用简单工具靠手工劳动的小生产。这种不平衡,多层次生产力状况,必然要求多种所有制形式与之相适应,而不能建立整齐划一的公有制。因此,我们必须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不会影响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从人类历史看,在各种社会经济形式中,除了占统治地位的某种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外,总还有若干处于从属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与之并存。马克思指出,这种占统治地位的所有制关系“是一种普照的光,一切其它色彩都隐没在其中,它使它的特点变了样。”〔10〕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保证了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对其它色彩“变了样”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一旦发现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情况,国家机构就会出面干预,纠正过来”。〔11〕实践证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仅没有改变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相反,由于它有利于搞活经济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快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富强,对社会秩序和社会主义制度还起到了稳定和巩固的作用。

过去,人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改革开放前,由于人们完全从目的的意义上理解所有制形式,将非公有制经济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实践中虽然发现了生产力发展对它的要求,但还是将它作为社会主义的“异物”加以排斥,“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资本主义的尾巴”割了又割。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在经济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认识到我国建立非公有制经济的必要性,对所有制结构进行了调整。但是由于人们还没有真正从手段的意义上去理解所有制形式,只是将非公有制经济看作公有制的附属物和“补充”,甚至有些人因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一度对我国改革的社会性质产生怀疑。今天,党的十五大确定了“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原则,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上的突破,说明了我们党在认识上不再从目的的意义上去看待所有制形式,而是愈来愈注重所有制形式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真正认识到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手段,从而将非公有制经济与社会主义统一起来。

总之,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五大,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的探索过程,也是在认识上突破传统认识误区的过程。这些重大突破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也是解放思想,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与社会主义本质关系的结果。这一突破也体现出:我们党不再将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理解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或目的而固守一种模式,而是将其看成手段进行大胆探索和充分利用。这一观念的根本转变,必将指导人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与社会主义本质的矛盾,不断探索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形式,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为人类探索社会主义从必然王国通向自由王国的道路作出自己的贡献。

注释: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627页,第37卷, 第443页。

〔2〕〔4〕《列宁全集》第34卷,第61页,第25卷,第53页。

〔5〕《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67页。

〔6〕〔9〕〔11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09、104、108页。

〔7〕《斯大林选集》下卷,第375页。

〔8〕〔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92、109页。

标签:;  ;  ;  ;  ;  ;  ;  ;  ;  ;  ;  

社会主义本质与所有制形式关系的理论思考_所有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